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環境審計的發展方向是環境績效審計。從企業角度來看,開展內部環境績效審計,對于企業的經營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企業內部開展環境績效審計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談談我國企業應如何開展環境績效審計。
一、企業開展環境績效審計面臨的問題
(一)環境績效審計缺乏理論指導。
(二)企業環保意識不強,現有法律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三)企業對環境績效審計的作用認識不足,企業環境管理系統尚不完善。
(四)技術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評價標準。
(五)環境會計的不完善制約著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的發展。
(六)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二、應對措施
(一)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完善的環境績效審計理論體系。借鑒國外的環境績效審計,必須領會其實質并結合我國國情和環境績效審計的具體內容,才能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二)重視環境因素,加強立法、執法力度。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在現有環境法規的基礎上制訂更為具體和具有操作性的環境信息披露實施細則。我國企業應當從長遠利益出發,使用內部環境審計這一有力工具,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努力營造企業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幫助企業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同時應積極利用市場激勵手段,促進企業主動控制污染。
(三)開展試點工作,幫助企業充分認識到內部環境績效審計的重要性。首先,轉變傳統的審計思路,在一些重點行業和企業開展內部環境績效審計。其次,鼓勵我國企業加入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體系。我國加入WTO后,從環境保護角度來講,面臨的挑戰之一便是環保將成為新的貿易壁壘。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具體配套措施——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系列標準,現已被視為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護照。企業從加入該認證體系的過程中也可積累到如何開展內部環境績效審計的經驗。
(四)加強環境審計技術方法的研究和完善,建立環境審計準則,完善環境管理系統。除應用一般常規審計方法外,還要擴大現有審計技術方法的覆蓋面,引入相關學科的方法和使用一些新的評估和計算方法,如SWOT分析法、調查表法、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價值評估技術等。加快環境審計準則的研究和制定,為環境審計的開展提供依據及評價標準。
(五)制定和實施環境會計,為環境審計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制訂環境會計準則,使環境會計的開展有法可依。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要設計并建立一套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須積極開展環境會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決諸如確認、計量等基本理論問題,把經濟活動中的環境成本、環境負債和環境效益,通過會計特有的方法加以確認、計量、披露,建立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研究并制定統一的環境會計報告準則,為環境績效審計的開展提供充分的信息條件。
(六)培養高素質的內部環境審計人員。一方面,提倡企業在進行內部環境審計時聘請外部專家協助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逐步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為內部審計人員提供在職培訓,補充和更新其環境會計審計知識,以使審計人員能夠滿足企業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要求;第二,組織內部審計人員參加環境審計工作研討班,加強內部環境審計人員的交流與合作;第三,在財經院校的課程設置上,增加諸如環境科學、環境會計學、環境審計等課程,使學生的知識架構更為合理,為其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積累必要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