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完全契約下的企業文化
企業是要素所有者進行投資合作形成的明確性和隱含性的契約集合,要素所有者之所以將自己的生產要素通過企業生產的方式進行組合,不僅在于企業這種組織提供了一個發揮某種生產經營的場所,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能夠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互補,通過要素、資產與服務交易的合約規模經濟效應取得比不合作時更大的效益,實現各自要素的最大增值。
然而,企業的契約往往是不完備的,其不完全性意味著契約不可能包羅萬象。現實世界是交易費用不為零的世界,部分契約可能因交易費用過高無法達成;現實世界的人們同時又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即人們既不能把事前有關的全部信息寫入契約條件,也無法預測將來的偶然事件并為此設計詳細的條款。再則,機會主義又是逐利經濟人的本質特征,即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利用可能的手段獲取自己特殊利益的傾向,所以現代契約論認為所有的契約都是不完全的。
在不完備的企業契約下,用來限制人們相互交往行為的制度被創造出來,制度能夠規制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減少信息成本和不確定性,淡化機會主義傾向,從而使個人的外部性內在化。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由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所構成的。
正式約束是人們有意識創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則,又稱正式制度,在企業范圍內,主要指為維持企業正常運營的規章、規范等。正式的規章制度作為企業內部明確性的契約,提供了協調和保護所有契約簽訂者利益的機制,有助于減少各利益主體的沖突。
不完備的企業契約下,隱含性的契約需要非正式制度來約束,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價值信息、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因素。非正式制度能夠約束和淡化機會主義傾向,在構成非正式制度的一系列因素中,意識形態處于核心地位,其所內在的與公平、公正相關的道德和倫理,有助于縮減人們在相互對立的理性之間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時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
在企業內部,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形成了企業文化,威廉。大內曾這樣定義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傳統氣氛構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著公司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構成公司員工活力、意見和行為的規范。管理人員身體力行,把這些規范灌輸給員工并代代相傳。可見,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思維系統,是一套規范所有成員行為的非正式制度,通過共同規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把企業內部的生產要素凝聚起來,使企業真正成為有機的契約共同體。
企業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各當事人行為的約束和調整(Kreps,1990),猶如一道無形的力量,把每個契約參與者的行為整合起來,大大減少參與者的認識分歧,從而維系、主導并昭示著企業內的各簽約人朝著團體理性的目標趨近。
二、企業文化之于企業的重要性
美國學者勞倫斯米勒曾說:“企業唯有發展出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能夠在激勵中獲得成功的一切行為,這樣的公司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綜觀世界企業的發展,成功的企業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惠普公司、寶潔公司、IBM公司等都將企業文化作為積極的力量, 杰克。韋爾奇也肯定地認為通用電氣公司能夠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將員工融入到公司的價值觀和文化中去。
我國的實業界,許多的企業尤其是一流的企業,也悟出企業文化的真諦,并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成為企業文化的領航者。上海寶鋼曾出臺了《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寶鋼文化的構成體系》作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爾的文化不僅體現在海爾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還體現在其兼并的戰略中,“海爾的擴張主要是一種文化的擴張,重要的是帶去一套海爾的文化,海爾的文化是海爾的人格化”。
建立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形成企業全體員工共同的、彼此共鳴的內心態度、意志狀況和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員工主動承擔責任和修正個人行為的自覺性,從而主動關注企業前途,維護企業聲譽。
三、企業文化的經濟功能
企業文化作為全體契約人積淀的群體意識,確立的價值觀、道德和行為規則,約束著契約參與者趨向組織目標。共同的機制觀和信仰有利于創造協調的環境,促使組織內部相互溝通、促進組織成員學習能力(SchEin,1996)。企業文化在現代企業的發展中已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因素,通過影響員工的行為,從而影響企業的業績,進而成為企業財務業績的推動因素。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約翰、科特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一書中,對美國殼牌、波音、花旗等202家公司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在11年中企業文化力平均得分值與企業長期經營業績(企業純收入增長指數、年收益率、股票市場價格)呈現正相關性。
正如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指出“管理,應以文化為基礎”,優秀文化的建設不僅有著巨大的經濟功能,更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引導著企業成就百年基業,在波濤洶涌的競爭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劉光明。企業文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2]Kreps,D.,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Uni.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