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高專的會計教育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創新就是棄舊圖新、破舊立新的創造性活動。高職高專的創新教育是一個認識和掌握創新規律和特點,并將其運用到人才培養中去的過程。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現將會計專業在三年來的教育改革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總結如下:
一、樹立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理念是從創新角度對于教育的理解,也是創新觀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樹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確立創新教育培養目標
傳統的高職高專會計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會計學科的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強調的是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會計專長;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這樣的培養目標下,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強調教給學生書本知識,而忽視對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綜合能力的培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高職高專教育”作了明確的闡述:“高職高專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職高專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從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看,高職高專教育除了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之外,必須加強創新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除了使學生必須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外,更主要的是以學生的專業素質為中心,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并具備繼續發展的潛在力量。
(二)構建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案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系統優化的培養方案,統籌考慮學生在校的整個培養過程,體現教育創新的辦學理念,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
我們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培養方案。依據會計工作崗位應具有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素質要求,突破了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老三段”的舊模式,從服務于培養目標的要求出發,順應當前經濟發展趨勢,以“應用”為宗旨,著眼于課程體系整體優化,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打破學科分割,將教育體系分為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基本素質教育體系三個組成部分。使畢業生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我們構建了全新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強化實驗、突出實訓、注重實效”為原則,以提高學生崗位實際工作能力為中心,強化會計崗位技能為目的,建立了兩個層次(助理會計師、會計師);五個環節(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商流會計、電算會計);兩個步驟(單項、綜合)的“2.5.2”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銜接。保證了實踐教學三年不斷線。
(三)強化教師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會計人員在從業過程中要直面各種新的經濟業務、各種新的經濟環境,如何在現有的準則制度沒有規定的情況下進行會計處理,這就需要會計人員有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達到創新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思維,理解創新的必要性,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如一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
創新源于細節,細節決定成功。在許多人看來,只有在類似于異想天開的活動中,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但在現實教學中又很難提供使學生進行這樣活動的機會,結果,創造性的培養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這往往是由認識的片面性造成的,彼得·杜拉克說:“行之有效的創新,在一開始可能并不起眼”。我們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次相對獨立的思考,課獨立地解決一個問題,都是在相當程度上培養著學生的創造品格、創新能力和訓練創造方法。教學可以啟發和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只要在教學方面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問題,使他們在遇到各種難題時能從容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有效的方法應對,讓他們克服潛在的思維惰性,就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為此,教師的職責不再只是講授,而是組織學生討論,尋求問題的最好答案。“啟發式”教學表現為“啟發式提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常提“為什么?”而不是簡單的“是什么”,這樣不僅啟發了學生思考,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見解和大膽質疑。采用研討式教學方法,針對一些理論和實務間題,介紹幾種流派和做法,讓學生去查找文獻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給以適當的提示、指導和總結。
二、教育結構創新
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因此在傳授知識與傳授方法上更強調轉手方法,在單相思維與多項思維培養上更強調培養多項思維,在知識與素質培養上更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所以為適應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的本質變化,建立新的教育結構。
結合新的培養目標,我們把教育結構分為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業務素質五部分。其中業務素質又由知識結構、技能結構和能力結構組成。與之相適應的建立了人文社科基礎模塊、計算機技能模塊、會計理論與技能模塊和綜合管理能力模塊的新教學結構。經過三年的實踐,證明這一教育結構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能達到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三、教學內容創新
我們按照突出技能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更新教學內容,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并結合經濟發展形勢,又開設了《稅務會計》、《會計相關法規》、《假賬甄別》的課程。專業拓展類課程也由原來的7門,增加到17門,增設了專業導論、會計書法、資產評估、證券投資、會計準則等一系列相關課程。
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會計技術教育相結合,加大選修課的選擇空間,由原來的10門課程增至20門,增加了《音樂欣賞》、《社交禮儀》、《中外著名企業家評論》、《當代科技發展與展望》、《休閑藝術》、《旅游與飲食文化》、《商品質量鑒別》等課程。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但能陶冶、升華人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能夠豐富、活躍、開拓人的思維,形成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統一的優秀的思維品質。我們深知創造力存在于藝術和科學之中。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創新時間和空間,提供創新素質形成的土壤、空氣和陽光。我們調整課程結構,精簡理論課程和學時,由2300課時縮減到1760課時,將理論課和實訓課確定為1:0.6比例,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實踐課,在實踐課中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造成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操作能力培養,有利學生進行創新活動的外界環境條件,給學生提供創新素質提升的機會。
四、教學方式與方法創新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創新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配合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我們以教育理念的創新,推動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的全面創新。
(一)實踐教學創新
為了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我們曾把教學分為兩段,前一段是純理論教學,后一段是純實踐教學,這種做法固然突出了實踐的內容,但卻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為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適應高職高專特點,我們結合各門課程的教學特點摸索出一套新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改變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應占有較大比重,逐步形成了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引人現代教學技術
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效率,推動教學活動個性化發展,實現開放式教學的需要。因此我們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采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推進傳統的黑板加粉筆式教學方式向聲像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方式的轉變,通過創設融思想、知識、趣味、審美觀于一體的情景交融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投影、幻燈、解說、模擬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和方法把傳統的“黑板加粉筆”教學方式下的單調、呆板改革為計算機課堂教學方式下的靈活、生動和直觀,以創造意境,激發興趣,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學生比較輕松的感受教學內容,同時也改善了教學手段陳舊的狀況。
(三)探索新的案例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實踐性,提高學生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新型教學方法。會計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使學生熟練的掌握和運用所學的會計知識,而案例教學則對這一目標做了進一步的完善。通過案例教學調動起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會計實際上是一門有意思的、有趣味性的課程,它既不沉悶,也不單調。
案例教學通常采用課堂講授和課堂討論兩種方式,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靈活掌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發現并鼓勵學生去積極思維,對他們的判斷能力、創造能力給予重視,從而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針對具體案例要求一題多解、倡導求異思想的發揮、允許批判精神的存在、珍視懷疑品質的培養,徹底體現教育的寬容精神和包容胸懷。使學生認識到每一個問題都不是有唯一的答案,會計實際上處理的是復雜的人際關系,而決非僅限于單純的數字關系。
(四)考試模式多樣化
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考試只是一種手段,要全面發揮考試的功能,追求考試的正面效應,以便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以往的考試題大都包含名詞解釋、填空、單選、多選、判斷、簡答,計算、綜合等類型。要求學生記憶的內容占的比重較大,發揮學生能力的實務操作比重小。為此,我們改應試教育的考試評估制度為符合素質教育導向的考試評估機制。制定合理、公正、科學、適宜素質教育的,有利于培養創造力、拓寬知識面、提高動手能力的考試制度。在考試內容上,不再進行枯燥的理論知識測試,刪去概念、簡答等題型,代之的是能夠考核學生是否活學活用的知識。生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新型教學方法。會計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使學生熟練的掌握和運用所學的會計知識,而案例教學則對這一目標做了進一步的完善。通過案例教學調動起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會計實際上是一門有意思的、有趣味性的課程,它既不沉悶,也不單調。
案例教學通常采用課堂講授和課堂討論兩種方式,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靈活掌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發現并鼓勵學生去積極思維,對他們的判斷能力、創造能力給予重視,從而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針對具體案例要求一題多解、倡導求異思想的發揮、允許批判精神的存在、珍視懷疑品質的培養,徹底體現教育的寬容精神和包容胸懷。使學生認識到每一個問題都不是有唯一的答案,會計實際上處理的是復雜的人際關系,而決非僅限于單純的數字關系。
(四)考試模式多樣化
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考試只是一種手段,要全面發揮考試的功能,追求考試的正面效應,以便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以往的考試題大都包含名詞解釋、填空、單選、多選、判斷、簡答,計算、綜合等類型。要求學生記憶的內容占的比重較大,發揮學生能力的實務操作比重小。為此,我們改應試教育的考試評估制度為符合素質教育導向的考試評估機制。制定合理、公正、科學、適宜素質教育的,有利于培養創造力、拓寬知識面提高動手能力的考試制度。在考試內容上,不再進行枯燥的理論知識測試,刪去概念、簡答等題型,代之的是能夠考核學生是否活學活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