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企業會計準則實施以來,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筆者擬從財政部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著手,結合存貨、長期股權投資、資產減值、職工薪酬四個方面對新企業會計準則的目標和準則導向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新會計準則的執行對企業的影響,從而進一步研究新企業會計準則頒布實施的必要性。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所處的環境和背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執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這標志著順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
新會計準則體系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決策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理念,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性的跨越和歷史性突破。它是中國會計改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促進我國會計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實施必要性
(一)新存貨會計準則對企業的影響
1.新存貨準則規定,按實際發生的職工福利費計入存貨成本,取代了舊存貨準則中職工福利費按工資總額14%的比例計提,按受益對象計入存貨成本的規定,降低了存貨成本,使當期結轉銷售成本降低,從而增加了企業當期損益。
2.商品流通企業的進貨費用也可以計入存貨成本,使得原計入當期費用的進貨費用計入了存貨成本,在存在庫存的情況下,增加了當期損益。
3.符合規定的借款費用可以計入存貨成本,使得計入企業當期的利息支出或資金占用支出由原計入財務費用改由計入存貨制造成本,增加了企業當期損益。
4.取消了確定發出存貨成本的后進先出法,在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物價上漲的情況下,降低當期銷售成本,從而增加企業當期損益。
5.新《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了企業所得稅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即將存貨期末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的差額按未來企業所得稅稅率計算的金額確認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執行新存貨準則,當期需計提或補提存貨跌價準備時,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使當期所得稅費用減少,從而提高了企業當期損益。當期轉回存貨跌價準備時,遞延所得稅資產也需要轉回,因而增加當期所得稅費用,從而降低了企業當期損益。
(二)新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準則對企業的影響
1.簡化了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工作
(1)新會計準則規定,在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從而取消了“股權投資差額”這一明細科目,避免了以后的攤銷和分配,使得權益法核算被大大簡化。
(2)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持股比例增加,或由于其他原因使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時,運用未來適用法,避免了繁雜的追溯調整。
(3)新的資產減值準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該規定一方面簡化了會計核算;另一方面防止了一些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利用原投資準則中已確認損失的長期投資的價值恢復后可以轉回的規定來調節利潤,從而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2.公允價值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的影響
(1)在新準則下,當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使利潤增加。
(2)原準則是將初始投資成本與被投資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份額進行比較。將其差額計入股權投資差額明細科目,按期進行攤銷,將其攤銷額調整各期投資收益;而新準則不涉及股權投資差額以及攤銷。因此,也將影響企業的利潤額。
(3)企業在首次執行新會計準則時,要求對尚未攤銷完畢的股權投資差額全額沖銷,追溯調整,這將使企業年初留存收益減少。
(三)新資產減值準備會計準則對企業的影響
1.資產減值會計源于決策有用觀
決策有用觀是從美國公司治理結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認為,會計信息主要為市場投資者服務,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利用財務報告信息,通過各種評估模型來分析公司的內在價值,評估投資者的風險程度,從而做出投資決策。
2.引入了“資產組”概念
以前企業會計制度對資產減值準備都是以單項資產為基礎計提,企業也基本是以單項資產進行減值測試。但是在具體實務中,許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都難以單獨產生現金流量,所以資產減值金額往往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新資產減值會計準則發展和豐富了減值準備計提基礎,規定可以單項資產或資產組為基礎計提減值準備。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如果企業難以對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的,應當以該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同樣,企業完全可以借助“資產組”概念,回避單項資產難以計算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情況,借此簡化減值工作。
3.已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允許轉回
按照以前會計制度規定,如果前期已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上升,大于其原賬面價值時,則已計提的減值損失應當轉回。但這種制度規定可能留給企業操縱利潤、粉飾財務報表的空間。新資產減值會計準則規定,除存貨、應收款項以外,其他資產已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允許轉回。這種做法符合我國當前國情,能夠彌補市場失靈,有效遏制利用減值準備作為“秘密儲備”調節利潤的情況。但這一規定對國內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職業判斷要求,要求企業能夠有效甄別長期資產是永久性減值還是暫時性減值。永久性減值就是在可預計的未來期間內不可能恢復的資產減值損失。由于長期資產減值后一旦價值回升卻不允許將已提的減值準備轉回,這就客觀上造成了財務價值和實物價值不匹配,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四)新職工薪酬會計準則對企業的影響
1.對國內出口企業應對反傾銷訴訟具有一定作用。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的反傾銷訴訟中,會計準則未能與國際趨同是敗訴的重要原因之一。
2.規范了職工薪酬的定義、確認、計量和披露,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企業有關職工薪酬的開支,無論是法定的還是非法定的,都應該計算到企業的成本或費用中,并予以充分披露。新準則關于職工薪酬信息披露的可比性,有利于廣大報表使用者,包括利益相關單位、政府以及公眾等更好地進行決策,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3.真實地反映企業利潤情況。對于辭退福利,在新準則出臺以前,企業大多按照收付實現制的原則列支經濟補償金,在支付經濟補償金時直接列支為管理費用。這種做法會使企業在經濟性裁員時,管理費用突然增加而使企業利潤不能真實地反映。按新準則的規定,從會計處理的角度來看,相當于計提了一筆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準備金,提前將該筆費用列入成本或費用。這完全符合會計核算的配比原則以及相關性原則,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從協調勞資關系的角度看,預計負債的確認相當于計提了一筆支付經濟補償準備金,緩解了企業因大批裁員支付補償金費用造成的壓力,對人員流動和社會安定有一定促進作用。
4.職工薪酬準則比原來準則的相關規定更加合理和系統。如非貨幣性福利的處理,與稅法的規定保持一致,不用再進行年終納稅調整;將支付給職工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即人工成本集中核算,更加清晰明了。
5.新準則所規范的職工薪酬較以往相比,新準則的內涵大為增加。既有傳統意義上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也包括了各類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非貨幣性福利,這樣計入個人所得的部分會有所增加,對新調整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可能會產生影響。
(五)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的總體影響
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的機構、人員、職能的設置等也會帶來影響。精細化管理方面,要求基礎工作扎實;系統的改造,體現新準則的理念方法,信息化、網絡化;機構、結構、職責分工調整,如金融工具,不能就會計論會計,會計和業務部門必須融合,會計與金融、財務管理、稅收要結合。對人員素質,不僅僅是記賬、算賬、報賬,還要針對中高級會計人員,包括CEO等高級管理人員提出要求,對準則必須有基本把握。
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要求,現在財務部門和會計人員必須參與到業務運作過程中,這樣才能準確地進行確認計量,從而有利于企業控制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
三、結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對外開放的深入,會計準則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這將更有利于國外投資者讀懂我國企業的財務報告,更有助于我國企業走出國門去參與海外競爭,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
新會計準則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會計人員的實務操作以及財政部陸續頒布的會計準則解釋來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可以相信,隨著我國會計準則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將會更好地服務于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