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09年是高校貸款集中還貸時期的開始,高校債務風險已經逐漸走向人們眼前。因此,解決當前高校債務風險的迫切性,以及探索未來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負債經營之路的重要性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針對我國高校目前所面臨的債務風險,本文提出了防范與化解該風險的相關策略與對策。
關鍵詞:高校;債務結構;債務風險
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道路,高等教育規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超常規擴張。而要盡快使高校擴大規模、改善教學條件、提高高校綜合實力,對外負債無疑是一條重要的籌資渠道。于是,負債辦學成為緩解高校資金緊張,充分利用社會資金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舉債辦學模式得以普遍采用的同時,種種跡象表明,高校大規模建設熱潮中出現了盲目擴張、高標準建設的傾向,高校貸款規模急劇擴大,導致過度負債,使高校財務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控制和防范高校過度負債所帶來的風險,積極維護高校財務安全,確保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政府教育財政部門、銀行等金融機構、高校自身乃至整個社會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本文通過對高校債務風險的現狀與危害進行分析,更加全面細致地把握高校債務風險,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化解債務風險的對策和建議。
1 當前我國高校債務風險的現狀
1.1 債務總額絕對數額巨大
2008年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一份名為《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社會藍皮書稱,為了擴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辦高校向銀行大量舉債,并熱衷于圈地和參與大學城建設,有的高校貸款已經高達10億至20億,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2500億至3000億元之間。高校貸款有可能成為繼鋼材、水泥、電解鋁之后的又一類高風險項目。從單所高校的角度來看,幾乎每個高校都背負了一定程度的債務,少則上億,多則數十億。例如山東省教育廳所屬23所高校的2008年貸款余額為12.5億元,校均負債近4.5億多元;湖南省25所高校目前有中長期貸款百億元,校均負債近6億元。位于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投資規模50億元、廣州某大學城總投資120億元。巨額債務幾乎給所有的高校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比如2007年3月吉林大學發布校內通知稱:“2005年起吉大每年要支付貸款利息多達1.5億至1.7億元,學校資金入不敷出的情況日趨嚴峻。從2005年起,學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支付的利息多達1.5至1.7億元,財務困境從2005年開始逐步顯現。按照現行收費標準計算,高校今后幾年需要的運作費至少4000億元,而增收的學雜費還必須用于支付新增的教師、教室、教學設備等教學資源增加支出。在國家不可能大幅增加財政投入的情況下,新增高校辦學支出恐怕最后還是要通過向銀行融資貸款解決,中國高校背負債務至少在一定時期內不會很快降低,甚至還有向上的空間。
1.2 債務相對自身償債能力過大
當前高校的收入主要有以下來源;政府的財政撥款、教育事業收入、科研產出收入和校辦企業收入。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高校的收入顯然無法滿足自身償債的需要。(1)財政撥款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近年來,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財政對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雖然年年都在增加,但增長率卻呈一個下降趨勢,撥款的絕對數也遠遠不能滿足高校發展的需求。財政撥款是否可以用來償還貸款,目前也還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執行上也比較模糊,未來一旦出臺明確的限制性規定,財政撥款就不可能用來償還貸款了。(2)學費收入增長空間有限。近十年來,高校的學費收入不斷上漲,加上近幾年的擴大招生,應該說高校的教育事業收入是相當可觀的。但是隨著在校學生數量的增加,學校對教學、教輔設施,師資力量的需求也在增加,而加大對這些項目的投資也是進一步擴大招生必然要求。但是,學校的事業收入不僅要用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還要用于學校人員經費、業務費、公務費等方面,以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剩余的資金還要發放不斷增加的“校內津貼”,這樣算下來,教育事業收入能有多少用來還貸就很難說了。 (3)校辦產業收入利潤微薄。雖然目前各高校都有一些校辦產業、經濟實體,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仍然存在著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管理思想落后、行政干預過多等問題,學校的科研成果也很難通過校辦產業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多數校辦企業經濟效益較差,實現自收自支都很困難,更別說上繳利潤了,有些企業還要學校專門撥款進行補貼。因此,寄希望于用校辦產業的收入來償還貸款的設想,顯然是不現實的。
1.3 負債結構不合理
銀行貸款從時間尺度上可以簡單分為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兩大類,在習慣上把5年以下的貸款稱為短期貸款;五年或五年以上貸款稱為長期貸款。而債務結構主要是指長期貸款與短期貸款比例。一般來說長期債務的資金成本較高,短期借款的資金成本較低。我國高校債務大部分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貸款使用期限長,財務風險較小,但資金利率較高,如果規劃不科學易造成負債資金的閑置,負債成本較大;短期貸款周轉速度快,資金利率較低,負債成本相對較小,但受到國家利率政策影響較大,不確定性強,財務風險較大。從現狀來看,高校為了追求低利率,普遍選擇短期貸款的形式,但實際上短期貸款利率不穩定,且還款期短,對高校資本周轉健康狀況要求比較高。一旦出現周轉不靈的情況,債務風險爆發的可能性很高。
總之,規模巨大、結構不合理是中國高校債務的典型特征,也是構成高校債務風險的主要因素。規模龐大的債務遠遠超出了高校的償債能力,結構不合理更是將債務風險聚集在了一個比較集中的時間段,進一步加大了風險。
2 高校債務風險的危害
面對貸款風險,一些高校一再壓縮科研與業務經費,特別是教學一線院系的經費,這使得許多項目不得不縮減。比如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實際操作能力缺乏的問題,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實習教學環節經費嚴重不足,面對債務壓力的高校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于高校規模的迅速擴大,大量資金涌向基建項目,部分高校為了維持其他項目的開支,而開始限制專職教師工資、獎金和福利待遇的提高,這使得學校日漸失去凝聚力,大優秀骨干教師不斷流失,從而令教育質量大打折扣。大量的銀行貸款帶來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學校為了減輕貸款壓力,通常都通過擴大招生規模,特別是通過擴大二級學院招收高學費生和自費研究生的途徑,來償還貸款和利息,這在本質上與以嵌利為目的的企業十分類似。學校一方面提高學生學費另一方面又壓縮教學經費投入,以保持較高的收支差。這樣就使學生的地位類似于企業商品消費者,而教師如同企業工人,大學儼然是教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這大大抹煞了高校“教書育人的宗旨,必將影響到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
3 防范高校債務風險的對策
3.1 積極引入民營資本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矛盾就是國家財政投入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高校規模擴大的速度,并且這種局面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將持續。同時,我國目前國內居民存款及各類金融資產已達15萬億元人民幣,民間資本已占有全社會固定資產的40%,這筆豐富的資源一直沒有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足夠的貢獻,過去民營資本進入教育領域主要是集中在民辦高校方面,現在正看好一化解和控制高校債務風險為契機,把民間資本引入公立高校。民間資本與公立高校的結合,最合適的領域在公立高校國有民營的二級學院、大學城建設以及后勤領域。從民辦高校的發展歷程來看,只要給出政策空間民辦高校往往能帶來很多驚喜。近年來比較突出的例子有西安翻譯學院、新東方等等,這說明民間資本完全有能力辦出既有口碑又有效益的高等教育。讓民間資本與公立高校相結合,對于公立高校來說可以很快獲得大量資金用于化解債務風險;對于民間資本來說立即可以獲得一個相對較高的進入高等教育領域的平臺,可以得到現成的品牌、場地、招生渠道等等,這是一個典型的“雙贏”方案。
3.2 合理轉變貸款年限
存續期長是高校貸款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一大特點。我們認為,高校不像企業那樣存在短期迅速暴富的能力,又沒有加快資金周轉速度的壓力,大量采用短期貸款只能憑空增添自己的風險,為此我們要積極使高校短期貸款轉為長期貸款。 “短貸變長貸”雖然不能治本,但卻能是能夠最快速緩解高校債務風險的壓力的措施,因此這種方法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和認同。2007年由工行牽頭,聯合6家商業銀行組成銀團貸款,將江蘇大學短期貸款9億多元統一轉為5年期的長期貸款。同年,湖北亦將省內高校的81億元短期貸款,打包置換成國開行的長期貸款。遼寧省通過與國開行協商,將高校貸款73億元打捆轉到國開行,實現了短貸轉長貸。這些轉變完成之后,高校普遍大大減輕了債務壓力。
3.3 嚴格控制貸款規模
針對當前高校貸款規模增長過快的情況,相關部門應及時加以規范指導,控制高校貸款過度擴張。一方面財政部門應加強對銀行的指導,要求其嚴格根據《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規定,增強風險和效益意識,嚴格按照規定程序,在放貸前對高校貸款規模、利率高低、還款期限、未來可預期收入和償還能力等進行科學評估,控制總量、防范風險,使高校貸款從資金源頭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應對高校申請貸款審核進行嚴格把關,全面調查了解高校經濟狀況,科學測算其還款能力,對新增貸款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認真審核,把握好“度”,嚴格控制規模,堅決杜絕盲目貸款現象。
3.4 加強貸款資金的管理
貸款高校應成立以校(院)長為組長、主管財務副校(院)長為副組長,財務、基建、監察、審計、工會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貸款資金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組織貸款項目的論證、貸款資金的使用、管理與監督。財務部門必須配備專門人員做好貸款資金的管理工作。(1)嚴格控制貸款資金的使用方向。高校貸款資金應用于解決制約高校當前和未來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及對高校事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貸款資金不得用于對外投資(含對校辦產業投資)、科技開發、捐贈、支付罰沒款項以及平衡預算抵補同常經費開支的不足等。嚴禁用貸款資金提高或變相提高人員待遇。(2)建立貸款項目管理責任制。貸款高校要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按管理層次逐級建立貸款資金項目管理責任制,責任到人,各負其責。貸款高校的校(院)長是高校貸款項目的總負責人,對全部貸款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負責,對確保按期償還貸款本息負責。各項目負責人必須嚴格按照項目建設計劃使用資金,不得超標準、超計劃使用資金,堅持厲行節約的原則,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各級財務人員應對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負責,要制訂嚴格的貸款資金管理制度與辦法,確保貸款資金專款專用。嚴禁用貸款資金進行再融資活動。兒用于基本建設、基礎設施改造、設備購置等方面的支出,必須按國家規定的程序操作,通過招投標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5 積極利用土地置換方式
城市和企業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贏得了各自的發展。而在現實社會中高校和企業的土地使用權都是國家無償劃撥給他們的,且都由于歷史的原因多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正是因為二者在這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才使得瀕危企業通過土地置換搞活自身的成功經驗對本文所要研究的高校籌資方式的創新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高校新校區建設所缺的是資金,而土地置換所產生的直接效益就是資金的獲得。既然土地置換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籌資方式,并成功的運用到企業當中。企業和高校又存在有相似之處 :即高校和企業的土地使用權都是國家無償劃撥給他們的,且都由于歷史的原因多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在這個前提條件下,在有企業成功置換的示范作用下,土地置換成了高校新校區建設中一種新的籌資方式,并和銀行貸款方式合理配合,前期依靠銀行貸款,后期依靠土地置換還款,成了高校建設新校區資金來源方式選擇的不二法寶。因此說土地置換是高校新校區建設中籌資方式的一種創新。通過土地置換可以為高校籌集到一定的資金,減輕了學校的經濟壓力,推進了高校大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崔邦炎.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計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何俊德,張年勝.基于現代財務理論的財務風險預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2):112.
[3] 王凡.高校投資擴張的動因、特點與風險防范[J].事業財會,2006(2):89-91.
[4] 黃輝.高校財務風險的衡量指標[J].統計與決策,2005(23):95-97.
[5] 李福華.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J].陜曲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