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財政部2006年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緊緊圍繞識別、評估與應對重大錯報風險這一要素,體現了國際趨同的核心價值,開啟了準則建設的新紀元。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亮點是審計風險模型的要素的變化。由“重大錯報風險”替代了“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由于“重大錯報風險”在新審計準則中的特殊地位,本文著重分析“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為2007新審計準則在年企業的正式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審計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 識別
一、重大錯報風險產生的經濟學分析
(一)委托代理理論的解釋
委托代理制是指財產所有者不改變對其資產的所有權而將其擁有的資產根據預先達成的條件交給經營者去經營,所有者享有資產收益權和剩余財產處置權;代理人在委托范圍內對所有者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根據經濟人假設;人是以完全迫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題,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且為此可以不擇手段。這是一種最單純的假設。在現實社會中,盡管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得那么絕對,但人們最本質的想法都是這樣的。因此,不管是委托人還是代理人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的。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代理人就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為自己謀利而損害委托人的利益,誘發道德風險。以上市公司為例:股東希望股價越高越好,股東財富越大越好。經營者希望自己的薪水越多越好,高薪與股東們希望的經營成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經營者會想盡一切辦法使經營成果令人滿意,除了正常的業務發展以外,還有可能通過粉飾會計報表來達到目的。由此會產生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
(二)博弈論的觀點
博弈論分為合作博弈論和非合作博弈論,經濟學上所用的博弈論均指非合作博弈論,它主要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策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在審計工作中,經營者、報表使用者(包括政府機構、股東、銀行等)、審計人員、監管機構等均為博弈的參加者,他們的行為選擇就構成了一種博弈,其結果會對審計風險造成重要影響。重大錯報風險主要是公司與股東、非股東報表使用人(包括政府、銀行等部門)博弈的結果。
公司與股東的博弈,也就是經營者與股東之間的博弈。以上市公司為例: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直接影響到經營者的年薪、職位等物質利益,而會計報表作假也會影響經營者的利益,由于后一種行為不易被發現或者即使被發現也會根據不同情況帶來不同結果,經營者會在這兩種利益相互沖突的情況下仔細分析并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作出取舍。目前我國的法制不健全、對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理想,在上述情況下,經營者多數會作出后一種選擇,從而產生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
公司與非股東報表使用人的博弈,包括公司與政府部門、銀行等之間的博弈。政府部門和銀行都是經濟行為的重要參與者,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大力支持。雖然報表作假會受到懲罰,但在經營者仔細盤算過作假的得失后,重大錯報風險便會根據取舍結果的不同而不同。相應的,政府部門和銀行也會為了維護市場穩定、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等不同目的而放松對公司的監管,縱容會計報表的作假行為,從而產生重大錯報風險。
二、重大錯報風險的感知
重大錯報風險的感知:這是風險識別的基礎,包括分析企業經營活動中存在哪些影響財務狀況的重大錯報風險、哪些風險需要審計人員著重考慮。
通過對重大錯報風險產生原因的分析,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感知重大錯報風險的存在,即通過調查和了解識別風險的存在。例如:審計人員通過調查了解到企業即將募集新股,根據我國相關法律,將要募集新股的公司必須達到一定的條件,包括連續三年盈利、盈利率在一定比例以上等,感知企業本年存在虛增利潤的風險。
感知風險的前提是細致、深入地分析企業所處的審計環境,包括經營環境、資金環境、財務核算環境、政治環境等,明確企業面臨的機遇和困難,明確企業的審計目的和企業為接受審計所作的各項準備工作等。審計人員可以從財務穩定性或盈利能力、管理當局是否承受異常壓力、管理當局是否受到個人經濟利益驅使、特殊的行業或經營性質、特殊的交易或事項、公司治理缺陷、內部控制缺陷、管理當局態度不端或缺乏誠信和管理當局與注冊會計師的關系等方面感知企業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具體如下:
(一)財務狀況不穩定性或盈利能力持續下降
1、因競爭激烈或市場飽和,主營業務毛利率持續下降;主營業務不突出,利潤的主要來源是營業外收入或非常規收益;說明企業的主營業務正遭受著嚴重滑坡,損益表可能存在重大錯報。
2、會計報表項目或則務指標異常或發生重大波動;
3、當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動、產品更新加快、出現了突破性的新技術而企業難以適應時,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就會下降、利潤減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企業就會粉飾會計報表。
(二)管理當局承受異常壓力
包括政府部門、大股東、主要債權人等對公司獲利能力或增長速度的不合理期望、企業為了募集股票或貸款必須滿足一定的財務指標、為了實現預定的盈利目標等,管理當局為了滿足相關利益群體的要求可能會作出財務造假行為。
(三) 內部控制缺陷
包括管理當局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有關人員相互勾結致使內部控制失效、內部控制的設計不合理或執行無效、會計信息系統失效等都存在管理當局舞弊的風險。
(四) 管理當局與審計人員的關系異常或緊張
企業對審計工作配合方面出現問題,審計時間嚴重不足,企業拒絕延長審計時間、基礎會計資料缺失企業拒絕采取補救措施、將關鍵財務人員暫時調離崗位不配合審計工作進度、以種種理由拖延或拒絕提供審計人員所需資料等,都說明管理當局對財務數據感到心虛,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
三、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方法
重大錯報風險是審計風險的重要構成要素,只有正確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找出風險高發領域才能有效評估風險并進一步控制審計風險。
(一)在審計工作的最初階段,由于審計人員剛與企業進行接觸,對企業的情況僅有一個大概了解,可以運用風險因素預先分析法、事件樹分析法、保單對照法等外部的風險識別途徑分析重大錯報風險。
1、風險因素預先分析法(PHA):在每一項活動開始以前,對系統所存在的風險因素類型、出現的條件、導致事故的后果預先做概略分析。
例如:審計人員接受委托,對A公司(生產性企業)2004年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完成情況進行審計。根據審計目的分析,A公司為了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會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多計收入、將應列入成本費用的支出記入應收款項從而減少費用多計利潤、少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少計提各項基本保險、少結轉產品成本等。相應的,收入、成本、費用、固定資產、應收款項、待攤費用、存貨成本結轉均為風險高發領域應作為審計重點。審計人員再根據企業的具體業務流程深入分析,將上述領域按照風險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為:少結轉產品成本、少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將應列入成本費用的支出記入應收款項從而減少費用多計
利潤、多計收入。
2、事件樹分析法(ETA):從事件的起始狀態出發,用邏輯推理的方法,設想事故的發展過程,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和系統構成要素的狀態(成功或失敗),并將要素的狀態與系統的狀態聯系起來,以確定系統的最后狀態,從而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發生的條件。
3、風險分析調查法也稱標準化調查法是指保險公司、咨詢機構、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的專業人員就風險主體可能遭遇的風險進行詳盡的調查與分析,并形成報告書或編制企業應用的風險檢查表格,即風險分析調查表,以供風險主體參考的一種方法。審計人員可以將想要了解的內容編制成問卷表格,例如:企業的廠房是租入或購置?同類廠房的價格或租金?租入的是否負責維修費用等。
(二)外勤工作開始,進入報表審計程序時,審計人員可以運用內部的風險識別途徑:財務報表分析法、流程圖分析法來識別重大錯報風險。
1、財務報表分析法:根據風險主體的會計記錄和財務報表,分析每一會計科目,發現潛在的風險。例如:審計人員可以通過測算連續三年的提取固定資產折舊于當年銷售收入的比率來發現折舊計提方面及固定資產是否正常使用方面的重大錯報風險。
2、流程圖分析法:將風險主體的全部市場經營過程,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繪成作業流程圖,針對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調查和分析風險。例如:審計人員在分析企業購貨及付款循環時,可將整個循環的步驟由下達采購計劃到選擇供應商到進貨驗收最后到付款每個環節涉及的所有部門、單據、程序繪制成流程圖,分析內控的嚴密性并找出風險點。
由于審計時間、經費的限制和不斷增加工作會帶來收益下降,審計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條件選擇最優的方法和組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多種識別方法綜合運用以提高識別風險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