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各高等院校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大力建設新校區,基建投資逐年加大,高校的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基建財務管理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科學運用專業財務知識,促進基建資金的有效運用,進一步加強高校基建財務的管理,保障基本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成為高校基建財務人員的當務之急。
一、高校新區建設的特點
1.建設項目規模宏大。一般高校的新區建設是整體規劃,一步到位,諸如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藝術樓、食堂、學生公寓、體育館、運動場等多個項目建設同時進行,征地規模是老校區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少則一千畝,多則好幾千畝。
2.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基建資金由從前單純依賴國家財政撥款逐步發展為向社會自主籌資,形成國家財政撥款、學校事業收入自籌、社會捐贈、銀行貸款、BOT融資等多元化籌資渠道,資金的多元化性質為高校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建設項目紛繁復雜。大學校園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項目眾多,配套性要求高,每個建設項目都要經歷立項、選址定位、地質勘探、施工圖設計、工程招投標、工程施工到竣工驗收等一系列程序,牽涉招標代理、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城建規劃、公安消防等眾多單位,再加上高校內部的使用部門、監察審計部門、財務部門等,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矛盾需要協調,增加了高校建設項目的復雜性。
4.工程工期要求緊。隨著高校升本、擴招及隨之而來的教學迎評工作的展開,高校的新校區建設一旦開始,旋即進行高速運轉之中,對建設工程項目的工期要求非常緊,一般要求在九月份新生入學前竣工。而校園建筑有個配套使用的特點,學生公寓、食堂、操場等建筑和設施必須與教學樓同時建成。因此,建設者須統籌安排、統一規劃,完成建設工期總體控制計劃。
5.建設周期長。一般來說,一個建設項目從決策到實施、實用階段,一般需要三到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此期間,國家的各項經濟政策、社會經濟形勢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諸如可能會遇到政府征地拆遷政策的調整、貸款政策的調整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建設周期。
二、高校新區建設中的財務管理現狀及缺陷
新區建設中,基建資金的頻繁流轉要求財務管理適時跟進,將財務活動與基建投資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項目和諧有序地發展,確保施工進度與工程質量始終處在最佳控制狀態。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卻發現了高校基本建設中的許多財務問題。
1.建設項目嚴重超預算。出現了建設項目概算超計劃、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三超”現象,給施工管理和工程決算帶來很大的麻煩和隱患。究其原因,有的工程是為爭取立項而故意編制較低的概算,有的工程是根本就沒有編制明細的工程預算,依靠拍腦袋臨時拼湊的數據,缺乏科學依據的預算其準確性必然受到影響,造成超計劃撥付工程款,最終導致投資成本居高不下,基建項目投資效益差。
2.投資缺乏科學論證和民主管理。在基建項目的可行性論證上缺乏廣泛細致的調研和民主監督意識,導致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貪多求全、邊建邊改、建完后改變用途,或者挪用建設項目資金,因資金不到位造成延工損失。
3.財務管理制度控制不到位。某些高校在思想上重視基建財務管理,但卻執行不力,相關的規章制度可以找出一大籮筐,而實際操作中大多數工程是倉促上馬,趕時間搶季節,很多具體事情往往是跳過規定程序來辦理。
4.基礎管理薄弱。如基建合同的簽訂不夠嚴密,執行不夠嚴肅,存在隨意違約的現象。新區建設相關經濟合同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專業性強,要求參與合同簽訂的人員必須具備多種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在簽訂合同時注意其邏輯的嚴密性和內容的全面性,注重文字推敲。但是實踐中大多數合同的內容都不夠全面,條款之間不夠嚴謹,甚至還存在合同條款與招標文件不符的地方。
5.基建財務人員綜合素質較差。高校的基建會計大多是事業預算會計兼職,知識面窄,只能按照傳統會計要求進行簡單的事后記賬,對工程建設相關知識都比較陌生,甚至根本不懂工程造價管理、招投標知識、合同管理知識等,這樣就很難履行基建財務的日常監督職能,對工程預、決算的審核,工程量的確定及各種費用支出是否合理也就無法進行準確判斷,嚴重影響了基建項目建設成本核算的真實性。
三、新區建設中加強基建財務管理的對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基建財務管理體系,完善高校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制度
基建工程項目投資大,周期長,涉及單位和部門多,因此基建財務管理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它更是一個管理體系,是整合規劃建設、監察審計、物資管理等部門資源,集各部門的管理職能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明確區分各部門權限及經濟責任而構建的一個組織嚴密、管理科學、工作高效的管理體系。高校財務部門應在遵循國家統一的財經法律制度基礎之上,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財務制度和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工程結算及報銷審批權限、各項工程物資管理措施,根據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概算和年度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切實做好資金的組織與供應工作。
(二)建立基建項目建設全過程跟蹤管理體制
即抓好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三個重點環節的工作,從基建工程立項著手,對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工程概算、勘察設計、招標監理、物資采購、財務結算等各個階段實施全方位控制(見圖1)。
1.事前監督。建立規范的內部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設活動實施之前進行預防性監督。其一,做好立項前的財務可行性分析,發揮基建財務在項目決策中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其二,引入目標管理,運用限額設計方案,把投資成本控制工作提前到設計階段;其三,引入競爭機制,實行招投標制度,切實降低工程成本;其四,強化合同管理,主動參與合同談判,從財務角度對合同條款(如工程款撥付依據、比例及時間,預留質保金比例,工程量增減計價等)進行嚴格把關,精打細算。
2.事中監督。是在新區建設活動中進行的監督,貫穿于整個建設活動的始終。基建財務人員應隨時深入施工現場,多與現場人員溝通,了解核實工程進度,對施工質量、材料質量及到貨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使每一筆款項都能夠按規定用途使用。按上級部門批準下達的投資計劃、施工合同約定的價款、工程預算、工程進度、付款程序對支出項目的金額是否合理、手續是否符合規定進行嚴格把關,核對無誤后辦理付款手續,努力做好事中控制(見圖2)。
3.事后監督。在建設活動發生后對其結果進行監督,主要以基建財務報表的方式來分析建設資金的使用情況。核準工程量,對工程款中的超付或遺留款項提出合理意見,準確計算待攤投資,參與工程竣工驗收,及時辦理竣工決算及固定資產移交手續。這個環節將規劃建設、計劃財務、監察審計等各職能部門緊密聯系在一起,各部門按規定程序在竣工決算準備資料上簽字,對整個工程建設做個全面總結,如各種資料的歸檔、剩余資產的清點、債權債務的清償等。
(三)基建財務人員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基建財務人員要突破傳統會計工作的局限性,向管理型會計轉型,一方面不僅要熟悉高校財務會計制度,還要熟悉基建工作的主要環節和過程,熟悉建設計劃、預算定額、工程進度及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識,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知識結構,掌握法律、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把財會工作逐步轉向對基本建設全過程的核算和監督。,
總之,高校基本建設的目的是改善校舍及配套設施,為教學、科研和師生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條件。因此,高校基建財務管理者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豐富和完善財務管理體系,充分發揮財務的反映和監督職能,控制建設成本,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推動高校持續、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紅 梅.中國高校多元化籌融資途徑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0).
[2]毛 丹.高校新區建設中經濟合同管理的財務介入[J].現代經濟信息,2010,(2).
[3]譚紅梅.扁校基建工程投資控制的探索[J].財會通訊,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