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廣東勞動就業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正在逐步擴大,據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實際失業率已約達11.5%,2009年預計我國有3 000萬左右農民工失業,往年沒有就業和當年畢業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有900多萬,另外,還有其他需要就業的,全部就業壓力在5 000萬左右。上世紀80年代,我國GDP每增長1%,可增加240萬個就業崗位,而現在只能增加100萬個,就業彈性明顯下降。受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制造業就業需求逐漸減少,從加工貿易蔓延到其他行業,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大中型企業,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是珠三角和閩東南地區,自2007年年末以來,媒體紛紛報道珠三角部分中小企業外遷、倒閉的現象,特別是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巨頭合俊集團的倒閉,給珠三角投下了一層漣漪。2008年10月15日,廣東東莞樟木頭合俊集團旗下兩大型玩具廠倒閉,6 500工人失業,這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 中國 實體企業倒閉規模最大的案例。廣東一直是全國外出務工人員的重要選擇地,外省勞動力數量龐大,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外省勞動力規模呈現減少趨勢。2008年,全省共轉出外省勞動力25萬人。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國內經濟放緩,2009年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是改革開放以來比較嚴峻的一年,據廣東省 教育 廳新聞發布會數據,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約610萬人,廣東超過33萬人,比2008年增加4萬人左右,人數再創新高。廣東省就業指導中心預測,2009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和入學前廣東籍省外高校畢業生共計36.3萬人,加上往年仍未就業和外省到廣東求職的學生,預計有超過50萬高校畢業生在粵求職。目前的畢業生簽約率與2009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廣東作為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每年為全國貢獻龐大的財政和就業機會,因此,廣東的就業形勢無疑會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充分就業,既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目標,又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目標。從西方經濟學角度看,充分就業應該是人力、人才資源的供給基本能被需求所吸收,即有能力并有就業愿望的人能夠基本上獲得工作崗位。2009年3月,國務院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強調:“失業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關于解決大學生就業和農民工就業的問題,我們都已經制定了具體的政策,要狠抓落實。”。2009年2月13日在廣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廣東省省長表示,要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促進和擴大就業,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如何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是廣東現在和未來必須面對的重大社會經濟命題。稅收作為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就業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促進廣東勞動就業的稅收政策
作為國家干預宏觀經濟的主要政策工具,財稅政策尤其是稅收成為直接或間接促進充分就業的有力杠桿。稅收對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運用稅收調節措施刺激投資,促進生產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在促進勞動力需求方面,通常的稅收政策措施是對吸納特殊人群就業產生的人員成本稅前加計扣除,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采取稅收扶持,對安置相關人員就業有特殊貢獻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等。
(一)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就業增長點
解決就業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就業崗位。通過稅收促進經濟增長,以此促進充分就業。
1. 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
中小企業作為活躍市場的基本力量,吸納了社會上大多數就業人員,成為就業主陣地。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每年提供800萬個就業崗位,創造了近75%的城鎮就業機會。根據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借鑒國外做法,中小企業所得稅稅率可以再適當降低至15%~18%左右;配合采取加速折舊扣除、再投資退稅、科研費和設備投資稅收抵免等優惠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據廣東省地稅局統計,目前全省約有190萬戶中小企業納稅人,占全省納稅戶總數的80%以上,中小企業所提供的稅收占到全省地稅系統組織稅收收入的45%以上。2009年廣東省政府頒布了《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了8項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稅收政策主要涉及到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的減征免征規定,另外,對于對正常納稅確有困難的中小企業,還可以給予減征或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該項稅收政策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產業轉型和優化升級。據估算,8項政策落實后,2009年一年廣東將減免企業稅收約30億元,通過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充分調動其吸納就業的積極性。當然,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必須是必要的、適度的,同時應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2.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增強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2008年末,廣東全社會從業人員為
5 553.67萬人,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1 599.27萬人、2 163.42萬人和1 790.98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28.8%、39.0%、32.2%。與2007年末相比,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上升0.6個百分點,“二、三、一”格局得到鞏固。在勞動力就業規模擴大的同時,廣東勞動力就業結構也不斷優化,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還是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60%~75%)的水平,也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30%~45%)的平均水平。這表明,伴隨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由于第三產業中相當一部分行業(如社會服務業)的投資收益率太低,不具有投資誘惑力,而那些投資收益率較高的行業又是一些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的行業或壟斷性的行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等 現代 服務業,為鼓勵投資收益率偏低的第三產業吸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給予一定期限內的免征或減征營業稅、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等稅收上的扶持是十分必要的。
3.改革出口退稅政策,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在全球金融危機形勢下,應根據實際情況,調高部分企業或商品出口退稅率,支持國內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產品的生產,改善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狀況。為體現公平競爭,鼓勵中小企業出口,在出口退稅上,應不分企業類型,采用統一方法 計算 退稅,對企業出口不分自產還是收購出口,全部實行出口退稅;在出口退稅管理方面,建議取消對中小企業和新發生業務的出口企業限制性規定,對不同規模的出口企業采取一視同仁的管理辦法;鼓勵外資的優惠政策應傾向于產品出口的外向型企業、技術先進的高新技術企業、市場補缺的互補型企業等,一旦外資企業產生了競爭中的市場就業的內耗,則稅收上的超國民待遇應相應地減少直至取消。2008年,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外貿出口形勢,廣東省國稅部門積極采取多項有效措施,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確保及時足額退稅。2008年全省共辦理出口退(免)稅1 369.58億元,同比增加209.54億元,增長18.06%,比全省外貿出口9.4%的增速高出8.66個百分點,辦理出口退(免)稅再創 歷史 新高,充分發揮了出口退稅支持廣東省外貿出口增長,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調整稅收政策增加就業崗位
1. 促進非正規就業的稅收政策
就業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各種全日制工作等正規部門和正規渠道的就業,也包括臨時工、小時工、季節工及其他彈性工作制等各種靈活就業形式。政府可采取稅收優惠政策扶持非正規就業,對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中失業、待業人員占60%以上、符合上述社區居民服務的,自領取稅務登記證之日起,3年內免征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免繳各項行政性收費;實行有利于促進就業的收入分配政策,包括中小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稅收減免;街道或社區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下崗失業人員時,財政可以給予一定補貼;下崗失業人員在社區從事便民、利民服務的個體經營時,免收工商管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