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物價變動的概念及分類
1.物價變動的概念。物價亦即一般稱謂的價格‚指商品、勞務價值的貨幣表現。一定單位的貨幣購買商品或換取勞務的數量即為貨幣購買力。在物價上升時‚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額可購買的商品、勞務數量就會減少‚即貨幣購買力下降;反之‚貨幣購買力上升。在習慣上‚我們將這種商品、勞務價格的變動或者貨幣購買力的變化稱為物價變動。
2.物價變動的分類。物價變動按變動范圍,可分為綜合變動和特定變動兩類。綜合變動反映貨幣單位的價值增高或降低。特定變動反映某一特定商品價格的增高或降低。綜合變動和特定變動是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綜合變動以特定變動為基礎,反過來又對特定變動施加影響。特定變動范圍的擴展和程度的加深足以導致綜合變動,但它最終又會受到綜合變動的影響。
物價變動按變動方向,可分為物價上漲和物價下跌兩類。現行商品或者勞務的價格高于它們以前在同一市場上的價格,稱為物價上漲;現行商品或者勞務的價格低于它們以前在同一市場上的價格,稱為物價下跌。物價持續較大幅度的上漲,稱為通貨膨脹。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通貨膨脹已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的共同問題,我國也不例外。
二、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
由于物價大幅度變動‚必然對傳統會計模式賴以存在的基本會計理論產生一定的沖擊。如不改變傳統會計模式‚必然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及會計目標的實現。
1.物價變動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對貨幣計量——幣值不變的會計基本前提的沖擊。貨幣計量是會計的一個基本前提。它包括兩層基本含義: 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標準度量會計主體的一切經濟業務; 作為計量標準的貨幣價值是穩定的。貨幣計量前提在以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商品經濟中‚基本上是可以實現的。但伴隨紙幣對金屬貨幣的取代‚ 世界各國時常通過一定的貨幣政策來達到干預經濟的目的‚ 貨幣價值的變動就不可避免了。貨幣計量——幣值不變的會計基本前提明顯地脫離了當前的經濟現實。在物價持續變化的情況下‚ 傳統會計模式賴以存在的貨幣計量——幣值不變假設必然受到沖擊。
(2)對會計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的沖擊。歷史成本原則是會計最基本的計量原則之一‚也是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基礎。毫無疑問‚歷史成本原則是以物價穩定為條件的。在物價持續上漲或下跌的情況下‚以歷史成本的計量基礎提供的會計信息就不能如實反映甚至嚴重歪曲企業當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使企業資產取得時的成本與它的現行成本嚴重脫節‚從而影響到會計報表各個項目計量的真實性。以在通貨膨脹期間取得的收入與以前時期取得的資產的歷史成本相配比‚也會造成企業利潤虛增的假象。從而‚物價變動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妨礙了財務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的實現。
(3)對會計目標及會計信息有用性的挑戰。會計的目標是為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然而物價的大幅度變動,動搖了會計的計量屬性。會計信息的失真,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進而影響會計目標的實現。
2.物價變動對會計實務的影響。
(1)會計報表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物價上漲時期,持有現金及等價物一般會遭受貨幣購買力損失,持有實物資產一般會獲得持有利益,持有貨幣性債權一般會遭受貨幣購買力損失,持有非貨幣性債務一般會遭受持有損失,持有貨幣性債務一般會獲得貨幣購買力利益。同時,由于低估資產、少計費用引起虛計收益,這些情況通過一般物價指數或按現行價格進行相應調整,便能反映其價值。但這是現行財務會計制度所不允許的,故造成基本會計數據失真。
(2)投入資本的保持情況不能得到恰當反映。企業的凈資產表示所有者投入企業的資金或資本,凈資產的確認受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和收益的確認所制約。在持續經營條件下,以上各個項目必須分期計量,而各個會計期間的貨幣價值和資產價值又各自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無論是從“財務資本”的角度,還是從“實體資本”即企業生產或經營能力的角度,投入資本的保持情況均難以得到恰當反映。
(3)無法正確反映投入資本的保全情況。企業所有者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獲取收益,而資本保全是其前提條件。由于按歷史成本原則計量的資產賬面價值低于報告期的現時價值,形成少計費用和虛增收益,還要按虛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稅和支付股利,最后必然會形成虛盈實虧的情況,進而使企業所有者的產權資本受到侵蝕。
由于會計報表提供企業虛假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據此做出的決策會導致嚴重的失誤。
三、物價變動影響的消除對策
1.局部調整法。局部調整法‚是為了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的影響。它不改變會計計量結構‚著眼于某類資產的價格變動‚以改變資產計價的方式來抵消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其包括的內容有:對存貨計價采用后進先出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或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對固定資產折舊在經濟壽命內進行加速折舊或計提減值準備;對無形資產實行限期攤銷或計提減值準備; 對長期投資計提減值準備等。
2.全面調整法。全面調整法改變會計計量結構來消除物價變動影響的模式‚即用物價變動會計來取代歷史成本會計‚借以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物價變動會計就是利用有關物價變動的資料‚揭示或消除物價變動對財務報告影響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的影響‚提高傳統財務會計在物價變動情況下所產生的會計信息對其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性。在會計計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會計計量單位和會計計量屬性。就會計計量單位而言‚有名義貨幣單位和一般購買力單位(不變購買力單位)。就會計計量屬性而言‚主要有歷史成本與現行成本兩種。由此出現了以下三種物價變動會計模式:一般物價水平會計‚ 即歷史成本/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其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價變動對財務報告的影響;現行成本會計‚即現行成本/名義購買力會計模式‚其目的在于消除個別物價變動的會計影響;現行成本與一般物價水平相結合會計‚即現行成本/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試圖同時消除一般物價變動和個別物價變動的影響。但受到成本—效益原則的限制‚影響了其實際應用。
四、物價變動會計模式的選擇
國際通行的物價變動會計的模式一般分為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行成本會計和現行成本與一般物價水平相結合三種模式。根據我國的情況,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仍然是基本的財務報表的基礎,對于提供物價變動影響的補充報表或補充信息,則可考慮“兩種資本保持觀念并舉,三種模式并存”的混合模式。具體地說:(1)大型金融企業可實行一般物價水平會計,于會計年度終了按現行購買力重新編制基本財務報表。(2)資本密集型大企業可以實行現行成本會計,于會計年度終了按現行成本重編基本財務報表。(3)勞動密集型大企業,可以實行簡化的重置成本會計,于會計年度終了按重置成本重新編制基本財務報表。(4)其他企業也要本著成本效益原則,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原則和維護企業資本不受侵蝕的原則,選擇某種簡化的物價變動會計模式。
當然,物價變動會計模式的選擇,還應考慮物價變動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王德升等主編.國際會計.中國審計出版社
2.常勛著.財務會計三大難題.立信會計出版社
3.閻達五等編著.高級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劉永澤著.高級財務會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