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行財務分析方法一般圍繞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其意義在于揭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對應程度。一般而言,流動比率越高,表明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速動比率是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該指標剔除了變現能力較弱且不穩定的資產,更精確地衡量了企業資產的流動性,進一步揭示了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現金比率是現金和短期有價證券之和與流動負債的比值,也是對流動比率的補充,其主要作用反映企業在最壞情況下的短期償債能力。一般情況下,如果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較高,就表明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則短期償債能力較弱。本文試以短期償債能力指標的合理性入手,在比較上述指標高低的同時,與其他一些財務信息建立關聯,揭示該指標蘊含的一些異常信息。
一、短期償債能力指標與短期借款對照分析
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經常可以看見這樣一類現象,連續幾年企業的短期償債指標較高,流動比率在2.3左右,速動比率也在1.5左右,企業的短期借款(或應交稅費或應付職工薪酬)卻居高不下,無減少的跡象。按常理,較高的短期償債指標意味著企業有較強的變現能力,但企業卻為什么一直放著現金在家中,置外面需迫切償還的負債卻不理呢。換成個人角度,這種現象就是某人口袋里裝著大量現金不還債,走出門外卻被一堆債主追著跑,匪夷所思啊。仔細思考,原因可能是企業為了改善盈利狀況,提前確認收入,虛增流動資產,或直接虛構交易事項,虛增資產和收入。在資產負債表中,虛增的流動資產對接虛增的留存收益,而負債不變,這種情況必然會出現流動比率的改善,流動比率常年較高,卻無錢還債的怪現象。如果流動資產中應收賬款的比重較高,或者應收賬款增長的比例較快,并且企業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量長期為負數能進一步印證此類狀況。
二、短期償債能力指標與營運指標對照分析
由于采用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來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企業流動比率較高,但并不一定說明企業有足夠的償債資金,因為流動比率高也有可能是存貨積壓,應收賬款增多且收款期延長,企業用來還債的現金卻短缺,由此借營運指標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來進行綜合考慮。通過情況下,應收賬款周轉率較高,說明企業收賬較快,速動資產較好,償債能力強,存貨周轉率較高,說明企業存貨周轉速度快,流動性強,存貨轉換為現金或應收賬款的速度也就較快。短期償債能力指標較低,但企業的營運指標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卻較高,可從動態的角度補充說明了短期償債能力,但同時也要注意,存貨周轉率指標與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的真實性,企業是否存在月末存貨掛預付賬款上,然后少結轉成本,造成存貨周轉率指標較高的假象,對于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同樣要注意企業是否存在不良跡象。
三、利用趨勢分析法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為了滿足一定的融資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對短期償債能力指標進行操縱的行為,而企業的流動性卻未得到任何改變。例如企業月末推遲一些購買業務并用可得到的現金(出售有價證券)支付一些流動負債,降低壞賬準備計提比率、舉借長期債務以增加現金,這樣,流動比率或速動比率就暫時性得以提高為此,對于這些精心編制過的指標,有必要進行較長周期的分析。首先分析該會計期末前后一段時間內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變動情況,其次關注企業較長一段時期內短期償債能力指標的變化,剔除季節性變動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以確保分析評價指標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最后,還可以和經營業務相近,規模大小相同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指標進行比對,取該企業一段時間內的短期償債能力指標,通過趨勢分析,觀察該行業流動比率或速動比率的共性,從而反襯該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異常情形。
四、短期償債能力指標與企業經營現金流對照分析
企業清償到期債務,雖然可以通過及時籌措現金或通過非貨幣性資產的變現來進行,但這類方法可能會干擾企業正常的運行狀況,有違企業可持續經營的基礎。最安全、規范的辦法依然是利用經營活動取得現金凈流量清償債務。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穩定增長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必要保障,也是企業償還債務的主要資金來源。,可參考的比率越高,償債能力就越強,例如 (l)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比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2)到期債務本金償付比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本金 現金利息支出)。該比率用來衡量經營活動創造的現金是否足以支付企業的到期債務,數值越大,說明企業償付到期債務的能力越強;如果數值小于1,則說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不足以償付到期債務的本息,企業必須對外籌資或出售資產才能償還債務。這類指標能體現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證當期債務的償還,比較直觀地反映出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實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流動比率指標、速率比率指標、現金比率指標在反映現金流量與償債壓力互動關系上的不足。
五、關注企業的債務陷阱
債務陷阱是指企業可能存在但沒有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未來償付義務。這類債務信息的不對稱可由主、客觀原因導致,例如現行會計制度不作披露要求或企業刻意隱瞞導致。它的客觀存在會導致分析人員低估企業的債務規模,從而虛夸企業的償債能力。如果由企業隱瞞導致,則企業一般在經營過程中遇上難題,分析人員可查看企業的收入費用情況,通過盈利能力分析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企業如果經營發展狀況較好,無須鬼鬼祟祟。企業常見隱瞞債務的途經有:
(1)利用關聯方關系,把負債嫁接于子公司。(2)改變負債的確認條件,對已經發生的現時義務不列為負債,或故意推遲確認時間或少列負債。(3)變更負債的確認標準,故意低估或少列負債。(4)虛假還債,沖銷負債。一般而言,企業在盈利能力不佳、償債能力已經較差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債務陷阱,因為企業此時已不堪負債重壓。由此企業在察覺企業償債能力指標不盡如意的時候,還須用心識別企業的隱形、或有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