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準則是金融監管重要的基石
銀監會監管一部副主任陳穎
會計準則和監管政策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會計是真實中立的反應企業經營活動的情況,而銀行監管是需要有一個前瞻性的態度,有一個審慎性的態度來監管銀行的相應風險,保證銀行的財務能力能夠最后吸收銀行可能面臨的損失。
從監管的角度看,我們應該從一個審慎的角度出發,探索實施前瞻性的一些方法。如撥備是影響資產凈值及資產構成或當年損益的,所以撥備就是傳統財務管理的一個范疇,但是從預期損失的角度來說,撥備不僅僅是財務報告的一個內容,還應該與信貸體系融為一體。
目前,我們正在大力推進國際上第三版巴塞爾資本協議和巴塞爾流動性協議,實際上國際會計準則的改革和完善,是整個金融監管體系架構改善的一個最基本的基礎。
國際會計準則在金融監管框架的改革過程中,一直是G20集團非常重視和不斷提及的熱點問題,第三版巴塞爾資本協議里面也提到資本工具發生了變化,但如何體現在財務報表上還 只是原則性規定。
因而,事實證明,會計準則是整個監管非常重要的基石,沒有一個非常良好的會計準則的實施,很多監管的指標如財務指標、信息披露指標,包括銀行自己內部董事會和高管層看到的指標,都可能與實際偏離。
監管部門應與會計準則制定者加強協調
國家開發銀行財會局局長胡曉明
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簡化金融工具分類、設定公允價值計量范圍和條件、簡化套期會計、增加信息披露等方面已經做出比較完善的修訂方案,會計資本調整到監管資本也有相應方法。但對于金融資產減值計量方法,幾易其稿,仍未完全解決順周期、科學審慎和可操作性等問題。
危機后,二十國集團和國內“十二五規劃”都明確提出建立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金融監管部門對資本管理方面的風險計量、指標設定等可以提出相應的逆周期的監管辦法。但將逆周期的監管思想簡單作為會計計量的指導思想,與會計基本原則有一定沖突。
因此,對于上述涉及主觀判斷的會計計量方面,監管部門應 與會計準則制定者加強協調,盡量避免因個體主觀判斷、市場信息無效等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順周期等,更加審慎地覆蓋風險損失。在不違背會計原則的前提下,監管意圖應通過會計準則的修訂來實現,以促進金融機構有依據、可操作的落實監管要求。
銀行業的撥備思考
財政部金融司金融二處副處長龐海軍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銀行業的幾種撥備方法:一是已發生損失模型,優點是計量準確,會計信息可比,適用性較強。缺點是滯后性和順周期性。
二是預期損失模型,優點是具有前瞻性,逆周期性。缺點是偏離會計目標,預期損失確定難度較大,易導致利潤操縱。三是動態撥備模型,優點是前瞻性,逆周期性,計算方法相對簡單。
缺點是偏離會計目標,內部模型法易導致利潤操縱。
對此,我們分享幾點關于改革銀行業撥備的思考,一要符合國際標準;二要能適應防范風險的要求;三要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四要具有可操作性;五要保持政策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