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民幣匯率的發展
(一)1980年—1993年的人民幣貶值階段
1981年—1984年,人民幣匯率逐步進入貶值階段。1981年開始實行人民幣雙重匯率,對外貿易大幅增長,但一些獨立核算的單位因匯率升值預期虧損嚴重。1984年,實行了貿易內部結算價,并把對外公開的人民幣對外幣牌價主要適用于非貿易的外匯收支結算。1985年—1993年,人民幣匯率進入大幅度貶值階段。1985年1月、1986年7月、1989年12月和1990年11月,人民幣先后經歷了4次大幅度的貶值。
(二)1994年-2001年的升值階段
1994年起,我國實行匯率并軌。新的匯率以外匯供求關系作為變動的主要依據。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經歷了一系列改革,1996年,我國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2001年,中國依據中美協議承諾將擴大人民幣彈性。
(三)2002年-2005年的貶值階段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貿易額大幅度增加,隨之而來是貿易摩擦的增加,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和日本。而美國政府實行了弱勢美元政策,而我國實際上執行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雖然名義匯率保持不變,人民幣也在貶值。
(四)2005年至今的升值階段
2005年,中國開始施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從8.27調整為8.11,人民幣上調幅度為2%。同時也拉開了人民幣升值的序幕,截止2011年4月和5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上維持在1美元兌6.48至6.49元人民幣的區間內。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的有利影響
1、人民幣升值可以優化貿易結構
首先,有利于改變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工業原料的進口。有利于降低高消耗、高污染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其次,有利于促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使勞動密集型部門的資金流向資本密集型部門,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方向轉變。
2、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貿易環境
通過人民幣升值使中國貿易順差增長速度放慢,對減少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緩解反傾銷訴訟和其他貿易爭端的困擾均有良好作用。如果匯率抬高能夠換來一些配額的取消,那么反而有利于出口的增加,與貿易制裁相比,升值也是更優選擇。
(二)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
1、人民幣升值將會牽制中國企業的出口增長率。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出口價格都在增加,利潤必然受到不良影響,在同等產品的國際競爭中,產品價格競爭優勢將會被削弱。
2、人民幣升值使得外商投資和企業對外貿易銳減。此外人民幣升值使得勞動力、原料等成本不斷增加,直接增加了外商投資成本,促使他們選擇相對成本較小的國家來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外商投資的力度。
3、人民幣升值不利于引進境外直接投資。我國是世界上引進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外資企業在我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4、人民幣升值加重了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企業為了減少成本開始精減員工或者直接不招聘員工,而部分企業因為利潤的低廉或者國際競爭的失敗,走向倒閉。導致勞動力求職無門和現有職工失業增加的局面出現。
5、人民幣升值對國際金融市場也存在著一定影響。人民幣升值,使得各種機會主義和短期投資增加,證券業的發展存在著各種不穩定因素,這樣容易誘發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人民幣匯率避險意識
匯率變動成為常態,進出口企業必須將人民幣匯率變動作為一個經濟變量納入到財務管理中,結合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和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正確認識國內外因素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高度重視對匯率的風險管理。
(二)主動進行匯率風險管理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管理匯率風險:一是利用金融工具進行避險,包括遠期結售匯業務、擇期交易等。二是通過合同條款的選擇回避匯率風險,包括簽訂短期合同、采用多種計價貨幣結算等。三是采用貿易融資形式回避匯率風險,包括授信開證、外匯票據貼現、進口押匯等。四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風險。除以上之外還有調整進出口比重、調整進出口國家和地區、匹配資產與負債的期限和貨幣結構等等。
(三)政府應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
首先,政府應該出臺一些指導性外貿政策,鼓勵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進行投資。其次,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制造業投資結構升級,使外商的投資逐漸向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最后,要著力扶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貫徹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的戰略。
(四)實行有政府干預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規模報酬遞增的戰略性部門,具有較高的利潤和正外部性。但進入門檻很高,即使進入之后也很難維持高額的壟斷利潤。政府應該對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進行保護,有選擇地扶持一批產業集團,提高出口競爭力,以促進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