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企業財務報告現狀及其局限性
企業財務報告經歷了以財務資源為重心、財務狀況為重心和財務業績變動為重心三個階段。在財務會計產生初期,財務報告以企業擁有的財務資源即企業資產為核心內容,它主要通過資產負債表披露企業資產、負債和權益方面的信息。可以說資產負債表是企業財務報告的最初和基本形式。由于資產負債表的信息披露局限于企業某一時點的靜態信息,難以反映企業經營的動態情況,影響了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因此,在財務會計的不斷發展中,財務報告逐步增加了反映企業一定時期經營結果的損益表,從而形成以財務狀況為重心的報告體系。毫無疑問,以財務狀況為重心的報告體系比以財務資源為重心的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增強了。但是,企業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變動情況及其信息還是難以解決。所以,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又增加了現金流量表(財務狀況變動表),從而形成以企業財務業績為重心的、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為主要形式的現行財務報告“三表體系”的信息報告制度。
根據決策有用理論,財務報表的目的是對相關利益集團即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經濟決策中需要使用的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的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這些信息集中體現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及其相應的附注中。以財務資源和財務狀況為核心財務報告的“三表體系”的信息報告制度,較好地滿足了信息使用者關于企業財務資源和財務狀況的信息要求。在企業外部環境相對穩定的市場條件下,也能基本保證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性”要求。但是,由于企業擁有的財務資源是過去形成的,雖然現在擁有,但不一定能在未來帶來收益;企業財務狀況也只能反映歷史和現在,難以對未來構成預測,“美國國會、政府監管部門、學術界以及會計職業界對企業報告普遍表示不滿,認為企業報告沒有能夠像人們期望的那樣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會計信息嚴重地不完整,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現行的企業報告只關注過去而不重視未來”(IASC,1992)。這種批評是有道理的。對現行企業財務報告的缺陷已有很多討論。
財務會計報告作為會計信息系統的最終產品,其缺陷反映會計系統的各個方面,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目標缺陷。財務會計報告目標基于財務會計信息用戶的需求。財務會計信息用戶到底需要企業過去的歷史信息還是需要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信息,以前在財務會計學界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財務會計信息用戶更加需要面對未來的決策有用信息,因為投資者和債權人對企業未來發展趨勢、發展前景信息的關心程度要高于對企業過去信息的關心程度。而現行財務會計報告顯然偏離了信息需求者的目標。
第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假設缺陷。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信息是在會計假設基礎上加工完成的,如果會計假設存在缺陷,必然導致財務會計報告產生缺陷。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四個基本假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葛家澍,2001)。會計主體假設強調企業“擁有和控制”財務資源,非企業“擁有和控制”而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有重大影響的財務資源被拒之于財務會計報告信息披露之外,顯然不妥。持續經營假設難以反映企業財務危機狀況,與實際情況不符。會計分期假設既影響信息的可靠性,又使財務會計報告信息難以反映企業盈利的可持續情況。貨幣計量假設使大量決策有用信息被拒之于財務報告信息披露之外。
第三、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內容缺陷。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財務會計報告內容缺陷的影響是深遠的。而我國現行財務會計報告的核心內容存在嚴重內在缺陷:即重財務資源輕財務能力,重財務狀況輕財務潛力,重財務表現能力輕財務核心能力(朱開悉,2001a)。企業財務報告的“三輕三重”現象說明現行財務報告嚴重忽視了企業核心信息的披露。
第四、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形式與載體缺陷。現行財務會計報告基本采取報表、附注、補充說明等形式以定期披露方式進行,信息披露載體一直主要采取有形媒介方式,難以趕上互聯網等信息傳遞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也無法滿足信息需求者對信息及時性的要求,從而對信息相關性產生影響。
二、財務管理目標、財務核心能力與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
企業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質量特征要求的財務信息,因此,財務報告改進目標無疑是增強財務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財務信息決策有用性的增強是相對于信息使用者(或需求者)而言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或需求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傳統的企業財務報告必須在不同相關利益主體之間進行權衡。而這種權衡的結果就是只提供企業財務資源與財務狀況的報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財務信息可以從財務資源、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變動報告中自行提取。但由于現行“三表報告體系”的局限,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相關信息難以從三表報告體系中完全提取。所以,對現行財務報告體系及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進行合理改進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構成財務信息決策有用性的兩大特征是相關性和可靠性。可靠性是基礎,相關性是保證。相關性最初是指一般相關,也就是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財務狀況變動信息都視為與使用者經濟決策有關的信息。這種一般相關的要求,三表報告體系能夠基本滿足。但是,在共同信息需求以外的特定決策需要特定信息,而這種特定決策相關的信息在三表報告體系中卻很難滿足。所以,會計學家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ES,1987)指出:“相關性的另一備選概念則是就財務報表使用者所要達到的目標來講的———目標相關性,”并且認為,“這是評價財務信息的相關性的最好概念”。目標相關比決策相關更易實現。那么,財務報告改進目標的討論使我們可以集中于信息使用者目標的討論。
誠然,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目標是不同的。但是,企業財務信息首先必須滿足企業管理當局的要求,并通過企業管理當局的代理行為與結果來滿足其他相關利益集團的要求。因此,企業財務報告改進與財務報告核心內容的選擇的核心是確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然而,對于什么是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理論界存在單一目標與多元目標之爭。單一目標論的觀點包括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凈資產收益率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每股市價最大化、公司價值最大化等目標。財務管理單一目標論的各種觀點我們統稱盈利能力最大化觀點。在風險一定時,單一目標論者強調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并以盈利能力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但是,企業財務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和社會貢獻能力等,單純強調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因而,多元目標論者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確保企業各種財務能力的有機協調統一。多元目標論的觀點又可分為兩能力(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協調、三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協調和多能力協調三種觀點。顯然,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爭論其實質為財務能力之爭,那么,我們就必須對企業財務能力進行分析,以便確定最優的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財務能力是企業能力的一部分,它取決并服務于企業能力。企業能力包括財務能力、企業家能力、管理能力、生產能力、營銷能力、研發能力、原材料供應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企業能力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較完整的企業能力體系。在企業能力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能夠維持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組織中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Prahalad,Hamel,1990)。企業核心能力雖然具有價值性、異質性、不能仿制性和難以替代性四個特征,但直接計量與反映卻非常困難。因此,企業核心能力的披露必須借助企業財務核心能力。企業能力和企業核心能力的增強,必然反映在企業財務能力和財務核心能力的改善與增強上。而企業財務能力的提高,又能維持企業能力的提高,并確保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延續。
企業財務能力包括企業財務表現能力、財務活動能力和企業財務管理能力。企業財務表現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與社會貢獻能力等多個方面,它是一個完整的能力體系。在企業財務能力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顯然是企業盈利和成長能力。
但是,美國資深財務學家羅伯特·C·希金斯教授提出警告:“從財務角度看,增長不總是上帝的一種賜福。快速的增長會使一個公司的資源變得相當緊張,因此,除非管理層意識到這一結果并且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則,快速增長可能導致破產”(HigginsRC,1998)。所以,希金斯教授強調公司應保持可持續增長,并指出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在不需要耗盡財務資源的情況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率。另一位著名財務學家詹姆斯·C·范霍恩也表達了同一思想(VanHorne,JC,1998)。盡管兩位財務學家是從銷售的可持續增長角度提出警告,但是他們強調成長的可持續性對我們有很大啟示。在市場環境不變的條件下,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動力主要來自企業資本的增加,內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及企業財務政策的改變。企業資本增加主要表現在留存收益、增發股票或增加負債。內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在降低成本、減少資金占用、提高資金周轉率等方面。企業財務政策的改變主要表現在企業分配政策、資本結構優化、財務杠桿的利用等方面。可見,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涉及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和社會貢獻能力等財務能力的各個方面,它在企業財務能力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盈利能力的最大化不如盈利成長能力的最大化,而盈利成長能力的最大化不如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的最大化。
財務活動能力包括企業籌資能力、投資能力、資金運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其核心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包括組織的財務決策能力、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其核心是企業可持續創新能力。財務活動能力與財務管理能力最終將反映在企業財務表現能力上。企業可持續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可持續盈利能力,這三種財務能力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形成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即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的基礎是盈利,目的是成長,關鍵是可持續,三者缺一不可。由于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一方面反映了單一目標論觀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財務能力協調化目標,因此,現代財務管理應以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的最大化為目標(朱開悉,2001b)。只有以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最大化為目標,才能抓住財務核心能力,從而全面提升企業財務能力,推動財務管理的深化。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企業管理當局信息需求的范圍、數量、內容和形式,并通過管理當局的委托代理行為與結果影響其他相關利益主體對信息需求的范圍、數量、內容和形式。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不僅決定企業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而且決定企業財務報告的核心指標。也就是說,以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即財務核心能力為重心,構建財務核心能力報告體系,是對現行以企業經營業績變動為重心的財務“三表報告體系”改進的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