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信息技術下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的變化,在此基礎上信息技術電算化會計系統內部控制方式進行了分析研究,旨在幫助企業在構建電算化會計系統時提高風險意識,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算化系統在我國已從當時的萌芽階段發展到現在的相對成熟階段,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會計工作帶來巨大變化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加大了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的難度,使得人們對于由電算化會計系統產生的一系列的信息的質量感到擔憂。因此,有必要對信息技術下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進行研究。
1 信息技術下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的變化
在信息技術下,電算化會計系統在保證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性的方法與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控制環境發生了改變
在電算化會計系統中,企業核算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會計部門的組成人員從原來由財務、會計專業人員組成,發展到由財務、會計專業人員、管理人員以及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的管理人員及計算機專業人員組成。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會計工作的范圍逐漸滲透到管理工作中,如與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及生產制造系統的結合,所有這些都對電算化會計系統內部控制的內容與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2 控制手段依賴性增加
電算化會計系統中內部控制大體上可分為人工控制和系統的自動控制兩大部分。人工控制的內容基本與手工會計系統控制的內容一致,而系統的自動控制卻大都嵌套在電算化會計系統的應用程序中,這些程序化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取決于應用程序的完善性與準確性。由于人們對計算機應用程序的依賴性以及程序運行的重復性,使得一部分無效的、甚至是錯誤的控制信息可能長期不被發現,從而使系統在特定的方面發生錯誤或違規行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3 內控的內容發生了改變
在電算化會計系統中,由于會計核算工作直接由計算機自動執行,原來在核算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必要的核對、審核等工作有相當一部分變為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原來書面形式的各類會計憑證、帳簿轉變為以文本、記錄形式儲存在磁性介質上,從而導致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的重點由對以人的控制為主轉變為對人、機控制為主,控制的內容也由原來的對環境的控制、對人員的管理、對文檔的管理擴大到對會計數據的收集、輸入、處理、輸出的全過程的控制。
1.4 內控的難度加大
企業實施電算化會計系統后,有些風險是減少了,但同時也增加了許多在手工會計系統中較少的,或不曾有的風險。如計算機不具有人所特有的對不合邏輯事項的判斷和處理能力,使不合法的業務和數據游離于企業內部控制之外;電算化系統的數據處理與存儲都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定和趨勢,儲存在計算機磁性介質上的數據容易被篡改,甚至可以不留任何痕跡,未經授權的人員可能通過計算機瀏覽全部數據文件,復制、偽造、銷毀企業重要的數據。
2 信息技術下加強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的措施
2.1 會計數據安全控制
會計數據安全是指所有的會計數據與信息在產生、傳遞、接收、存貯、加工處理的過程中不存在遺漏、非法復制、多加、變形等。要保證數據的安全,一方面需要借助法律、政策及相關規章制度的約束,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企業管理人員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時還必須有嚴格的監督與管理手段。(1)利用數字簽名技術進行數據確認。目前,我國正在建立電子商務的權威認證中心(CA),它通過自身的注冊審核體系,檢查核實進行證書申請的用戶身份和各項相關信息,并將相關內容列入發放的證書域內,使用戶屬性的客觀真實性與證書的真實性一致。有了這個認證中心(CA),企業就可以通過此來實現動態簽名,保證電子化原始憑證的可靠性。(2)及時進行會計數據的備份。由于在信息技術下電算化會計系統存在著大量的網絡子系統,分別存放了大量有用的會計數據,一旦發生問題,會有大量的會計數據將無法挽回。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應及時的對會計數據進行多種備份,以便在系統出現問題后能夠迅速地恢復這些會計數據。通常的做法是:每日備份數據庫文件,保存期為三天。每月將數據庫備份到磁盤、磁帶等存儲介質上進行保存,以此完成對全系統的數據恢復或是單個用戶的數據恢復。每季度利用網絡在各個計算機子網分中心之間進行異地交叉備份,以此來防止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系統破壞。
2.2 會計數據保密控制
會計數據保密就是通過對用戶與會計數據的處理,利用一種強有力的算法編碼技術,將數據變換成只有經過一定的解密措施之后才可讀的密碼形式來保護保存在磁盤上的會計數據和傳輸的信息,使那些有意或無意的攻擊者與未經授權的用戶無法訪問這些會計數據,從而保證這些會計數據的安全。通常要完成對會計數據的保密性控制,主要可以通過對會計數據進行加密來進行控制。由于數據的加密技術完全是一種數據庫的處理技術,在此不作太多的闡述,但要說明的是,在進行會計數據加密時,對有關的關鍵字段如會計軟件中常用的科目代碼字段,及進行關系運算的比較字段,如通常我們對數據進行查詢所使用的條件等不能加密。
2.3 系統開發控制
系統開發控制是一種預防性控制,目的是確保網絡會計系統開發過程及內容符合內部控制的要求。財務軟件的開發必須遵循國家有關部門制訂的標準和規范,首先,在網絡會計系統開發之初,要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其次,在系統開發過程中,內審和風險管理人員要參與系統控制功能的研究與設計,制定有效的內部控制方案,并將定制的控制方案在系統中實現;第三,在系統測試運行階段,要加強管理與監督,嚴格按照《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評審規則》等各種標準進行。
2.4 系統應用控制
應用控制是指具體的應用系統中用來預防、檢測和更正錯誤,以及防止不法行為的內部控制措施。包括:(1)在輸入控制中,要求輸入的數據應經過必要的授權,并經有關內部控制部門檢查,還要采用各種技術手段對輸入數據的準確性進行校驗; (2)在處理控制中,對數據進行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數字的核對、字段和記錄長度檢查、代碼和數值有效范圍的檢查、記錄總數的檢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檢查文件長度、標識和是否染毒等; (3)在輸出控制中,一要驗證輸出結果是否正確和是否處于最新狀態,以便用戶隨時得到最新準確的會計信息,二要確保輸出結果能夠送發到合法的輸出對象,文件傳輸安全正確。
參考文獻:
[1] 邵丹.從會計電算化到現代會計信息系統[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6):21-24.
[2] 莊明來.對電子商務環境下會計明細信息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0(7):18-19.
[3] 朱道才.Internet網絡會計電算化安全問題探討[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0(4):16-18.
[4] 葉蕓蕓.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0(3):26-28.
[5] 許必建.會計核算網絡化初探[J].商業會計,2000(2):16-18.
[6] 吳珍.單機系統與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比較研究[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4(2):11-12.
[7] 張素云.建立順應會計電算化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4(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