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強烈意識到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作為風險監控的重要職能部門,內部審計機構愈來愈受到企業的關注和重視,其作用得到發揮和顯現。同時,內部審計機構的審計風險也應該引起企業及內部審計人員的思考和探索。
一、內部審計風險
內部審計風險是內部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程序、履行審計職責、出具審計報告等,使內部審計機構或內部審計人員受到損失和傷害的可能性。
了解和正確認識內部審計風險的特點,對有效防范內部審計風險是必要的。
(一)內部審計風險具有客觀性
內部審計風險存在于審計計劃、審計過程和審計報告整個審計程序,存在于每個審計事項,內部審計風險是內部審計不可避免的。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可預防性
內部審計普遍存在,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比較熟悉,審計針對性較強,取得審計證據比較容易,審計證據能夠相互印證,內部審計人員運用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可以預測審計風險和防范風險,使審計風險降低到最低水平。
(三)內部審計風險的潛在性
內部審計風險具有潛在性,內部審計人員采用多種審計方法、審計技術方法,運用謹慎的職業判斷,內部審計風險仍然存在。內部審計出現的審計死角或審計報告的不全面未能向企業領導層預警而且造成不良后果時,內部審計風險才實實在在的表現出來。
二、產生內部審計風險的主要原因
內部審計風險的產生有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許多人誤認為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開展工作,沒有特別要求和目標,即使是在工作中出現失誤或疏忽,也不會承擔審計風險。
(一)內部審計范圍的不斷擴展
企業發展和規模的迅速擴大,內部審計已從單純的財務審計擴展到企業整個生產經營管理,使內部審計任務日益飽滿,接連不斷。時間緊,任務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有限,內部審計風險會隨之增加。
(二)內部審計環境的不斷改變
成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是搞好內部審計的基本條件,企業領導的重視是做好內部審計工作的關鍵,而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的關注度不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內部審計工作的必要條件;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大多數資料均是電子文檔,其真實性也會增加內部審計風險;內部審計人員是企業員工,在實施內部審計時,或多或少對某些人或事有顧慮,有可能在出具審計意見時反映內容不全面,表達意見不充分。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引起內部審計風險。
(三)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人是主觀能動因素。內部審計人員的結構多是財務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綜合素質偏低;不能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會運用多年工作經驗和職業判斷,不可避免會有偏頗;與企業內部人員共同相處,有的礙于人情等對某些事項的審計深入度不夠;職業操守欠佳,部分人員在經濟利益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心里天平失衡。
(四)內部審計項目的選擇
內部審計機構作為企業的一個監督機構,是圍繞整個企業的經營目標有效地開展工作,不可能對不同審計風險的審計項目作出取舍,對審計項目具有不可選擇性。
審計項目存在許多事項可以進行審計,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只對重點事項和內容進行抽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是有側重,這也會帶來審計風險。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內部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在充分發揮好內部審計的監控作用時,一定要作好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降低內部審計風險。不僅加強對審計事項實施風險管理,也要加強審計環境等各種因素的綜合風險管理,形成風險管理機制,以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目標。
(一)企業領導的重視程度
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支持和重視,是降低內部審計風險的“潤滑劑”。內部審計得到企業領導重視,就會對內部審計機構加大授權,強調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內部審計人員能參加重要會議、調閱文件資料、參與企業制度的制訂評審,實施內部審計時,被審計單位會積極配合,滿足內部審計人員的審計需要,內部審計人員實事求是履行好審計職責,降低審計風險。
(二)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高內部審計的相對獨立性
要提高內部審計的相對獨立性,企業必須建立內部審計機構,保證內部審計人員在開展業務中能保持相對獨立,對審計風險進行有效的評估、分析和控制。
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對內審工作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企業應根據審計工作的實際需要和發展趨勢,不斷調整、改善內部審計的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充實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財務人員、造價人員、技術人員等到內部審計隊伍。內審人員應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不斷強化道德教育,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處理業務的政策水平和應變能力,用新思維審視內部審計,在實踐中總結和積累內審經驗。
內部審計人員應樹立內部審計風險意識。如果審計人員沒有風險意識,就會加大出現重大差錯的可能性,致使審計職責無法履行或者無法有效履行。
(三)防范內部審計風險貫穿于整個審計程序
在實施審計之前,必須充分做好審前調查工作。通過詢問相關人員、閱讀相關資料,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經營工作開展情況、內部管理情況、面臨的外部環境和相關人員的執業情況等,以制訂有效的審計方案,規避和減少審計風險。
在審計實施時,要求被審計單位簽認承諾書,對其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作出承諾;審計人員根據擬定的審計目標和可使用的審計資源,對信息進行審核,取得具有充分證明力的審計證據,形成作為審計報告重要基礎的完整、清晰審計工作底稿,要求被審計單位核對無誤后簽字確認,避免使信息風險轉化為內部審計風險,既能保護內部審計人員,也能降低內部審計風險。
與被審計單位充分溝通,聽取其意見,形成措詞嚴密、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對于審計過程中未涉及的具體事項,審計證據不足的事項不予評價。
內部審計機構建立審計底稿和審計報告內部復核制度,也是防范內部審計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改變內部審計模式,建立風險導向審計
從傳統的財務審計向效益審計轉變、從查漏防弊向管理審計轉變,從重視結果審計向事前、事中轉移,建立風險導向審計。運用調查、詢問、觀察等審計方法,查閱、分析資料,尋找和確定控制風險的薄弱點,并以此為出發點,編制審計計劃、審計方案,通過對合同管理、資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具體狀況的判斷分析,對定量的數據力求做到精確,對定性的文字描述盡量做到準確,考慮風險控制因素,內部審計人員將審計風險降低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同時,內部審計把監督寓于服務之中,不僅僅是發現問題或缺陷,更需要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法,當好企業領導層的管理參謀。
(五)建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
規范審計程序、審計標準和審計報告等方面,強調風險意識,建立一套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增加內審機構自我約束機制,使內部審計工作井然有序。將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推行到每一個內部審計人員、每一項審計業務,形成一種執業規范,促使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業務中作為一種標準執行,在保證內部審計質量的前提下,保證內部審計數量,減少審計風險。通過綜合的考核和評價手段,既能控制和防范內部審計風險,又能提高內部審計質量。
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化,管理層次的多元化,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越來越得到重視,其內部審計風險日益增加,樹立審計風險防范意識,采取多種審計風險控制措施,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推動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