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計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計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展,業務處理日趨復雜,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等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時效、范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其提供的信息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這就要求在會計工作中,準確反映經濟活動狀況,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可在實際工作中,會計工作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強化會計監督,提高會計質量是當今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
會計監督是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運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保證。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在大多數企、事業單位中,下級欺騙上級的現象時有發生。企業為了偷逃稅款、騙取國家補助性收入,真是煞費苦心,國家盡量讓企、事業單位的報表、預算真實,可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仍然可以想出應付的方法,如賬外設賬,在工資表上下功夫,將部分收入用三聯單來開票,多列支出,少計收入,這都是由于監督體系不健全,《會計法》中的規定不完善等造成了大量會計信息失真。
因此筆者認為,要想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力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計監督。
一、加快法律體系建設,為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提供法律保障
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離不開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要加強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滿足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需要;明確會計監督、審計監督的執法職責和權限,以實施清楚明了的監督職能;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對違規違紀的企業及其連帶負責人予以曝光;同時還要強化一些相關配套法律及相關法規的實施,如《經濟法》、《證券法》等,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機制
我國企業會計監督不力,問題還在于我國企業還未意識到內部監督的重要性,對內部監督還存在著很多誤解,因此監督能力弱化,會計信息不真時有發生。這就要求單位加強內部監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內部監督機制。而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主要是體現在:參與經濟業務事項的所有過程的工作人員要相互分離,相互制約;重要經濟事項的決策和執行要明確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程序;明確財產清查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明確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程序。這些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實施的要害就是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這樣就使一個人或一個部門的工作必須與另一個人或另一個部門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聯系,進行連續不斷的檢查和監督,使內部監督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三、加強外部監督即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的作用
在會計監督中單純強調內部監督是不夠的,也必須強化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也就是加強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社會審計監督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根據有關規定,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目前很多注冊會計師就沒有確實履行其監督職能,“銀廣廈”案例給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警示就在于注冊會計師對現有準則的執行存在重大疏忽與不力。因此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會計監督力度的外部基礎之一。政府監督主要是指財政部門對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我國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督、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會計監督檢查,進行宏觀調控。這樣在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基礎上,規定單位外部監督層次,將專業監督和群眾監督結合起來,使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配合協調一致,為會計人員創造了良好的會計工作環境,為確保會計監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四、明確會計責任主體,加強單位負責人在會計監督中的責任
在我國實際工作中,有些單位負責人認為自己是負責人,會計上的事情自己說了算,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按照他的意愿辦事,出了問題將其一推了之或者找個替罪羔羊,減輕自己的責任,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會計監督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明確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主體地位,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的要害。作為單位負責人,他應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這樣就加強了單位負責人為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的地位,為會計工作者明確行使會計監督職能提供了保障。再者,為了適應現代企業治理制度的要求,單位負責人作為會計責任主體,還必須要懂治理、懂業務、懂財務、懂會計,熟悉有關經濟法規,對自己負責,對單位負責,對法律負責。
五、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加強會計職業道德觀念的建設
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治理,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由于會計人員出具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整個過程,他的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的輸出結果。所以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首先是要有較強的法制觀念,這樣才能在國家會計法律體系下真正履行會計人員的職責,其次是要具備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有一定的行為規范來自我約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譽。這樣的素質的會計人員才是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會計職業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然后,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較強的綜合能力。會計人員專業知識、技能的高低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所以要注重會計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繼續提高,提供機會給他們進行繼續教育。最后,會計人員還要有較高的風險治理能力。因為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時,也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因此,高素質的會計人才首先要主動的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業務操作能力,同時國家、社會也要提供相關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對這些會計人員進行培養,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全面性,使得會計監督能夠有效的得以執行。
參考文獻:
[1] 周麗君 ,《淺議會計監督及其運作要求》, 財經理論與實 踐, 2001.7.
[2] 《財會研究》,顧建平,《試論完善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機制》,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