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司治理理論的延展與企業社會責任
20世紀的美國學者對公司的性質和功能開始質疑和反思。以股東利潤最大化為公司經營者唯一目標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受到挑戰。最終論戰超出了公司治理本身,引發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探討。李維安認為,公司治理不能夠只局限于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制衡,而是涉及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員工、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利益有關系的群體。王雄元認為公司治理是聯系各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通過這種制度安排制衡利益相關者的權責利,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合理統一。楚金橋提出核心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
從表面上看,公司治理結構與公司社會責任是兩個獨立問題,但兩者卻有一個共性基礎:公司固然是以營利為宗旨,但是營利與擔負社會責任并非必定發生沖突,沖突并非必定不可調和,公司完全有可能同時達到這兩個目標。企業社會責任的大量實證研究,揭示了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有著明確的相互關系。利益相關者的舉動會影響到公司的行為傾向甚至經營績效,反之公司的決策也會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成為許多國家完善公司治理的指導原則。
二、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一)國家電網公司
國家電網是首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央企。它建立了自身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和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起到了較好的表率作用。國家電網公司重視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特別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實現了自身發展與利益伙伴的共同發展,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社會利益的協調。
在國家電網公布的2007-2009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均強調了公司的利益相關方共同治理模式。在2007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國家電網在“公司治理”內容中清楚地闡明了“公司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下分戰略型型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和業務型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參與類型包括“信息告知、專題咨詢、對話交流、共同行動”,參與程序分為梳理議題、明確目標、了解期望、分析影響、擬定方案、實施計劃、評價業績和總結改進等八個環節。在2008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國家電網把公司的社會責任分為共同責任(服務利益相關各方)和特定責任(針對特定利益相關各方),指出公司“發揮利益相關各方的優勢與價值創造潛能,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2009年的社會責任報告目錄前一頁以醒目的顏色和簡潔的語句明確指出公司的共同責任是“公司對所有利益相關方都有承擔的社會責任”。其社會責任模型的內心圈中把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按照利益相關者分類為社會責任、股東責任、用戶責任、員工責任、伙伴責任、環境責任等。
通過這種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國家電網公司將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管理作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核心組成部分。縱觀其整個社會責任報告,均是以利益相關者為核心展開的。國家電網公司的社會責任管理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對企業內外部各利益相關者的管理,企業的各種社會責任行為和措施均是為了達到內外部各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和忠誠。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關鍵是建立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這與國家電網公司著力倡導并付諸實踐的利益相關者的全面參與機制是基本一致的。在國家電網公司以前的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都花較大篇幅著力強調了這一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這種參與不僅體現在公司業務上,還體現在企業戰略制定和修訂上,可以說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參與機制。(二)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于2006年發布首份社會責任報告,并在其報告中闡明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決策地位,并界定政府、客戶、投資者、同業者、公眾、價值鏈伙伴、員工等七類群體為企業的利益相關方,認為公司的責任為“追求與利益相關者共創價值”。中國移動于2007年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成立了社會責任指導委員會。為實現社會責任管理的深度轉變,在其2007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明確2008-2010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制三年規劃。在其2008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注重與企業的各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通過工作會議與回報、客戶滿意度調查、職工代表大會、經營業績考核、供應商管理、論壇和社區公益活動等溝通形式與政府、客戶、員工、投資者、價值鏈伙伴、同行和公眾保持信息交流,維護利益相關方的關注興趣和要求。
如前所述,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利于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讓公司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中國移動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組織體系和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機制可以看出,中國移動公司的各種社會責任行為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企業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讓其了解企業的經營理念和運營模式,提高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信心和滿意度,最終得到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和忠誠。
(三)中興通訊
中興通訊是香港和深圳兩地上市的大型通信制造業上市公司,目前是境內A股市場上市值、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 2008年,中興通訊連續第四次獲得由經濟觀察報社與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共同評選的“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稱號。2009年2月,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的成員。中興通訊將以此為新的起點,把全球契約及其十項原則納入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努力推進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致力于成為全球優秀企業公民的典范。
與國家電網和中國移動的做法類似,中興通訊公司組建了企業社會責任推行團隊負責企業社會責任的總體管理,并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如在社會責任管理措施方面,中興通訊通過董事會會議、員工職業發展和重視員工職業健康與安全、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建立暢通的供應商渠道和開展商業賄賂治理工作、節能降耗和設立愛心基金等方式協調公司治理關系,重視非股東的其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公司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公司治理中,讓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公司治理中來,把處理好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作為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以得到各利益相關者的滿意,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實現公司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作為最終目標。
三、對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的一些前瞻性思考
雖然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公司治理使公司在抵御市場風險,提高信息交流以及提升公司形象等方面可以發揮著較好的功能,但其操作性和效率性方面卻有著固有的缺陷。一些學者提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會導致治理目標的多樣性和分散性,多重目標也就等同于沒有目標,利益相關者在公司的財產索償權和剩余分配權方面權利不同,因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利益相關度,共同治理的結果可能是不治理或低效治理,因此有一些問題需要深入思考。
(一)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曼曾提出的廣義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由于在理論研究的可操作性上較差,使得利益相關者的界定發生變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布萊爾提出利益相關者是所有那些向企業貢獻了專用性資產,以及作為既成結果已經處于風險投資狀況的人或集團。利益相關者是企業專用性資產的投入者,只有他們對其專用性資產擁有完整的產權,才能相互簽約組成企業。專用性資產的多少以及資產所承擔風險的大小正是利益相關者團體參與企業控制的依據,資產的所有權與風險、企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呈正比關系,這也為利益相關者參與企業所有權分配提供了可參考的衡量方法。因此可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劃分為核心維度、重要維度和兼顧維度三個層次,可解決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戰略設計所關注的利益相關者的優先次序問題。
(二)公司治理的層面問題
傳統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主要運用于企業治理層面,強調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制衡的關系。目前國際上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中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已經發展到對于利益相關者參與提出具體要求。英國機構AccountAbility提出,利益相關方參與的整體目標是幫助機構制定戰略性發展方向,實現機構經營的高績效,促進可持續發展,使機構、利益相關方以及整個社會受益。因此AccountAbility提出了評價利益相關者參與水平的6項標準,并且提出利益相關者參與的范圍。包括:功能性參與(如客戶服務),專題參與(如人權),及機構范圍內參與(如報告和審驗)。這里的參與,可以是微觀層面的參與(如機構-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具體問題),也可以是關于主要社會問題的宏觀層面參與。
(三)治理模式的保障問題
公司治理的實質是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王竹泉,2006)。共同治理結構,試圖通過把企業所有權在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多元配置,激勵各個契約主體對高層經營管理者的監督積極性,從而提高公司治理績效,體現激勵與約束的多元導向。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來實現。筆者認為,有效的制度安排可包括財產收益分享制度、財務決策制度和財務監督制度。財產收益分享制度使得股東、債權人、經理人員、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從企業的收益中取得相應的報酬。財務決策制度通過設置制衡的財務議事制度抑制控股股東的權力,以保護中小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財務監督制度通過由代表不同利益團體的監事共同監督企業財務行為。
(四)未來公司治理的原則導向
缺乏可操作性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致命缺陷,而股東利益至上理論的企業單一目標受到了人們的質疑。單純的股東利益至上或利益相關者利益至上似乎都不是公司治理的最佳選擇。實際上,現代公司趨向于在兩者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以美國為代表的股東利益至上公司治理模式越來越重視關系投資模式,以德日為代表的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模式也逐漸推崇股東利益導向。或許,未來公司治理的原則導向是一種雙重公司治理模式,即以核心利益相關者利益為主,兼顧其它利益主體利益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