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會計職業判斷及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1.1 會計政策的選擇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所采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由于客觀經濟的復雜性和各個企業的特殊性,企業可以允許的范圍內對同一經濟事項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而現行會計制度沒有對多種方法的選用標準作出具體規定,會計人員只有在工作中運用自身的職業判斷,在諸多可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中,根據本企業當時所處的特定經濟環境以及某類業務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會計政策,以使所提供的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更為可靠、相關。
1.2 會計估計中的體現 會計估計是指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有些經濟業務本身具有不確定性,需要根據經驗,作出估計。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進行會計估計的基礎可能會發生變化,會計人員經常需要依據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資料對具有結果不確定性的交易或事項重新作出判斷。常見的需要估計的項目有:壞賬、存貨減值、或有損失、固定資產使用年限與凈殘值、無形資產的受益年限等等。這些項目都必須通過會計人員合理預測與推斷加以確認、計量,才能使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1.3 重要性原則的運用 重要性原則要求對那些預期可能對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應單獨反映或重點說明;對于不太重要的經濟事項,可以在會計記錄或報表上予以簡化或省略。于我國會計準則未對重要性作出明確的定義,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不同的事項判斷其重要性的標準也會承受著時間、地點、經濟環境、業務性質等等而不同。
2 會計職業判斷的影響因素
2.1 會計法律、制度的影響 我國長期以來采用會計制度規范的模式,會計人員很少有財務決策的自主權。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均由國家財務制度作出詳細的限制性規定,會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僅需根據會計制度的規定作出簡單的是非判斷,并參照會計制度的現成模式進行記錄,很少或根本不需要深入思考各個會計問題蘊含的經濟實質、會計觀念和可選擇的方法,會計成了僵化的教條和固定的模式,會計人員養成了“逆來順受”的被動思維習慣,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意識就很弱化。
2.2 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影響 內部治理機制主要是企業內部通過組織程序所明確的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等相關者之間的權力分配和制衡關系。雖然會計活動本身并不屬于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環節,但由于很多契約的確立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會計人員與管理當局又存在事實的雇傭關系,因此,公司治理結構往往會影響某些會計行為的發生。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會使權利上的制衡機制被削弱,會計人員常常屈從于管理當局的壓力,甚至和管理當局合謀進行盈余管理,現實中濫用會計職業判斷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管理當局的會計選擇行為凌駕于會計職業判斷基礎之上的結果,會計職業判斷成了管理當局操縱利潤的工具,會計信息質量的降低就成為事實。
2.3 會計人員自身綜合素質的影響 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二是職業道德。經濟的發展使企業間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大大提高,會計環境和會計處理對象日趨復雜。新會計制度的頒布實施,也增大了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許多方面需要會計人員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判斷,以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恰當的處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而我國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參與意識不強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理論上講,無論會計系統在哪個環節采用何種方法,都必須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為準繩。但一些會計人員超出會計準則、制度和法律法規所允許的空間,歪曲會計職業判斷的實質,利用職業判斷靈活的特點,進行會計操縱,會計信息失真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秩序正常運行的突出問題,會計職業道德的好壞對會計質量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