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是指國外跨國公司通過投入資金或技術,在我國境內設立和經營公司,并通過直接控制或參與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來獲取利潤的活動。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項重要政策,吸引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金融危機對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影響
(一)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出現下降趨勢
跨國公司作為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在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很大沖擊,其中一個主要表現就是跨國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市值縮水,導致巨額虧損,盈利狀況惡化,大量跨國公司不得不減少或暫停海外投資,致使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尤其是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對華投資出現下滑。據《中國外商投資環境研究報告》顯示,2008年與2003年相比,歐盟對中國的實際投資占中國當年實際外資總額比重從7.35%下降到3.37%,同期美國對華投資占比從7.85%下降到2.72%,日本對華投資占比從9.45%下降到3.37%。2009年,歐美日等主要外資流出國對中國的投資雖然出現了小幅增長,但從總體情況看,發達國家對華投資出現了下降趨勢。
(二)金融危機使中國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環境優勢更加明顯
為了盡快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跨國公司不得不針對面臨的實際情況,客觀審視金融危機給自身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且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積極尋求危機中的發展機遇。由于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經濟率先復蘇。一些跨國公司認為,他們在中國的投資是盈利的,同時,考慮到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優勢和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與原材料價格優勢,因此,這些跨國公司逆勢加大了對華投資。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持續吸引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意義
(一)跨國公司的資金投入是促進我國經濟復蘇的重要手段
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使企業原本資金不足的狀況變得更加惡劣,尤其對廣大中小企業的影響更為嚴重。盡管我國為促使經濟盡快復蘇采取了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并進行了大規模的貨幣投放,但資金的投向并不均衡。而且,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了股市和樓市,實體經濟資金仍然十分匱乏。盡管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其資金實力遠非一般企業可比,抵御危機的能力也遠遠強于一般企業。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持續吸引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無疑會給我國企業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急需的動力。
(二)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有益借鑒
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角,跨國公司以其全球化的經營戰略、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先進的科學技術、雄厚的人才儲備,牢牢占據著國際市場,在世界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對經營發展戰略的確定、對新技術和新能源的應用等,無疑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吸引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有助于我國企業借鑒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三)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是我國產品突破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最主要的影響是使國內產品出口下降,這是由于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作為中國商品主要進口國的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需求大幅度萎縮,從而使中國對外貿易額大幅減少。同時,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促進本國就業,采取了各種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手段,也使得我國商品出口形勢越發嚴峻。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則有利于消除貿易壁壘,打破關稅、非關稅壁壘,并通過跨國公司內部的交換,帶動相關原材料、零部件、中間產品出口,進而擴大出口量,改變不利的出口條件。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影響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
(一)促進和吸引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有利因素
1.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
盡管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并未改變,這無疑為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提供了可信的收益預期和可靠的投資保障。首先,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和2009年增長均達到9%,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GDP年增長率超過7%,其持久性意味著25年以上。 其次,在國際收支方面,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部需求大幅萎縮,貨物出口同比增長下降為14%,但在2009年,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2010年,國內外經濟環境總體趨向穩定,我國國際收支交易活動更加活躍,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再次,在就業形勢方面,隨著中央一系列穩定、擴大就業的措施的實施,目前中國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2. 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政策增強了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吸引力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穩定出口等多項政策,中國政府的有效應對,遏制了經濟快速下滑,穩定了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促進了經濟穩定回升,保持了穩定的投資環境,為外資提供了相對安全的避風港。2010年,隨著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力度不斷加大,措施逐漸到位,中國經濟發展趨勢進一步好轉,加上中國穩定而巨大的市場仍然保持著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大多數跨國公司都看好中國市場和投資前景。
3.新的投資需求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廣闊的投資空間
首先,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為國際投資提供新的熱點。為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又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其中尤其歡迎跨國公司對節能減排、高新技術、清潔能源、環保低碳等項目進行投資。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將為外資提供新的投資熱點。其次,中國西部開發為跨國公司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從目前狀況來看,由于中國農村經濟的落后不是短期內能改變的,西部的第一產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會進一步增大,但第二產業會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進一步吸引外資,第三產業則會隨著西部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在吸引外資方面具有廣闊的空間。
(二)影響和阻礙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不利因素
1.低成本勞動力優勢的減少影響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積極性
跨國公司積極對華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看重了中國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內的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中國提供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勞動力成本上升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得中國制造業的成本不斷上升,利潤開始下降,從而使跨國公司對中國制造業的投資興趣有所下降,有的跨國公司甚至開始減資或者撤資。
2.對外資優惠力度的減弱使跨國公司放緩了對華直接投資的步伐
隨著中國市場機制與政策措施的日趨完善,中國調整了外資外貿政策,開始由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只有符合中國產業政策、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外資才受歡迎,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投資項目基本上不允許進入。此外,隨著兩稅并軌和《反壟斷法》的生效,外商投資在華的超國民待遇時代不復存在。優惠政策的消失必然促使跨國公司尋求利潤更大的投資環境,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步伐在某些領域明顯放緩。
3.政策的不穩定性影響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信心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市場建設尚不完善,各項政策、法規變更比較頻繁,有時甚至出現前后期政策相悖的情況。有的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和短期效益,擅自出臺違背中央政策、法規的招商引資政策,單方面改變原有政策或征收名目繁多的稅費,使外商對中國的政策和政府信譽產生懷疑,影響了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信心。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持續促進和引導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措施
(一)不斷建設和完善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與法律環境
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是穩定和提升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信心的重要保證。我國不但要認真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更要進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資法律體系,維護外商投資法規在全國的統一性,增強透明度,使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環境感到放心和滿意,進而敢于和愿意對華投資。
(二)努力建設有利于吸引外資的服務型政府
應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使政府的管理職能更多地向服務的方向轉變。政府主要發揮對市場的培育、規范和監管功能,減少政府管理行為對跨國公司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堅決制止對外商投資企業亂收費、亂檢查、亂攤派、亂罰款,以依法、廉潔、公正和高效的管理活動為外商投資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
(三)不斷擴大和積極開辟新的投資領域
當前,作為外商投資熱點領域的制造業,由于勞動力及環保等成本的上升,投資回報率有所降低,但這并不意味著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領域縮小了。隨著中國市場對第三產業的需求大幅增加,跨國公司可以向金融、保險、物流、公共事業等多個領域深入;同時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和配套產業也歡迎外商投資。另外,我國中西部地區發展潛力巨大,對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需求也十分強烈。這些都可為跨國公司開辟廣闊的的投資領域。
(四)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最希望得到的是公正的待遇和公平競爭的機會,對于侵犯知識產權、地方保護主義以及行業壟斷等行為非常反感。因此,我國必須進一步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和法律機制,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訴訟制度,依法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努力創造一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給外商投資企業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總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都面臨著新一輪調整。各國為了早日促成本國經濟的復蘇和發展,都在千方百計地吸收投資。我國必須順應這一時代潮流,明確促進和吸引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有利因素,以及影響和阻礙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的不利因素,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創造更加開放和優化的投資環境,促進和引導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讓國外資本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梁玉芬.對金融危機暴露出的跨國公司大公司病的反思[J].經濟研究參考,2009(38):16.
[2] 陳繼勇,肖光恩.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新發展與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28.
[3] 毛蘊詩等.跨國公司在華撤資——行為、過程、動因與案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