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運用各種金融知識,專業技術以及廣泛的資金信用等專業優勢,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和具體要求,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財富的日益積累,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資產能夠保值增值,希望得到專業的理財服務。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1、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不斷擴大。在經歷了近兩年的高速發展后,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得到了大幅提升,從2007年到2009年發行量年復合增長率在60% 左右。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受到了較大影響。2009年隨著國內外投資理財市場環境的改善,銀行理財產品在數量上恢復快速增長的勢頭。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09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5998款理財產品,比2008年增長了10.5%。其中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長25.4%,外幣理財產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機下外匯市場波動加劇造成的。從市場占比來看,人民幣產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2、理財品種日益豐富。從產品種類來看,各商業銀行繼續推出不同風險類別的多樣化產品,理財產品結構設計日趨復雜,產品掛鉤的對象越來越豐富,涉及到匯率、指數、債券、股票、黃金、大宗商品、房地產等。但目前投資于債券市場、貨幣市場以及信貸資產的產品占據了85%以上的市場份額。
3、產品期限呈現短期化趨勢。2009年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之前相比有一定變化,金融危機對理財產品的明顯影響之一就是產品的期限縮短了。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09年期限在6個月以內的短期產品占比71.2%,而2008年這一數字為63.5%。金融危機還影響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總體來看,2009年投資者更青睞于保本保收益的產品。2009年共發行保本保收益的產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長了77.5%。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雖然國內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近年來有了長足發展,但是與國外銀行理財業務相比,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內容上都差距甚遠,存在不少問題。
1、缺乏專業理財人員,服務意識不足。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業務,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服務要求高,要求理財師具備較高的素質。一個優秀的理財師需要全面了解理財產品的各項功能,熟練掌握證券、銀行、保險、法律、稅收、財務等多方面知識,具備豐富實踐操作經驗,并有良好的交際和組織協調能力。但是國內銀行普遍缺乏高素質的優秀理財人員,一些理財人員自身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行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對所從事業務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也不了解,對所推介產品的風險特性認識不足,造成了銷售行為的不規范。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發展理財業務中缺乏主動的營銷意識,大多是被動的等待客戶來辦理各種業務。這種坐等客戶上門的營銷理念需要轉變,理財人員或客戶經理應主動發現潛在目標客戶,為客戶制定合適的理財方案。一些銀行的理財人員在理財協議及相關文件一旦簽署后,就覺得任務完成,服務終止了,對客戶的后續服務沒有跟上,導致客戶的流失。
2、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理財產品雷同。當前金融分業經營的現狀及金融工具的單一制約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目前國內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雖然名目眾多,但實質上大同小異,互相效仿,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缺乏競爭力。多數個人理財產品沒有根據客戶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規劃,產品的市場定價和定位無法形成區分度,理財服務實質性內容少,產品整體技術含量較低,導致各商業銀行在同質化產品中惡性競爭。而且許多理財產品有較多的客戶條件限制,使得產品的適應性不強。
3、理財產品潛在風險大,銀行宣傳中風險揭示不足。個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它涉及產品、交易等多個層面。一些商業銀行在設計理財產品時沒有充分考慮客戶利益和風險承受能力,沒有設置相應的市場風險監測指標和有效的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體系。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的時候風險揭示不足,沒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進行表達,過分強調預期收益率,追求銷售業績。一些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時沒有對客戶進行風險偏好評估,或隨意評估。對客戶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導致客戶購買了并不適合的理財產品,造成了客戶的損失。
4、科技手段滯后,網絡化程度低。以計算機網絡和通迅技術為中心的金融電子化是理財業務發展的技術依托。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技術服務手段落后,通迅網絡、計算機應用軟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數商業銀行還在以宣傳圖表、資料、計算器等簡單工具為主,缺少專門為客戶設計的電腦軟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詢和市場資訊服務,更談不上為客戶做理財分析、調查、量身定做理財目標和計劃等。
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對策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新興階段,龐大并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1、更新營銷理念,提升個人理財服務質量。商業銀行在營銷理念上應有所創新,建立整體營銷體制主動向客戶出售服務。銀行要培育理財文化,向公眾宣傳金融知識、理財觀念和理財產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財品牌。個人理財服務的質量對理財業務的開展至關重要,銀行應以客戶為中心。理財師要幫助客戶分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詳細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及其它各方面的投資需求,向客戶傳達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方法,推薦適合的理財產品。理財協議及相關文件簽署后,理財人員更應做好后續服務工作,定期為客戶寄送理財明細,便于客戶隨時了解自己的資產負債狀況、可運用的資金、盈虧情況等,幫助客戶分析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及風險情況,及時給客戶提出相應的投資調整建議,增加客戶的收益。
2、創新金融理財產品。隨著社會不同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以及銀行間競爭的加劇,要求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有市場特色、有效益的新產品。商業銀行應積極與證券、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合作,努力發展交叉性金融業務,不斷推進產品整合、開發能力,加快個人理財產品和服務創新。商業銀行應建立完備的客戶信息系統平臺,細分客戶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客戶設計不同的理財產品與投資方案,提供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
3、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商業銀行在設計理財產品、宣傳銷售理財產品、投資及后續服務等環節應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及時向客戶充分披露相關信息。監管部門應嚴格監管,要求理財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要向投資者完整、準確、詳盡地揭示每個產品內在的風險結構,讓客戶了解產品的操作方式和風險度。對那些在理財產品的宣傳中沒有進行充分、明確的風險提示的商業銀行進行一定的處罰。
4、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培養理財人才。各商業銀行應在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計算機等設備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計算機網絡、相關軟件建設。開展個人理財業務,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關鍵,要重視和培養理財業務的高素質人才,建立相應的個人理財業務人員資格考核與認定、繼續培訓、跟蹤評價等管理制度。銀行要對現有個人理財業務從業人員加強培訓,鼓勵員工學習進修,提高員工的從業素質,培養一支專業的理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