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擴招改革,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高校規模擴張使投資矛盾突出,為了解決辦學經費問題,高等教育的投入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政府投入為主轉化為政府和家庭共同投入為主的結構轉變,出現家庭投入負擔過重等問題。
本文參考國際教育投入的分類方法,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對高等教育投入劃分采用了四分法,即按高等教育投入主體劃分為政府投入、家庭投入、社會投入和營運收入。
一、高等教育投入的結構問題
高等教育擴招后,最初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但是由于政府財政收入有限,不能滿足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后轉而提高學生學費收入,更主要依賴家庭投入的增長。也就是說高等教育投入從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逐步轉變為主要依靠政府和家庭的共同投入,直至偏向家庭投入為主的發展過程。
(一)政府投入比例下降
政府投入比例逐年下降。以表1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為例,1999年政府投入比例為70.26%,到了2007年政府投入只占總投入的40.71%,平均每年下降3.28個百分點。若將高校離退休費用扣除,實際的政府投入比例會更低。
(二)家庭投入比例增長過快,家庭負擔偏重
政府投入比例逐年下降,家庭投入比例逐年提高,兩者存在著此消彼長的趨勢。以表1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為例,1999年家庭投入的比例為21.30%,到2007年家庭投入占了總投入的43.87%,翻了一倍多。
2007年是一個拐點,家庭投入比例為43.87%,政府投入比例為40.71%,家庭投入首次超過了政府投入。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實行政府、受教育者家庭成本分攤的收費制后,學費收入成為普通高等學校資金的主要來源。
家庭投入比例越來越高,對高等學校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從一方面講是高校辦學經費自理能力增強的表現;但按照國際通常以25%家庭投入負擔標準,家庭投入都超過了通常的國際比例標準;從另一方面講家庭對高等教育投入的負擔過重。
(三)社會投入比例偏低
以表1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為例,社會投入比例在0.24%—0.74%之間,而且波動大,不是一項穩定的投入。因此目前社會投入對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作用有限。
(四)科教優勢未對高校的營運帶來經濟效應
與其他教育機構相比,高等學校有較強的教學和科研優勢可為高等學校帶來更多的營運收入,但以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為例,營運收入的比例卻并不高,在7.86%~14.70%之間,而且不穩;科研優勢并未給高等教育帶來較大的經濟效應。
綜合以上分析,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以政府和家庭共同投入為主,營運收入為輔,社會投入不足的格局,投入結構不合理。
二、高等教育投入結構問題的成因
(一)政府財政收入的有限性
高等教育擴招后,規模迅速擴張,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財政收入卻是相對穩定和有限的,高等教育發展對資金的大量需求與財政收入有限性的矛盾,即財政收入不能滿足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是政府投入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投入不足,是依靠行政手段提高學費的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投入,曾一度因政府投入不足,轉而利用行政手段以提高學生學費的辦法來解決資金缺口問題,使家庭投入比例快速增長,并且超過了政府投入。但近年來高學費的做法使得家庭負擔過重,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因此通過不斷提高學費增加投入的辦法也受到了限制。
(三)高層次辦學條件使社會投入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等教育是層次較高的教育,辦學條件要求高,從而對社會資本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受到限制,因而影響了利用社會資源投入高等教育。此外,社會對高等學校的捐資助學薄弱,捐資助學的氛圍有待于形成。
(四)高校營運收入有限
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優勢很強,但高校辦企業和服務公司成功的例子不多,大多不成功,是“養人的企業”(即解決富余職工和家屬就業問題)。因此總的來講能為高等教育提供的利潤和收入有限,高校的營運收入不高。
三、改善高等教育投入結構的建議
國際上高等教育投入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政府投入為主;二是多渠道投入;三是民間資本投入為主。世界各國國情不同,政府經濟實力不一樣,各種投入模式的優劣難以一概而論,應根據具體國情選擇自己的投入模式。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投入體制主要以政府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為主,社會捐贈和私人資本投入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因此筆者認為改善高等教育投入結構,除政府應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外,可以發展多元化投入,增加社會捐資助學、擴大民間資本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并適當控制家庭投入規模。
(一)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產品,且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
1.政府是公共產品的提供主體,而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
屬于準公共產品的高等教育,部分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政府和收益人應共同分擔成本。但對我國高等教育來說,由于擴招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就業的調節,其對社會穩定和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政府要在高等教育供給中起到基礎性作用。
以福建省為例,2007年高等教育政府性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45%,總體偏低。而家庭投入(即受益人承擔的成本)已經超過了國際通常的25%比例標準,而且2007年家庭投入超過了政府投入,即受益人對教學的成本負擔超過了政府成本分擔。受益人承擔的成本過重、政府承擔的成本偏少,因此根據準公共產品成本公平分擔的原則,政府應該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2.政府應增加高等教育非常規發展階段的投入
高等教育擴招的初始階段,需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完成教學基本設施的建設,屬于非常規發展階段,而且高等學校擴招也是政府鑒于高等教育對社會穩定和發展作用而作出的決策。鑒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高等學校擴招的初始階段,政府應作為特殊事項來對待,有針對性的重點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投入占GDP的比例,幫助高等學校渡過難關。高等學校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再恢復正常的投入。
(二)發展多元化投入,適當控制家庭投入規模
鑒于現階段我國總體上經濟還不是很發達,政府財政收入有限、百姓的收入更有限,單純依靠政府投入或單純依靠提高學費,都無法解決高等教育擴招面臨的困境。而且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要實現大眾化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必須依靠多元化投入辦法來解決。
1.走多元化投入的道路,逐步形成由政府投入、家庭投入、社會投入和高等學校運營收入多元化投入
首先,政府投入還有潛力。財政投入占GDP比例離國家目標4%還有較大的差距,說明目前的教育投入還處于投入不足的階段,也說明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還有潛在的空間,有能力做到教育投入與GDP增長同步,逐年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其次,積極發展社會投入。我國高等教育可以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大眾化,但又不完全由政府投入的國家的做法,特別是美國模式和韓國模式。美國模式是籌集社會捐資多元化投入道路,韓國模式走的是民間資本投入道路。
高等教育可以倡導社會捐資助學。社會捐資助學應該成為公立高等學校投入的重要部分,因此,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更為有利于社會捐資助學的稅收等政策;另一方面,學校要采取加大宣傳力度等辦法,讓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捐資助學的氛圍,以補充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積極推動私立高等學校的發展。私立高等學??梢苑謸叩冉逃龜U招的任務,吸收和分流擴招的部分生源,以減輕財政負擔和緩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并且在未來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2.家庭投入規模應適當控制
家庭投入遠遠超過了國際通常25%的標準,學生家庭負擔過重。一方面是提高學生學費;另一方面是貧困生不斷增加,高等學校學生欠學費的比率居高不下。為了“不讓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政府實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學生以助學貸款償還學費,才使欠學費的比率下降。由于擴招后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過快,就業市場難以消化,近年來出現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整個就業形勢嚴峻。近兩年本科生自動退學的人數有所增加,而且還出現了研究生退學的現象,因此不宜大幅提高學生學費。
高等教育高投入和低回報的現象可能會引發社會問題,新的“讀書無用論”會對高等教育本身產生沖擊,因此高學費和低就業率的做法不可取,高等學校及政府主管部門應審慎對待提高學生學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