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工作的基本結束和2010年起100所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工作的有效推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教學條件、師資水平和培養水平也隨著多方面的投入和支持有了較大改善。但是,由于我國高職院校多為1999年以后升格或組建而成,近年來教學軟硬件雖然得到了大幅改善,但財務管理卻沒有作為戰略工作來重視,如果繼續延續以前的重核算輕管財的理財觀將嚴重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現行高職院校財務特征分析
(一)規模迅速擴張,預算內經費嚴重不足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學生及教職工人數較1999年數倍增加,但高等職業院校均屬地方投資管理,如表1所示,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不僅低于本科教育,而且大大低于培養成本,在最近幾年且未有較大增加,財政供給相對不足。
對于我國高職院校這一準公共產品,由于其主要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教學設備購置和更新成本較高,材料消耗費用較大,而其在經營過程中除學費收入外基本沒有產生其他收入,且學費標準出于多方面考慮,多年來未增加(如陜西省內高職院校至今仍然執行1999年文件標準,導致院校對財政撥款依賴性較強),而政府又無力增加投入,致使教育資金日趨緊缺,長此以往,教育水平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勢必受到影響。
(二)生源危機逐漸顯現,預算外收入壓力較大
在2004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到整個高等教育的47%~48%,隨后幾年,在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同步增長的情況下,高職教育的發展略勝一籌。2007年,這兩部分學生人數達到了1:1;2008年,高職學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過了本科院校。然而在2009年,雖然國家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高職的學生人數比重卻下降為49%。也就是從2009年開始,中國的高職教育開始出現拐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職院校招生壓力逐漸顯現。如陜西省公布的招生信息表明,2010年普通高校共錄取新生227 817名。其中本科各批次共錄取新生129 584名,比原計劃超錄了11 718名,高職(專科)層次招生則首次出現報考人數不足,達到高職(專科)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有近8萬人不填報高職(專科)志愿,導致集中錄取時該批次計劃未能完成,實際錄取新生98 233名,僅完成計劃的84.76%。除陜西省外,四川、北京、河南、湖北等多個省區也出現類似情況。
二是普通高中在校人數客觀上減少。目前,我國中等職業院校連年擴招,而普通高中連續4年招生規模呈直線下降的態勢。2009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首次超過了普通高中,達到了51.3%。另外,中職學校可以招初中畢業生,普高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還可以招農民工、復轉軍人,在中職學生中,非初中畢業的大概占了整個生源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可供高職院校選擇的普高畢業生將會減少,并且將受到來自中職招生的沖擊,此種招生壓力將在最近幾年逐漸顯現。
三是高職院校的報到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據調查,我國多所示范性高職院校第一次錄取(即非補錄)新生的報到率多在80%左右,而部分非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報到率在75%以下,有些升格較晚、專業優勢較差的院校報到率甚至在68%以下。
以西部某職業院校為例,其目前在校生為12 000余名,每年計劃招生4 000人,如果按照84.76%的實際錄取率和80%報到率計算,在不允許補錄的情況下實際報道人數約為2 712人,三年后在校生人數為8 136人,僅為現在的67.8%。如按現行收費標準計算,三年后每年學費收入相比現在將減少2 300余萬元。由此可見,生源減少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財務壓力將逐漸凸顯,如果在發展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沒有行業優勢,甚至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而高職教育也將進入優勝劣汰階段。
(三)重核算輕監督,財務職能單一
高職院校屬于高等教育事業的一部分,為國家財政統籌管理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參與決策程度較低。在日常的運行中,其以教學為中心,主要對主體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按照相關會計準則進行賬務反映和處理。在財務部門的職能設計上,過分強調財務工作的服務性,導致監督和決策職能日漸淡化,管理部門主要關心資金是否到位、是否按時支付,對資金的使用過程和效果并未有效地評價和跟蹤,財務工作一直維持在核算型財務階段,難以向管理型財務轉變。
高職院校要可持續發展,財務工作應由粗放管理向分類、精細管理轉變,須形成嚴格的管理制度,對資金的審批和使用過程加強管理,嚴防鋪張浪費。
(四)支出結構不甚合理,資金使用效果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在資金的運用上,支出結構不甚合理,并未實現資金的有效使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重硬件輕軟件。高職教育主要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對實訓條件要求較高,各院校對教學設備的購置和教學條件的改進上投入較多,但在教師的技能再培訓與提高、科研能力的建設方面投入相對偏少,限制了對學生培養的與時俱進,限制了高職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和發展作用。
第二,硬件建設方面,可行性分析和前期設計工作不到位,沒有建立有效的追責制度,存在建而不用或先建再改等不良現象,對國家資金的使用缺乏統籌安排。
第三,在實驗室和其他教學硬件投入方面,各二級學院或系部獨立性較強,存在大量重復性建設,限制了對有限資金的合理使用。
第四,部分院校管理費用支出較大,嚴重壓縮了教學方面的資金。個別院校存在鋪張浪費現象,在招待費和差旅費方面管理不嚴,存在一定管理漏洞。
二、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下的財務改革對策研究
(一)充分重視財務工作,將財務管理納入主體戰略管理
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有良好的財務保障,各院校應充分認識財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財務部門既要對資金進行有效的管理,也應對各項經濟活動進行充分監督和籌劃;既需按照主體建設要求從資金成本方面分析并進行籌措資金,也應做好管財理財工作。
高職院校在制定相應規劃時,應將財務規劃納入其中,充分考慮學科建設的資金需求和內外環境影響,分析各種利弊,制定詳細的財務戰略規劃,包括資金的籌措渠道和方式、預算指標的設計、成本的控制、效果的評價等,為院校的長遠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和資金保障。
(二)從接受領導到主動服務地方,并多方面爭取財政支持
高職院校多歸省(市)、自治區政府領導,由相應財政廳級提供經費配套。各院校可充分發揮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工作,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協調與政府部門的關系,積極爭取省財政和所在市等多方面的財政支持。
在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相關文件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2015年)》中明確規定高職院校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另“雙師型”教師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院校可與地方經濟單位廣泛合作,相互促進。如此,既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高職院校也可享受部分經濟成果,獲得更多的地方支持,不再是單純的“等靠要”,而轉變為主動服務、主動融合,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