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一組契約的聯合,契約關系人不僅包括股東、債權人,還包括員工、客戶、政府乃至社會。按照理性經濟人假說,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各契約關系人都會最大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利潤最大化。
這種觀點認為,利潤代表了企業的財富,利潤越多,說明企業的財富越多。這里的利潤是指會計利潤,計算有據可循,易于理解,且便于和現行會計報表體系接軌。但是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股權集中型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就會暴露出以下問題:
1.導致經營者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會計畢業論文分析在現代化大型企業中,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分離.所有者獲取的是剩余索取權,經營者獲取的是報酬。
2.未考慮獲取利潤和所承擔風險的關系。市場是企業生存的土壤,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企業運行于市場中,既有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各種風險。
3.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由于利潤最大化目標是以絕對利潤額作為評價指標,未考慮投人資本的大小,因此可能導致企業在進行決策時優先選擇高投人而不是高效率的項目。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
會計畢業論文認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應按出資人的意愿進行,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使股東財富得到最大幅度的增長,出資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與利潤最大化目標相比,股東財富最大化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經營者的短期行為,但也會存在以下不足:
(l)違背了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單位或組織,它規范了會計工作的空間范圍。只有明確了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范圍。
(2)產生的代理問題較為明顯。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當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時,剩余索取權由企業所有者控制,經理人員只能獲取薪金,不能享有剩余收益,而且努力的成本由自己承擔,這必然會引起雙方的利益沖突。
(3)股票市價不能真正反映股東財富的大小。由于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太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還財會論文發表不夠健全,影響股票市價的因素極為復雜,股票市價不穩定。因此,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并不能真正反映經濟學意義上的股東財富。
(4)適用范圍較小。在我國企業中,上市公司只占極少部分,把財務管理目標定義為股東財富最大化,對于非上市公司而言顯然是不合適的。
【摘要】在財富不變的情況下,強調一方利益,必然會損害另一方利益。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該是在契約各方相互博弈中的一種均衡。
【關鍵詞】現代企業理論;會計分析;獨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