
實施環保和低碳,是否就一定意味著投入和增加成本呢?國際碳市場如何?我國的現狀怎樣?企業的碳交易管理怎樣進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環境產權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
《中國會計報》: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國際碳市場以及我國碳市場的現狀。
梅德文:國際碳市場以強制減排和期貨交易為主,交易量從1998年的1900萬噸提升到2009年的近87億噸,可以說發展非常快。2009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是1440億美元,其中歐美碳市場占到82%。中國目前采取的是自愿減排和現貨交易,這離國際上的強制減排和期貨交易還有一段距離。
但將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碳市場、碳金融,一定是在強制減排背景與金融背景下的碳市場。中國碳市場將從CDM(清潔發展機制)到雙特(特定區域、特定行業碳交易試點)、到VER(自愿減排機制)到NAMA(對發展中國家適當減緩行動),最終會走向碳金融市場、碳資本市場和碳資源市場。
《中國會計報》:也就是說,低碳商業環境下,企業的碳交易需求已經開始浮現?梅德文:在低碳時代,企業必須實現低碳化,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更大收益。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工具、產品以及手段最小化管理風險,發現機會,提升碳資產價值,應該是碳資產管理的最終目的。
碳交易將是繼行政手段、財政手段之后最有效率、最低成本、效果最好的手段之一。簡單來講,企業要清楚自己的碳資產結構配置,比如明后年需要多少的碳排放指標、是買現貨還是買期貨、如何實現套期保值、是自己直接購買還是委托機構來進行購買等一系列決策,都需要企業做出精確的計量。
面對碳資產管理,應對得當不僅能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而且還能減少企業運營成本并增加盈利。
《中國會計報》:對于很多企業來說,碳資產管理是個新名詞,它指的是什么呢?梅德文:所謂碳資產管理,比較容易理解的定義是指對《京都議定書》中所涵蓋的包含二氧化碳在內的6種溫室氣體進行主動管理,如進行碳監測、碳披露、碳減排、碳交易以及在低碳時代規避風險、抓住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等其他措施。這些行動的自愿或是強制屬性,將取決于企業所在的政策監管環境,其目的是獲取更大的經營及品牌價值。
碳資產管理一般包括碳檢測、治理與戰略、碳績效評估與披露等。
碳資產管理可分為7個步驟:碳資產管理有7個步驟:準備工作;摸底監測;設定目標;信息披露;評估改進;實施計劃;碳交易。
在碳資產管理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是碳盤查。如果要實施碳資產管理,公司應當清楚地了解自身碳排放情況以及各業務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只有通過有效的碳盤查,才能獲得可靠的數據,分析、計算企業那些看不見的“碳排放成本”,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因為碳市場交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嚴格的盤查至關重要。而北京環境交易所就是協助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的專業平臺。
《中國會計報》:北京環交所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成績如何?梅德文:目前,北京環交所碳管理與碳中和服務項目數量占全國一半以上。
我們開發了很多市場化交易產品,包括開發我國第一個減排標準—— —熊貓標準,開發我國第一個低碳指數。同時,我們推出我國第一個碳基金,以幫助企業進行合理、高效、低成本的碳資產管理。我們還推出第一個綠色金融協會,我們一直在探討如何通過金融手段、市場手段、市場化的工具來高效率、低成本地促進企業的減排和碳資產管理。
同時,建立國際化的合作渠道也很重要。在規范嚴謹的治理結構下,我們會開發出更多市場化交易產品,然后借助國際化合作渠道,努力為企業打造一個低成本、高效率、低風險的碳資產管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