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農牧區的生產方式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性,本文將西藏農村經濟劃分為三大區域:以種植為主的農業區、以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區和介于二者之間的半農半牧區,三大區域的金融發展水平呈現較大差異。本課題組抽樣調查西藏農業經濟區,共調查14個縣、31個鄉鎮、211戶家庭,并借鑒產業組織理論中的SCP范式,分析西藏農區的金融發展狀況。
一、金融結構狀況
(一)金融機構結構
西藏農區提供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服務的“正規”金融機構是中國農業銀行西藏自治區分行(以下簡稱“農行”),機構種類單一。其它省區金融機構種類相對豐富,有提供政策性服務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也有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提供商業性服務,還有事業性機構、國際基金機構和非政府組織(NGOs)提供小額信貸等微型金融服務,形成了較完整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如下:
1 由于金融工具的權證特性,制度對金融發展的影響更大。課題組調研發現,在同等條件下,西藏農區金融機構設立的審批比其它省區更為謹慎繁復等原因抑制了金融的發展。
2 楊小凱(2003)認為經濟和金融發展是分工的結果,李敬等(2007)借鑒分工思想所作的實證分析表明,區域之間經濟地理條件和國家制度傾斜是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高原地理特征使西藏的交通不便、農戶的居住分散,導致市場發育滯后和分工水平低下,制約了金融發展。
3 收入是表征實質經濟發展的主要變量,但西藏農戶收入不能有效解釋西藏農區金融機構覆蓋率在全國墊底的事實。西藏農戶收入在全國并未墊底(見表1),收入排在西藏之后的青海等5省區的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都高于西藏。
(二)金融工具結構
現代金融體系的金融工具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與金融機構發展墊底相應,西藏農戶獲取的金融工具種類和數量也居全國最低,概括為“政策性為主、商業性稀缺”。
1 貨幣化程度。由于西藏貨幣資產數據很難獲取,本文以農產品商品化率間接反映西藏農區的貨幣化程度。近年西藏農產品商品化率有平穩趨高態勢,最高值僅為43%(見圖1),貨幣化程度低。
2 信用工具。貨幣化程度低限制了西藏農區其它金融工具的發展。信用工具以存貸款為主,保險和證券業務處于空白狀態;存款只有活期和定期,貸款以消費性信貸為主。(1)農牧戶存款資產稀少,品種單一。農牧戶存款在農行營業所的存款總額中占比極低,平均為9.4%,幾乎都是活期存款(見圖2)。據調研數據,農戶存款比例不足10%。(2)貸款品種和形式單一,未能滿足農戶的資金偏好。農行經營具有典型的“兼業性”——同時提供政策性貸款和商業性貸款,西藏農戶具有收益低、風險高和抵押資產稀缺等特征,農行的涉農貸款以政策性貸款為主,尤其是小額信貸,商業性貸款稀少。農行在西藏全區統一以年人均純收入和貸款情況等標準劃分小額信貸的資信等級和信貸額度(見表2),未考慮各地農牧民收入差異較大(見表3)進而信用差異較顯著的情況?!耙坏肚小贝胧┕澥×私洜I差異化的成本,但不符合農戶的實際,抑制了農戶借款的積極性。
(三)金融市場結構
金融市場結構可從量和質兩個層面予以衡量。種類和數量反映量的發展程度,集中度和市場準入門檻等可衡量質的發展水平。在發達經濟體中,金融市場發展出信用、證券、保險、資本和貨幣等多層次的子市場,各子市場的集中度和準入門檻都相對較低。西藏農區的金融市場尚未發展出保險和證券市場,信用市場以農行的“正規金融”為主,民間信用即“非正規金融”近乎空白。
以集中度來看,西藏農區的金融供給幾乎為農行完全壟斷。集中度高意味著市場準入門檻高,市場準入門檻大體有政策門檻、自然門檻、技術門檻和規模經濟門檻等,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主要體現為政策和規模經濟門檻。我國正處于轉軌時期,體制改革的“路徑依賴”即計劃經濟的運行慣性,導致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政策門檻相對較高;西藏的市場化進程相對滯后,政策門檻的影響在西藏農區更甚。此外,農行的農村金融服務實現了很高的覆蓋率和到達率,能夠提供批量和集中的業務,有效降低了農戶業務零散產生的成本,使其具備了規模經濟優勢。因此,集中度高和準入門檻高決定了西藏農區金融市場結構的單一性。
二、金融行為狀況
在競爭市場中,供給方具有自身行為系統化和對外行為多元化的特點,而需求方在產品和價格上擁有較大選擇空間。然而在西藏,完全壟斷和“兼業性”經營使得農行僅以單一部門管理涉農業務,外部行為主要是政策響應;作為需求方的農戶則是“逆來順受”、“自給自足”。
(一)農行的內部行為
農行以單一部門管理涉農業務使得管理層級和集權程度高。涉農業務約占農行業務的一半,在自治區級只設農業貸款綜合管理處管理全區的涉農貸款,地、縣級農行則以農業貸款管理科室管理涉農業務,只有鄉級營業所直接對農戶提供金融服務。農行在涉農業務上的管理層級高,營業所幾乎沒有決策權,極大抑制了營業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據調研數據,農行營業所的人員編制基本為2人(主任和辦事員),這種具有從屬關系的2人編制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不能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和監督,操作風險極大;二是無法實現有效分工,即便是簡單的存貸款業務也需要會計、出納以及信用、風險評估等,這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但西藏農行員工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二)農行的外部行為
農行缺乏或排斥橫向合作伙伴,其外部行為主要表現為壟斷的“專橫”和政策響應的“機會主義”。
1 農民的“弱勢”處境和西藏的特殊性,使西藏農戶在貸款利率方面享受到最大的優惠,但農行在金融服務供給的價格決定上居于支配地位,農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有限的金融服務和給定的利率水平。2003年以來,農戶獲取的主要是小額信貸,若發生嚴重違約(延期3年不還貸),則取消其所在村全部農戶的信貸;貸款利率比西藏城鎮和內地優惠,但存在隨意和頻繁變動的現象。部分營業所人員在放貸過程中嚴重違規,如向農戶收取“手續費”或進行關系信貸。
2 政策是農行獲得完全壟斷地位的主因,為獲取壟斷利益,變相積極響應政府的惠農金融政策就成為農行“機會主義”的理性選擇。
(三)農戶的金融行為
西藏農戶金融行為的主要特征:“持幣”、“惜借”和“守信”?!俺謳拧笔寝r
戶在儲蓄選擇上基本持有現金;“惜借”體現了“無債便是?!钡挠^念,除非“萬不得已”或有“外生誘因”(如“安居工程”優惠貸款),農戶基本不借款;“守信”則指農戶的還款率極高。
由于自然資源、地緣和社會文化的差異,農戶的貨幣收入、借貸觀念、借貸行為和“守信”程度存在地區差異。大體來說,由于林木資源豐裕且地處318國道沿線,林芝地區農戶的貨幣收入能力和金融需求最強;山南地區則基于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而位居其次;日喀則地區因農民較保守,在調查中居最后。
三、金融績效狀況
完全壟斷結構使得只需分析農行即可了解西藏農村金融的績效狀況。農行的績效特征是“政策性”和社會效益突出但市場效率低下。
(一)覆蓋率
截至2007年末,農行在西藏共有387家鄉級營業所,覆蓋率達71.40%;縣網點平均為5.45個,鄉鎮網點平均為0.56個??紤]到西藏農區自然條件的惡劣、基礎設施和制度環境建設的落后,農行取得的成就可謂來之不易并且是巨大的,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還相當大。
(二)到達率
截至2007年末,農行共計發放貸款證355257本,發證面(戶到達率)達89.51%,實際使用率87.10%;發放貸款余額80.9億元,年均環比增長速度為117.43%;年平均回收率為99%;全區共評出47個信用鄉、27個信用鎮、820個信用村。據調研數據,若除去因“安居工程”產生的信貸激勵因素,貸款證的實際使用率將更低。
(三)對農戶收入和消費的影響
西藏農區的貨幣經濟正處于深化之中,貨幣和以信用為主的金融資源對農戶收入增長和消費結構調整的影響也漸趨深入。60%的樣本戶通過信貸添置新家電,10%將信貸用于非農的生產經營從而實現貨幣增收。
(四)市場效率
我國尚處于利率市場化之中,西藏農區的利率改革更是滯后,西藏農區的信貸利率主要取決于政策,其調整周期為1年,幾乎沒有信息、收入和需求彈性,不能有效反映政策、農業技術、農戶收入和需求變化對利率的影響。另外,西藏農區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加之交通和信息等基礎設施欠缺,農行和農戶都承擔著極高的交易成本。
(五)社會效益
據調研,營業所提供的存貸服務不僅深化了農戶對市場交易的認識和認同,也促使農戶的信用由“熟人社會”拓展到陌生領域;同時,還貸壓力和違約處罰等約束進一步強化了農戶的節儉意識和行為,并促進了其理財技能的進步。
四、結論和建議
單一結構、政策性業務為主、商業性業務稀缺是西藏農區金融發展的顯著特征,由此導致了控制信貸和利率的壟斷“專橫”行為,引致政策社會效益突出而市場效率低下的績效特征。從結構看,西藏農區的金融結構單一,只有農行1家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政策性和商業性的“兼業性”金融服務,這是體制改革的“路徑依賴”、市場化改革的滯后、基于地緣和民族政治的政策安排等制度因素以及分工水平低下造成的;僅有活期存款和小額信貸反映了金融工具單一,其成因除了完全壟斷供給結構和有效需求不足外,更重要的是貨幣化程度低;金融市場則是農行提供的單一的“正規”信貸市場。從行為看,內部管理簡單、壟斷供給和“積極”響應政策以維持壟斷利益是農行行為的顯著特征,“自給自足”是西藏農戶金融行為的特點。從績效看,農行以政策性業務為主的金融服務在覆蓋率和到達率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促進農戶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
因此,破解當前西藏農區金融發展困境的政策安排應當是加速完善金融體系,建立競爭性金融市場結構。
1 借鑒西藏扶貧基金會和其它NG0s在內地省區實施小額信貸的經驗,利用民政部門、農牧局等職能部門或事業組織在農村的廣泛分支機構等資源,由其具體負責實施小額信貸,并明確定位于扶貧。這既可以安置部分勞動力就業,又能在充分吸取西藏扶貧基金會的經驗條件下,使農牧民獲取技能從而實現收入增長的持續性,達到良好的扶貧成效。
2 商業化是中國農業銀行的改革取向,農行的小額信貸應明確定位于商業目標,逐步取消中國人民銀行的小額信貸和財政的利息補貼,這將有利于克服當前的市場效率低下和“機會主義”行為。
3 利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擁有的眾多鄉村營業網點和農村市場空間較大的優勢,借鑒農行和西藏扶貧基金會的經驗,鼓勵其開展針對農牧戶的商業性小額信貸。使郵儲避開城市市場的激烈競爭,又可以充分利用鄉村網點資源,促進農K和郵儲之間的競爭,提升農村市場的金融服務效率,促進農戶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收入增長。
注釋:
①從2005年起,“三卡”信用額度調整為:“金卡”10000-20000元、“銀卡”6000—10000元、“銅卡”3000—6000元。尚未在全區全面展開。
②消費支出匱乏,樣本中因消費支出需要借款的農戶占90%。
③數據來源:農行2008年初的工作報告。
主要參考文獻:
[1]牛曉帆,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演化與新發展[J],經濟研究,2004(3)。
[2]王雙正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3]張恒,張萌,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的生存與發展[J],西南金融,2010(5)。
[4]鄭志剛,金融發展的決定因素——個文獻綜述[J],管理世界,2007(3)。
[5]貢秋扎西,德吉央宗和張阿蘭等小額信貸在西藏的實踐評析[J],西藏研究,2008(5)。
[6]楊小凱,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M](中譯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7]李敬,冉光和和萬廣華,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解釋一基于勞動分工理論與Sbatoley值分
解方法[J],經濟研究,2007(5)。
[8]羅納德·I·麥金農(1973),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羅納德·I·麥金農(1993),經濟自由化的順序——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的金融控制[M],北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