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核心發生了根本性的轉移,作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的智力資本已逐漸地引入企業的管理戰略之中,并已被廣泛地應用。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有關智力資本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同樣給現代會計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創新價值不僅沖擊了傳統的會計模式,并且作為管理會計中1個新要素拓展了會計學研究領域和方向。
1、知識經濟下,智力資本是企業價值的核心資源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經驗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是指以高技術產業為第1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在知識經濟中,企業的價值根本不再直接取決于物質資源、貨幣資本和硬件設備的數量、規模等,而是依賴于人才的智慧積累和創新,從而達到知識的轉化和智力資本價值的實現。
在知識經濟中,智力資本是相對于傳統的物質資本而言的,它是1種潛在的、wu形的、動態的、能夠帶來企業價值增值的非物質資源。有關智力資本的定義,先從2個智力資本等式來認識(智力資本=市場價值-帳面價值,企業=wu形資產+智力資本),這能體現智力資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價值量化的本質。瑞典第1大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是這樣定義智力資本的:它是企業所擁有的對企業市場競爭力做出貢獻的專業知識、應用經驗、組織技術、客戶關系和職業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業的集體知識。著名學者圣特。昂格提出,企業的智力資本,是企業在價值創造過程中借以獲取超額收益的各種知識資源的有機綜合體,是企業取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1般地除知識產權資本外還包括人力資本、市場關系(顧客)資本、組織結構資本3個延伸部分,智力資本正是通過其各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動企業發展,成為創造和實現企業價值的核心資源。
在知識經濟中,企業對智力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大,相對于財務資本,智力資本在企業價值增值的貢獻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稀缺理論,智力資本應該獲得與財務資本共同參與分離企業剩余控制權和索取權的平等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財務資本投資者總是以風險最小化原則進行投資轉換,不斷減少承擔的風險;而智力資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資本的專用性則日漸成為企業風險的承擔者。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兩種資本的所有者間還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作為委托方的財務資本投資者控制代理人的最佳契約就是讓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的部分剩余控制權。因而,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也就自然地從“財務資本雇傭智力資本”的方式轉變為“智力資本與財務資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說,智力資本即知識和智慧,將是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而作為智力資本載體的人才取代了資金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將成為發展知識經濟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國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網景公司的發展奇跡,充分說明了人的智慧和創新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核心作用與價值體現。
2、人力資本是管理會計中嶄新的、能動的要素
管理會計是為企業的內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有用信息需要的會計。由于傳統的成本性經營模式,相應地傳統管理會計通常是以成本預算和控制為工具,強調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僅運用企業內部已發生的財會數據和事件進行分析、提供決策信息,這種傳統的管理會計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企業管理決策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戰略管理理念應用于管理會計的理論實踐,使管理會計沖破了財務會計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結合和利用了企業內部和外部、財務與非財務的信息,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管理價值。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作為真正反映企業價值的核心資產,以其流動性和自我增值積累的資本特性,充分發揮了人才或是人力資源在企業經濟活動中創造價值的作用。因而對于1個企業來說,有效地管理企業的智力資本更有助于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有效地管理企業智力資本就要做到對智力資本的有效量化評估。企業的智力資本對企業的貢獻,在通過1系列行為和活動后,轉化為以資金形態存在的財務資本,最終體現為企業的利潤。這為人才的智力資本的量化評估提供了理論基礎。盡管智力資本的價值創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評估可行性的理論基礎,但在實際操作中,智力資本中諸如客戶關系、企業商譽等細分項目,由于其主觀性而難以簡單地將其價值劃入資產負債表中。傳統會計報表模式對資產價值數據化的客觀要求,不適合智力資本的價值特性。因而,智力資本的引入將打破傳統會計的核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