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審計是根據組織的內在需要而設立的,作為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已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健全內部控制、嚴肅財經紀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國內部審計自成立以來,雖然在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在實際工作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內部審計職能的發揮。而與此同時,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各界的要求越來越需要企業重塑監督更加有效、職能更加全面的內部審計機構,所以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內部審計必須把握機遇,解決好發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本文淺談了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字:企業內部審計 問題 對策
內部審計是在一個組織內部建立的一種獨立的評價活動,并作為對該組織的活動進行審查和評價的一種服務。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過風險評價,保證高級管理者和董事會知曉公司經營所而臨的重要風險,以及時制定相應的程序對風險進行管理,防患于末然。
一、內部審計在公司冶理中面臨的問題
內部審計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進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從事內審理論研究和內審工作者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合理,隸屬關系不清,具體業務缺乏指導
我國企業的內審機構表面上是對董事會負責,實質上受經理機構及其他部門的制約和影響,獨立性太差,甚至有的企業的財務部門的負責人兼任內審部門的領導,其監督制度形同虛設,導致隸屬關系不清,監督不力。同時,內部審計人員后續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業內部環境的條件限制,缺乏政府審計部門的業務指導。
(二)重視審計業務,忽視理論研究
企業內審人員審計業務得心應手,但理論研究卻不被重視。充電意識淡薄,審計理論與業務實踐不能與時俱進,跟不上國際內審發展的步伐。
(三)作用與認識脫節
在現代的大企業中,仍有不少人對審計工作不理解,認為企業領導是“一言堂”,輕視內部審計的作用,對審計有抵觸情緒,甚至不配合,認為內部審計可有可無。這與落后的企業管理體制有很大關系。
(四)專業人員配備不全,限制了審計工作開展
根據《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內部審計標準說明》規定,內部審計師應具備財務、會計、企業管理、統計、計算機、概率、線性規劃、審計、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識,以保證執業質量。而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更有甚者對審計業務一竅不通,難以深層次的發現問題。
(五)重視服務監督,輕視服務機制
在當前新形勢下,關鍵在于內部審計能夠為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遵守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內部審計是適應企業的內在需要設立的,內部審計人員根據企業目標,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履行監督職責,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二、發揮企業內部審計在公司冶理中作用的對策
(一)明確內部審計的性質定位
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處于極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它是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監督與評價內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強化內部控制方面應當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的作用。不僅如此,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各種風險增多、公司治理加強及內部組織重整,內部審計工作還應在改進風險管理和完善治理結構等方面發揮審查、評價及促進作用,由此也賦予了內部審計人員更重、更多的職責和使命。事實上,內部審計的作用不僅在于監督和評價公司內部控制活動,還在于幫助組織進行”軟控制”環境的營造,成為內部控制過程設計的顧問,建議并督促管理當局建立健康積極的組織文化,使其成員能自覺地把辦事準則和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共同致力于組織目標的實現,其目的就在于增加價值和改進組織的經營。
(二)合理設置內部審計的組織機構
西方國家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合理,隸屬于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其他部門無權干涉,獨立性較強。我國企業的內審機構獨立性不強,影響內審工作權威性。目前,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基本上都處于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的地位,其獨立性、客觀性及權威性難以得到應有的保證。隨著公司制度的不斷創新和治理結構的逐步完善,我主張從組織形式上有效保證內審機構和人員實質性獨立。在企業建制中,內審機構和人員應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內審機構應由企業第一負責人直接領導,對其負責并報告工作,應獨立于各職能部門,并對其進行監督;只有這樣,審計的質量才有保證,審計人員發表意見的公正性才不會受到影響。當然,在具體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的過程中,還應考慮公司的性質、規模、內部治理結構及相關規定,配備一定數量具有執業資格的內部審計人員,并保持其獨立性和客觀性,且應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制度。惟有如此,才能有效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三)擴大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
目前,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大多將主要精力置于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的審查及監督上,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責就是“查錯防弊”,而不是對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評價和提出管理建議。事實上,企業發生或產生的錯誤與舞弊等問題大多存在于經營管理過程之中。因此,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必須從傳統的“查錯防弊”轉向為公司內部的管理、決策及效益服務,內部審計的職責也應從審查和監督向評價與咨詢方面拓展,其作業范圍不應局限于財務領域,而應擴展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
(四)改進內部審計的方法方式
建立并實行監督與服務相結合的運行機制,改變內部審計的手段和方法,實行風險審計與計算機審計。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公司中應用水平的提高,開展實時審計及事中審計已成為可能,改變目前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審計方式,提高內部審計部門在信息化條件下實施審計監督與評價的能力。逐步實現審計過程的三個轉變,即從單一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事中、事前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與動態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遠程、非現場審計相結合。此外,內部審計的實施應從單純依靠內部審計人員的力量向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一般說來,這有利于緩解內部審計人員少而任務重的矛盾,也有助于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與質量。企業應結合其審計目標、審計內容、審計水平及審計資源等客觀實際,做出恰當、合理的分析、評價及選擇,絕不可一味地盲從或排斥某種做法或方式。
(五)拓展內部審計的作業領域
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應當開展哪些工作、究竟以哪種審計為重點,一般取決于各個企業不同時期的經濟責任內容、頂期審計目標及客觀具體條件。我認為,內部審計部門應重點向下列領域拓展其作業:1.內部控制評審;2.管理(經營)審計;3.開展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4.合同(合約)審計;5.工程項目審計;6.環境內部審計;7.質量控制審計;8.風險管理審計;9.戰略管理審計;10.管理舞弊審計;11.搞好聯營企業及二級企業審計,規范經營行為,維護企業利益。
(六)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高質量的審計來自高素質的審計隊伍,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是否真正能為企業實現其最終目標服務,不僅要有完善的內部審計標準作為內審人員的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質的內部審計人員。目前我國內審人員總體素質偏低,與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相適應,直接影響到內審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當前,我國企業最為緊迫的要務,是完善內部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體制,與時俱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其在市場競爭中的戰略定位與內部審計的發展要求,盡快培訓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內部審計人才。為此,需注意并做好以下幾點工作:首先,應在任用、培訓、定崗、升遷等方面制定出相應的規定和具體要求;其次,要重視和加強包括財會專業在內的各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使內部審計人員具有較為廣博、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使其能適應和處理不同類型業務及復雜問題,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見與建議;再者,要制訂內部審計人員任職資格標準,建立資格認證制度,促使內部審計人員具備必要的素質并達到應有的要求。不僅如此,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還應成為培養通曉多學科知識、掌握多領域技能的審計人才的集訓地,成為其培養和輸送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的重要崗位。
參考文獻:
[1] 李學柔,秦榮生.國際審計.中國時代出版社.2002年
[2] 石愛中,胡繼榮.審計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3] 王奇杰.論公司治理中內部審計的角色.經濟師.2003 年12月
[4] 王光遠.內部審計研究值得關注的若干問題.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年12月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年2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