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允價值計量影響因素的研究意義
在我國,公允價值的運用一波三折,自1994年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編譯的會計準則叢書之《國際會計準則》中,將“Fair value”譯為“公正價值”后,1998年公允價值便如同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我國會計理論文獻中,由于在公允價值運用觀點上的分歧,造成我國對公允價值“先用后棄”、“禁而又用”和“用而無方”,使會計準則相互矛盾,可操作性差。2006年2月發布的與國際會計準則相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成為一大亮點。然而,因為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尚不完善,從而使其遭到非議。2007年4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讓公允價值再次遭到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可以加深對公允價值本質的認識,從而加深對公允價值的理解。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關于公允價值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很多人開始懷疑公允價值的科學性,對于其在次貸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議論紛紛,可見公允價值在運用中還存在著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的不完善,助長了主觀臆斷的非理性,從而加大了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可能性,通過對公允價值計量影響因素的研究,可以為建立公允價值估值模型提供參考,使其更加客觀、科學。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通過對公允價值本質的分析,指出其影響因素,它與公允價值的本質密切相關;外部因素則從公允價值的運用環境入手,研究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因素。
(一)內部因素分析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早在西漢時期,司馬遷便對利來利往看得如此通透。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更是如此,各利益主體都希望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會計信息,而各方博弈的結果往往是客觀地反映各資產負債項目的內在價值。從定性角度研究,公允價值是一種計量屬性,是計量客體本身的某一可測量、可度量的特性或外在表現,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用來反映計量對象內在價值的一種計量屬性,它既可以表現為投入價值,即成本,也可以表現為產出價值,即市價”。因此,公允價值是基于多種市場因素對計量對象的內在價值進行計量的一種復合計量屬性,它的表現形式有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和可變現凈值。根據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是用貨幣表現的,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價格,而在活躍的市場中,價格就是公允價值,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然而,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價格與價值往往不一致,但是這種價格與價值的相背離,并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價格不會遵從價值規律,相反會大大的偏離價值運動,從而使公允價值計量沒有公允地反映價值,這些因素主要有:
1.壟斷
在市場經濟中,壟斷是指少數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這樣,在較高利潤的誘惑下,壟斷者制定的價格通常要大大的高于非壟斷經濟下商品的價格,并沒有公允地反映商品價值,從而影響了公允價值的計量。
2.政府干預價格
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是政府干預價格的典型實例。所謂支持價格,是指政府為了扶持某行業的生產,而對該行業的產品所規定的高于市場價格的最低價格。限制價格是政府為限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而規定的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最高價格。規定最高限價的主要目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保護消費者利益,因此,執行最高限價的商品基本上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限制價格對市場影響的情況恰好與支持價格相反。然而,政府的這種價格干預,確實使得價格與其實際價值相背離,這種背離并不符合價值規律,而是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規定。因而,政府干預價格也是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一個重要的內部因素。
從定量角度研究,自公允價值被采用以來,各國均認為公允價值采用難,到底難在哪里?謝詩芬在《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環境辨析》一文中指出:“解決公允價值采用難的關鍵是正確認識公允價值與現值的關系,建立現值計量框架并采用現值。”結合圖1從現值的定義入手分析現值與公允價值的關系:
現值是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它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是對資產價值最精確的計量,而其他報表要素均可用資產來定義。由此可以看出,現值是對資產負債項目價值的數學計量,它是將資產負債項目價值量化的過程,而資產負債項目的價值通過公允價值來反映。因此,現值并不是一種獨立的計量屬性,而是對資產負債項目內在價值的量化,最終反映了公允價值,是公允價值本質特征的數學表達。價值和現值分別從定性和定量上決定了公允價值,但是因為現值計量比較困難,所以純粹的現值會計模式難以存在,而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可變現凈值可以是良好替代,當不存在同樣或類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的市價時才用現值。因此,現值是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另一內在因素,與確認現值相關的因素也就成為影響其計量的因素。
(二)外部因素分析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能與其環境相分離,公允價值亦是如此。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信息披露程度、公司治理結構和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
1.信息披露程度
公允價值要求交易的雙方對交易的情況要熟悉。然而,在現實交易中,經常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所謂不對稱信息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資料不同。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但相反的情況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會計目標的轉變使得債權人、政府等和企業有密切關系的信息使用者更加注重與決策相關的信息,信息披露是公司和投資者及社會公眾全面溝通信息的橋梁。信息披露的程度直接影響投資者及社會公眾對公司資產負債項目價值的判斷,如果在信息披露上避重就輕,將嚴重誤導相關信息使用者對公司資產負債項目價值的判斷,造成信息不對稱,使得雙方在不平等的交易環境中進行交易,進而影響公允價值的計量。
2.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其核心是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條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不一致而產生的委托代理關系。公司治理的目標是降低代理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預公司的日常經營,同時又保證經理層能以股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會計信息具有對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能力、業績、道德水平監督和評價的功用。因此,在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時,很容易出現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為了各種目的而操縱會計利潤的情況。因為經理人可根據預期的利潤目標,將合約指定為套期保值目的或非套期保值目的。在國內,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著“一股獨大”的現象,代表國家的董事在董事會中占優勢,而代表法人股、社會公眾股的董事雖然人數眾多但處于票數上的劣勢,這就使得董事會的投票決策機制形同虛設,出現了公司治理上的“無效區”。一些公司還經常出現一人兼任董事與監事職務的現象,股東大會對高級經理層的約束力幾乎名存實亡,這就使得公司在管理上有較大的任意性,嚴重扭曲了運用公允價值的初衷,影響了公允價值的計量。
3.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
作為一種技術型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運用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如果既不存在活躍或類似市場,也不能運用模型法確定公允價值,那么專業的資產評估機構將成為企業取得資產或者負債公允價值的一個重要選擇。但評估機構的業務操作規程會影響評估機構的執業質量,繼而影響到公允價值。同時,評估師執業時的自我意識和專業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公允價值的一個原因。公允價值是評估人員根據被評估資產自身的條件及其所面臨的市場條件,對被評估資產客觀交換價值的合理估計值。在評估過程中評估人員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評估人員的素質及專業判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公允價值。同時,公允價值的運用也提高了對會計人員專業能力的要求。公允價值較廣泛的獲取途徑和多樣的計量技術手段,使得需要會計人員在運用過程中做出大量的職業判斷。因此,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三、結論
公允價值是市場主體基于多種市場因素對資產負債項目內在價值進行認定的一種復合計量屬性,其公允性的影響因素既包括壟斷、政府干預價格和現值等內部因素,又包括相關信息披露程度和公司治理結構等外部因素。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下,作為“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黃世忠,1997)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吳水澎,2002)的公允價值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其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謝詩芬.價值計量的現值和公允價值[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2):7-12.
[2] 陳美華.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64.
[3] 謝詩芬,戴子禮.會計計量中的現值:國際會計的一個前沿課題[J].時代會計,2001(1):26-27.
[4] 謝詩芬,戴子禮. 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9):12-17.
[5] 許家林. 會計理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148-156.
[6] 萬美,劉小麗,龍柏秋. 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公允價值思考[J].財會通訊,2009(3):83-85.
[7] 周駕華. 公允價值內涵與會計人員職業判斷[J].財會通訊,2009(2):13-15.
[8] 沈仲闊. 公允價值計量運用相關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08(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