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為根本任務。“技術應用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業務內涵,也可以說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和靈魂,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實踐性教學體系。實踐性教學是以實現掌握熟練技能和形成較強實踐能力為目標,以技能的學習、訓練和運用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樹立全過程的實施性教學觀,構建實踐性教學體系。
1. 以一般課堂教學為基點滲透一般課堂的實踐性教學
一般課堂教學模式較充分地考慮了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并將其與學生的認識發展過程相結合,易于組織教學,但它由于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論脫離實際,學科之間聯系性不強。
一般課堂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是融合在日常上課之中,是日常性的學習訓練,是掌握和鞏固所學會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培養會計技能,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技能,但較為分散、不系統。其特點為可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注意知識、技能、態度的整合性和協調性,彌補一般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
一般課堂實踐性教學是實踐和理論聯系最緊的交匯點,這一環節是實踐教學的開始,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又是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
2. 以課堂授課“必需、夠用”為原則,設置階段實訓課程
第二階段是階段實訓課程,它由實訓課程組成,又稱為課程實訓。較第一階段的一般課堂的實踐性教學相對要集中,與學科教學緊密聯系。通過較集中的訓練使學生達到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目標,同時促進知識技能向能力轉移,以及良好職業素養的養成。
2. 1課程實訓內容
與財會專業相關的學科課程實訓,如“統計學原理”、“珠算”、“點鈔”、“計算機基礎及應用”等,其實訓內容相對獨立;會計專業必修專業課的課程實訓,這些學科除完成課堂授課任務外,還必須完成相應的階段性實訓,其實訓內容則要突出聯系性。根據“基礎會計”、“工業會計”、“商業會計”教學內容的區別和聯系,根據各課程內容的側重點和特征,抓住各自的特點,對技能進行專門的具體化訓練。
2.2課時安排
在課時上,將其學科總課時分解成授課課時和實訓課時兩部分,授課課時用于該課程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實訓課時專門用于技能的系統訓練。值得一提的是,實訓課時的增加,并不是單純增加每門課程的總課時,而是通過內部調整、縮減理論課時才能加大實踐課時,而理論課時的減少則必須在對教材進行合理規劃的前提下進行。
2.3課程實訓形式
由于教學計劃中安排的課程實訓時間不可能長,所以不必強調課程實訓的綜合性,應分別采取如下)種實訓形式:專題實訓、簡單的過程實訓、階段性的分步實訓。
2.4“總分總”的課程實訓過程
根據會計各門專業課教學內容的區別和聯系,按順序組織“總分總螺旋式”的課程實訓。第一個“總”是簡單的“總”,即對“基礎會計”課程組織簡單的過程實訓,實訓的經濟業務是最為基本的,涉及的憑證也是最常見的,目的在于突出會計核算從填制原始憑證到編制會計報表的全過程,加強學生對會計工作過程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掌握會計工作的基本規范;接下來是“分”,即對“工業會計”和“商業會計”課程實訓,不求全過程,根據各課程內容的側重點和特征,抓住各自的特點,對技能進行專門的具體化訓練,采取分步實訓的方式,“工業會計”課程組織貨幣資金、成本核算等分步實訓,“商業會計”課程組織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等分步實訓。最后的“總”是指綜合實訓,則進入了屬于第三階段的畢業實習。“總分總”的實訓內容和要求是螺旋上升式的,這樣安排既解決了相互擠占時間的矛盾,又突出了重點,形成了系統的相互聯系又貫通的專業實踐內容。
3. 會計綜合模擬實驗
會計綜合模擬實驗又稱綜合實訓,是一次全面的、綜合的會計實習,本階段以前面兩階段的實踐教學以及理論教學為基礎,是前兩階段能力的升華。目的是在對幾年所學會計知識進行全面復習和總結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突出技能的綜合運用,為學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基礎。較之課程實訓,此階段會計業務設置較為系統、全面,實驗難度較大。時間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學期,系和教研室應在前一學期做好布置、準備工作。
實踐性教學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整體出發,從實際出發,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