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鄉鎮政府會計只反映鄉鎮預算的執行情況,無盈虧核算,因而,收付實現制賬務處理原則天然地成為其核算基礎。但是,完全的收付實現制雖能直觀全面地反映預算執行情況,卻無法適應鄉鎮政府千差萬別的經濟業務。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財政轉移支付的不完善和財務活動的復雜性,在實際工作中,可能出現不能按時發放工資、支付工程款以及收入不能及時到賬等情況。在以現金收到或付出為標準確認收支發生的收付實現制核算原則下,無需反映欠發工資、工程欠尾款、固定資產折舊及其他應收未收和應付未付等債權債務事項,導致政府債權債務統計口徑五花八門,準確性較差,也使機關單位的房屋等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缺乏可靠依據,影響年度之間、季度之間、月度之間有關項目的比較分析。
由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機關部門每年要對“公費出國”、“公款招待”和“公費旅游”等“三公”消費情況進行統計,并與往年數據進行對比,以反映政府一般性公用經費的使用和節約情況。對比的依據是按照收付實現制原則入賬的賬面數據,而忽略了未結賬付款實際已消費的未入賬支出。從精細化管理的角度來看,這種簡單對比的辦法,其準確性值得懷疑。
為了準確反映鄉鎮政府應收未收和應支未支事項,鄉鎮會計在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原則的基礎上,對某些會計事項需要引入權責發生制。以取得收到現金的權利或支付現金的責任為標準,來確認本期收入和支出,以準確反映本期債權和本期債務。
鄉鎮政府的年度收支預算,是鄉鎮全年收入和支出的總目標。那么,能不能一次性將全年收入預算數和支出預算數作為應收應付的數額,在年初一次性計入賬內?這種做法顯然是對權責發生制賬務處理原則的誤解。事實上,權責發生制賬務處理原則,是針對鄉鎮政府預算在具體執行時,已獲得收入的權利、因故未全部或部分到賬的情況,以及支出責任已經發生、但暫時沒有支付的情況,即反映單位在一定時間內收入權利和支出責任的全貌。
需要說明的是,鄉鎮政府在年終決算時,需要將權責發生制核算的往來事項進行分析和清理,沖減或結轉已按權責發生制原則入賬的,不能實現的、無效的或需要轉入下年度實現的收入權利事項和支出責任事項,以準確反映鄉鎮政府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債權債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