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道酬勤,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是中國明清以來幾大商幫經營致富的重要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種基于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基礎而構造的商業信用,不僅舒緩了中國民眾鄙視憎恨奸商的社會情緒,而且也造就了晉商、徽商等非常有成就的商業群體。縱觀改革開放之前近百年中國商業信用狀態,仍然感到我們當時根本嚴重缺失現代市場經濟的信用洗禮,長期的動亂和社會運動,導致債權和財產權受到法律保護和社會尊重的基礎蕩然無存,商業信用更是無從談起。
信用危機
改革開放前10年,“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富了弄虛作假的,窮了誠實守法的”特殊時期的財富創生機制,使不少企業植入了投機取巧和一夜暴富的“原罪”意識,在缺少公權監督和有效市場力量制衡的條件下,這種原罪意識就會衍生出大量的非誠信行為,信用危機時時刻刻考驗著大大小小的市場主體。國家工商局系統從合同法施行以來,每年都評選出數千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發了多少塊類似的“貞節牌”已經數字不詳了,但企業的誠信問題仍令人不安,從商業欺詐到產品做假,從編造假賬到惡意拖欠,從國內市場到國際營銷,留下了拙劣的造假劣跡。最令我們震撼的是今年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被發現大批造假,令中國概念股集體蒙羞,市值損失巨大,中國企業名聲與國際形象遭受空前損毀。當時美國投資人看好中國公司的成長潛力,有的個股發行市盈率竟然超過100倍。隨著個案財務造假丑聞的揭示與放大,加之股民的極端敏感和“做空”陰謀的蝴蝶效應,中國概念股集體暴跌:2011年3月中旬到5月中旬,170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有130家的股價下跌,其中45家跌幅超過30%,已有19家中國企業在美國股市遭遇停牌,四家企業遭遇退市。甚至連中國最具成長潛力的IT公司,如百度、新浪等一個月股價跌幅也已超過10%。此次信用危機風潮拖累到新上市的中國企業,多家陸續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格。中央電視臺評論員劉戈指出,“眾多在國內上市根本無望的中國企業看到了美國資本市場的機會,甚至動用各種造假手段,用最快的速度消費中國企業之前在美國投資者中積累的信任。眾多中國企業‘帶病’上市,而已經在金融危機中臭名昭著的投資銀行和各種相關利益方更幫助它們瞞天過海,獲得巨大的利益,它們在毀壞自身的發展未來和中國企業,中國經濟乃至中國人的整體形象。”最近國內資本市場上的下行震蕩也令人深思。一是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一路下跌,中小板指數今年以來下跌18%,創業板指數下跌25%,近期更是跌創新低,許多個股的股價遭受腰斬,眾多追捧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投資者損失慘重,而股價狂跌的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遭到摧毀性打擊,一次圈錢之后,持續經營難以為繼。二是上市公司——銀河科技因財務造假虛增收入遭中國證監會處罰。根據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認定銀河科技違法事實六項,其中涉及2004年虛增收入1.79億元,利潤0.69億元;2005年虛增銷售0.35億元,利潤0.095億元。并隱瞞關聯方資金往來5.44億未予披露。三是在A股上市的企業連續在掛牌日就遇破發。截止到6月2日,在今年掛牌的144只新股中,跌入破發處境的多達116只,破發比率達到80%。在高估值、高股價和高市盈的打壓之下,“買怕了、套怕了、虧怕了”的投資人面對照發不誤的新股,除了避之別無他法。四是A股出現了首次中止發行的公司。在新股連續破發的背景下,A股破天荒地出現了歷史上首只發行失敗的新股。6月8日,八菱科技發布公告稱,截止到6月7日15時統計,提供有效申報的詢價對象不足20家,根據《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規定,經發行人和保薦機構協商,決定中止發行。
“市場人格力量”
上述例舉的事件,是否都與商業誠信有關很難斷言,因為中止發行和股價下挫有十分復雜的動因。從企業角度看,取得市場信任是需要時間和業績過程的,而喪失市場信任可能只是一夜之間的事情,最好的上市公司是發行人和投資人分享成長業績實現互利雙贏,也就是合理估值和定價,上市后業績持續增長,股價一路高歌。最可怕的是擬上市企業為追求一次圈錢的發行業績,把所有的成長性都拖入估值,“擰干毛巾”,不為后市成長留下適當空間,當時所編造的成長故事隨著市場環境的結束與變化而成為一灘泡沫,使追捧和支持公司的投資人頭破血流充滿恨怨,而這種積怨恰恰是扼殺和埋葬造假者最強大的市場力量。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信用缺失會使市場主體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甚至被淘汰出局。中國企業欲立于世界企業之林,僅僅追求技術創新和低成本是遠遠不夠的,其中企業信用優良這種“市場人格力量”的建設必須引起所有企業的高度重視和倍加珍惜。京能集團成立七年來,資產由200億元增加至1000億元,資產負債率一直控制在65%以內,以良好的財務信用,博得了銀行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任,近600億元的合并負債沒有一筆逾期,多次債券發行均獲得“3A”的評級,每年按基準利率下浮的“信用受益”就達3.5億元。
在今年整個資金面偏緊的宏觀環境下,京能集團融措到可觀的信用資金,支撐了兩宗超過30億元的戰略并購,為集團可持續成長拓展了重要資源。“信用是人品,信用是財富,信用是資產”的觀念,在集團財務系統已深入人心。集團公司為應對下屬公司債務可能出現的風險,制定了有效的風險應對機制和債務準備金制度,絕不讓系統內任何一筆債務出風險,高度對債權人負責成為多年以來財務控制的底線。保障信用要靠系統工程,絕不能單純依賴集團公司那些授信承諾,在負債必要性、負債結構、負債規模、負債期限、償債能力等多個環節進行“全債務鏈控制”,量力而行,有效負債,公司的信用大堤才會日益牢固。做一個受債權人信任而尊重的企業,企業才會有市場人格和商業尊嚴,才會在嚴酷的市場環境下,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協同,獲得生存與發展。
誠信建設
當前尤為緊要的措施,一是有效解決財務信息不對稱與失真問題,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監管,有效約束企業信息披露行為,使其客觀、真實、及時、可信;二是企業要真誠面對市場,從源頭上加強財務誠信建設,做到資產真實、收入真實、利潤真實、產品貨真價實、財務信息真實;三是要構筑應對信用風險的體制和機制,用有效的措施堅決捍衛企業信用,每年都應對信用風險進行內部評估,集中對企業系統資源加以防范;四是在充分尊重利益相關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還應有效防范財務欺詐和對方失約的信用風險。
財務誠信建設要防止兩個極端:一要擯棄所謂“智謀”文化,工于心計地算計對手,要充分尊重規則、信守合約、公平坦誠、資源優勢互補,分享合作成果。有人將財務人分為精明、聰明、高明和英明四種品位,太精明和耍小聰明的人是難以在業內受尊重的,其所在的企業也不會受到真誠的對待與支持二要防止成為上當受騙的犧牲品,損人之心不可有,防損之意不可無。市場經濟的大潮要把兩種人淘汰出局,即奸詐之人與愚鈍之人。當非信用行為無門可循無利可獲之時,就是商業誠信到來之日。三是強化管理、優化運營,不斷提高投資效率和盈利能力,構造財務信用堅實的資產基礎和經濟基礎,用真實的業績和不斷的成長,增強企業的信用實力。相信在市場上信用受損的企業,只要能夠善待利益相關者,用真實的努力和卓越的業績修補受損的信用形象,企業才會重回“主流社會”的信用之路,成為信用大堤的建設者。
商道酬信,我們應對市場力量與道德力量最終成為合力,充滿期待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