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內部審計在強化企業風險管理中作用非常重要,主要機制在于內部審計在參與風險管理過程中,將集中全面評估企業面臨的風險和機遇,甚至可以在董事會允許的情況下制定風險管理戰略,其結果會對管理層的決策產生影響。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基于內部審計的企業風險管理體制的構建。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管理;作用機理
風險管理是企業對風險進行全面、合理地處置,提供了可綜合利用各種控制風險措施,在風險的處置上具有科學性,也可以通過風險管理,以最小的耗費把風險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達到最大的安全保障。風險管理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保障其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內部審計參于企業風險管理不僅為內部審計提供了發展的契機,而且作為企業內的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工作和咨詢活動,內部審計是企業治理中必要和有價值的組成部分,能夠在風險管理中發揮獨特的作用,無論是內部審計還是風險管理都能從雙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創造價值。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參于企業風險管理鞏固自身地位,獲得獨特優勢。因此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相結合必將引導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
1 當前我國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的現狀
我國目前多數企業內部審計依然停留在財務審計階段,其職能也多是強調服務和評價,較少觸及企業業務流程方面的風險管理,未能涉及企業風險管理領域,內部審計職能的發揮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同時企業內部審計主要將大部分精力用于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查證和生產經營的監督,而管理審計涉及的風險管理審計尚未與企業治理相結合、尚未成為企業治理的有機部分,未能得到廣泛的應用與開展。此外,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未對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風險管理目標的審計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對其提出指導性的準則規定。如果風險管理審計不與企業治理相結合,不與企業戰略目標相結合,審計資源就無法得到真正有效的配置。
2 目前我國內部審計參與企業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們知道,現代企業風險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對潛在的意外或損失的識別、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處理風險,以實現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我國企業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大部分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尚未按照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開展風險管理審計評估工作,所以其存在以下缺陷。
2.1 風險管理評價模式存在缺陷
從我國財務評價指標模型的發展來看,其經歷了單變量模型到多變量模型的演進。單變量模型是通過單個財務比率指標的走勢變化來預測企業財務風險的方法。單變量模型雖然能夠體現企業的風險狀況而且比較簡單,但其缺點在于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是由多方面的財務指標來反映的,沒有哪一個比率能全面概括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運用這種方法,經常會出現對于同一家企業,不同的預測指標得出不同結論的現象。多變量模型是運用多種財務比率指標構造多元函數,根據求出的差別分值來預測財務風險水平的方法。多變量模型建立在累計概率函數的基礎上,不需要自變量服從多元正態分布和兩組的協方差相等的條件,因此克服了線性方程受統計假設約束的局限性,具有了更廣泛的適用范圍。但其計算過程比較復雜,而且在計算過程中有很多的近似處理,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預測精度。
2.2 平衡風險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平衡風險管理模式是在改進財務風險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貫穿了BSC的基本思想,在評價企業風險水平時綜合考慮了企業的財務層面、客戶流程、內部經營過程、學習和成長,企業的風險雖然大多數都最終通過財務數據來體現,但財務數據仍然不可能反映企業的非量化風險,而且單憑財務數據也無法解釋風險產生的具體環節,更不能將風險管理落實到全員。平衡風險管理模式正是針對上述財務風險管理模式的缺點,借鑒BSC的原理而形成的一種創新風險管理模式。根據BSC對企業的風險進行識別的基礎上,通過平衡考慮企業的財務風險、內部經營風險、人力資源風險和外部客戶風險來評價企業的整體風險,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控制風險的具體方法。這就涉及到一個權重分配問題,更使問題復雜的是,不但要在不同層面之問分配權重,而且要在同一層面的不同指標之問分配權重。不同的層面及同一層面的不同指標分配的權重不同,將可能會導致不同的風險評價結果,從而直接影響企業的風險管理效果。
3 基于內部審計的企業風險管理體制的構建
3.1 培育整體化風險管理理念
內部審計是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風險管理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也是風險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線。內審人員要正確地認識企業組織所處的環境,加強與企業風險管理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并時時保持適度的危機感。風險管理是企業組織全體成員參與的管理,包括每個職能部門和生產環節,因此,風險管理理念也應是全體成員的風險管理理念。內審人員除了要求自己站在全局、整體的角度充分認識企業風險外,還需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的評估和對內咨詢服務,向企業組織其他成員灌輸風險意識,使其認識到組織所面臨各種風險的利弊,并自覺地參與管理。只有真正樹立了全員的風險管理意識,才能實現企業的整體化風險管理。
3.2 合理確定經營管理目標
在整體化風險管理環境下,企業內部審計必須改變過去以事先確立的審計目標為起點的審計方式,而轉向以企業的經營目標為起點。內部審計選擇以企業經營目標為起點,首先會將自身關注的范圍與職責擴大,以更加充分的體現自身的管理和價值增值功能,具體而言就是促使自身更加全面地辯識風險;其次,由于其他職能部門也普遍關注企業經營目標的最終實現,因此為內審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平等交流提供了基礎,從而改變以前雙方的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最為關鍵的是,以企業經營目標為起點,還會促使內部審計站在企業宏觀的角度時刻關注企業環境的變化,并在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措施與企業整體目標不一致時能提出合理化建議。
3.3 建立企業風險預警管理系統
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作為風險管理系統中處于獨立地位的評估者,需要事前建立一套自身的評估標準。而建立危機預警管理系統則是較好的選擇。所謂危機預警管理系統,即是通過將組織的各項危機進行分類,并分別確定各類危機的預警指數和信號征兆,從而對危機進行適時預告并采取措施的管理系統。企業的危機一般包括財務危機、營銷危機、人力資源危機、公共關系危機以及產品創新危機等,或者也可根據風險管理部門確定的企業風險分類進行劃分。建立危機預替系統的程序包括確定需要發出危機警報的對象;建立危機監測指標和預警的臨界點;準備危機預替系統所需要的資源;評估危機預警系統的性能;安排專人負責實施并維護預警系統。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后,內部審計人員還應確立各種危機處理計劃,建立危機處理框架和流程。
3.4 改進內部審計組織模式
當前金融危機下風險管理的整體化定了內部審計部門在企業組織中需保持一定的超然性和權威性。因此建議應在企業里模仿“會計委派制”形式,推廣總部垂直領導的集中式內部審計模式,即企業下屬的各級審計主管或主要內審人員由總部直接委派垂直管理,這樣既可保證內審部門參與風險管理行為的權威性,也有利于整個企業組織內部風險管理措施的互補。
3.5 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
內部審計既有一套統一的規范標準作為執業指南,同時內部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過程中又需要充分運用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進行靈活判斷,這就是所要求的綜合能力。其中風險審計專業判斷的內容會涉及到經理人的風險偏好、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的定性因素條件、定量的計算方法、風險范圍、風險類別、風險因素、風險事故、時間、損失額、發生的可能性、頻率、征兆、風險狀態、管理方法、成本與效果等。這些內容的判斷需要內部審計人員充分地靈活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經驗去進行。而顯然,內部審計人員在這方面能力的提高,必然會促進整體化風險管理效果的提升。這就需要內部審計人員之間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互相揚長補短,共同提高專業判斷能力。
總之,內部審計在強化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基于內部審計的企業風險管理體制克服以往風險管理模式不足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具體特點,提供了一種管理風險的通用模式,希望能對風險管理過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進行評價,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降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水平。
參考文獻:
[1] 韓志麗.企業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的應用一基于價值鏈視角[J].會計之友2005(18):47-50.
[2] 張淑慧.風險管理與內部審計[J].企業經濟,2005(7):23-26.
[3] 謝榮,吳建友.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審計研究,2004(5):27-30.
[4] 嚴暉.會司治理與內部審計-基于風險管理目標的整合[J].審計理論與實踐,2003(2):56-60.
[5] 阮瑩.論內部審計在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中的重新定位[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9):31-34.
[6] 張霞.試論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的整合[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4):81-83.
[7] 吳軼倫.內部審計的職能的發展與風險管理的模式建設[J].冶金財會,2006(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