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繼續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改善投資結構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是市場競爭中的弱質產業,而財政是政府保護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過好農業關,這就必然要求解決好財政的農業投入問題。盡管近年來,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是歷史欠賬太多,這幾年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帶有還賬性質,財政對農業的支持總量仍處于低水平,而且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收益不高。財政對農業投資的重點在于:支持那些風險大、投資經濟效益低、對農業發展起著保護性、開發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項目,如大中型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研和新技術推廣、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投資。不同級次的財政投資農業應該有所側重:中央財政應主要承擔關系國家經濟發展全局、屬于全國范圍或跨地區、地方無力承擔或不適宜由地方承擔的支出,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生態農業保護工程、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點農業科技開發及大型糧棉基地建設等;省級財政掌握的投資,應主要包括全省性及跨地市水利工程建設,全省性農林水利事業發展項目,重大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等;市地縣財政應在承擔本區域農業工程設施建設與養護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及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等。
二、利用財稅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通過清潔生產和信息化及生態化設計,重構經濟環境,使其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循環中去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資源約束“瓶頸”問題的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嚴峻,我國對循環經濟也越來越重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市場經濟體制是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土壤,但在市場中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將環境問題作為外部因素,他們所考慮的重點在于如何通過利用現存的資源和環境來謀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把由此所應起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負面作用在市場經濟主體經營決策的考慮之外。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來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其中離不開財稅政策。主要采取的措施應該有:進一步完善資源稅,將資源稅擴大到土地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和海洋資源等所有可以計量的自然資源。逐步提高資源稅征收標準,將資源稅和環境成本以及資源的合理開發、養護、恢復等掛鉤,合理確定和調整資源稅的稅率,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水平,限制資源過度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可按照“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將現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廢棄物等收費制度改為征收環境保護稅,建立起獨立的環境保護稅種。通過強化納稅人的環保行為,引導企業與個人放棄或收斂破壞環境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根據我國當前最主要的環境問題,在環境保護稅率設計上,應根據污染物的特點實行差別稅率,對環境污染程度較大的污染物的稅率應高于對環境污染程度較小的污染物的稅率。在財政支出方面,應該制定財政補貼措施,如對生產綠色產品、采用清潔生產的企業,對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的農場和個人,政府可以通過物價補貼、虧損補貼、財政貼息等手段對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主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財政補貼,調動其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
三、財稅政策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于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它是一切企業、單位、居民生產經營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質基礎,既是物質生產的重要條件,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必然途徑。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種安全制度;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構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它主要是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制度組成。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人的因素的保障。但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承受著來自三個方面的巨大壓力。一是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問題更加突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著養老負擔重、籌集資金難和醫療費用大等諸多挑戰。二是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使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問題更為凸顯。一些靈活就業人員勞動關系大都比較松散,基本未簽訂勞動合同,根本形不成勞動關系;在工資分配方面,靈活就業人員也基本不遵循正規單位的薪酬決定機制。而目前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管理制度基本是按正規就業單位這種正規就業形式設計的,非正規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沒有有效機制的保障。三是城鎮化進程加速給社會保障制度帶來新問題。未來15年城鎮化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鎮人口將年均增加1300萬人,這些新增城鎮人口亟待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另外,目前失地農民有4000多萬人,每年還有1億多農民進城務工,他們已成為產業大軍中的重要力量。如何適應城鎮化過程中數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需求,以及建立和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一個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