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完善的內控制度又離不開內部審計的監督與評價。只有明確企業內部審計在內控評審中的必要性,理解內控評審在內部審計中的應用,客觀認識內控評審的潛在風險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更好地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使其更好地為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合理及有效運行服務。
1 內部控制評審的必要性
1.1 企業內部控制的局限性,從客觀上要求進行內部控制評審
①人為錯誤:內部控制效果與實施控制的人員素質和工作質量密切相關。人是容易犯錯誤的,既使大多數人都具有良好的動機和意圖,也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弄虛作假或素質低下造成工作失誤,如果人員安排失當,內部控制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②串通舞弊:內部控制將不相容職責適當分離,可以避免單獨一人舞弊。但是,兩個或更多的人串通舞弊就有可能避開此類控制。③超越制度:如果企業主要管理者故意弄虛作假,跳過管理程序,內部控制就會失效。④環境變化:隨著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不斷發展以及內部治理結構的不斷深化,今日有效的控制制度,也許明天就會失效。所以內部控制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更新、完善。⑤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在內部控制中的廣泛運用,從客觀上使內部控制存在薄弱環節。綜上所述,不斷強化企業內部控制評審,是內部控制的內在需要和保證其在實際工作中得到貫徹落實、發揮作用的客觀要求。
1.2 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內控評審是企業適應內外部環境,進行現代化管理的必然選擇 內部控制作為公司治理的關鍵環節和經營管理的重要舉措,在企業發展壯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公司經營的內外部環境日益復雜,風險不斷增大,公司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是其發展和規避風險的保障。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監督和評價作用,促進企業及時更新和完善內部控制,防范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法律風險,也是企業內部控制對內部審計的要求。
1.3 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的環境和信息優勢,使其在內部控制評審中的重要性日益凸出 內部審計機構在組織、人員、工作和經費等方面獨立于被審計單位,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因此在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時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內部審計機構一般受企業審計委員會或CEO直接領導,內控評審中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更容易受到高層領導的關注,從而得到有效執行;雖然內部審計具有同體監督的特點,其獨立性是相對的,但正是其具有的這種相對的獨立性,使其既有別于內部控制體系中的其它部門,又不同于社會審計,在內控評審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優勢。因此,國內、外學者和管理機構都高度重視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控制評審中的作用。
2 內部控制評審在企業內部審計中的應用
2.1 從理論上探討內部控制評審在企業內部審計中的應用 ①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據以編制和調整審計工作方案,確定實質性測試的重點和范圍,減少實質性測試的工作量,以提高審計效率,節約審計成本。②獲得企業內部控制設計、執行缺陷方面的重要信息,幫助審計人員提出完善內部控制、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建議。
2.2 內部控制評審在內部審計實踐中的應用舉例
2.2.1 通過詢問法確定審計重點。例如,今年5月份,我們對某工程竣工決算情況進行了審計。在調查了解該項目內部控制時,通過詢問使用單位設備管理員,發現財務已轉資設備與實際使用設備在型號、種類、數量方面有較大出入,財務、計劃、供應、施工、使用等部門職責劃分不清,設備管理混亂。于是,我們將設備清查與核對作為實質性審計的重點之一,取得了審減設備45臺套、設備費765萬元,審增設備12臺套設備費136萬元,取得直接審計成果529萬元的好成績。
2.2.2 通過“穿行測試”發現審計線索。我們在對某物資供應單位進行內控評審時,選取原鹽、原煤等7類物品進行穿行測試,發現庫存煤炭未按月進行盤點,不符合控制點5.1的要求,此控制點未得到有效執行。我們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實施了追加的審計程序,聘請專業人員對物資中心總庫煤場進行了盤點,確認煤炭盤盈3.42萬噸,金額1139.78萬元。同時,在進行賬實核對的過程中,又發現16.09萬噸煤炭發出后未及時辦理出庫,影響了熱電廠的成本核算,取得了較好的審計效果。 3 內部控制評審可能帶來的審計風險及其防范控制措施
3.1 企業控制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的不健全、不規范給審計人員進行內控評審帶來了較大的評價風險 企業控制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是內控體系建設的基礎,又是適應證券監管的迫切需要。在過去一段時間,多數企業只是制定了一些零散的規章制度,尚未建立起控制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也有少數企業借鑒國內外內控方面的做法,初步建立了控制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但存在控制點設置不合理、權限設計粗放、評價體系過于簡單,評價指標操作性差等諸多弊端。當前情況下,缺乏一套具有統一性、公認性、科學性的企業內部控制標準,使內審機構進行內部控制評審缺乏明確標準,給審計人員進行內控評審帶來了較大的評價風險。當前,企業應高度重視內部控制的建設工作,加快建立健全控制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的步伐。企業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發揮自身力量,或者適當借助中介機構提供的咨詢服務,設計并不斷改進和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持續提高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效能。企業內審部門也應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開展內控評審的經驗,積極探索,制定完善一套具有本企業特色、切實可行的內控評審《操作規程》和《評價指標體系》。《操作規程》應針對內控評審的特點,明確從審計準備到實施階段直至審計報告階段的操作程序、內容和要求,對審計行為進行嚴格規范。《評價指標體系》應針對本企業的特點,結合內控評審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定量和定性指標來。
3.2 “人的因素”是審計人員進行內控評審時應著重防范的風險 內部審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來防范人為因素對內控評審的不利影響:一是倡導企業開展文化建設,全員參與,提高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的思想和業務素質。二是建議企業建立反舞弊機制,完善投訴、舉報管理制度,通過設置舞弊舉報熱線,明確投訴、舉報處理程序、辦理時限和辦結要求,確保投訴、舉報成為企業反舞弊和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途徑。三是無論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多么完美,審計人員都不能完全依賴,還應適當進行實質性測試。
3.3 審計抽樣方法本身蘊藏著風險 審計抽樣,是指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程序時,從審計對象總體中選取一定數量的樣本進行測試,推斷總體特征的一種方法。審計抽樣會產生兩種風險,一種是抽樣風險,一種是非抽樣風險。抽樣風險,是指審計人員依據樣本測試結果形成的審計結論,與審計對象總體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樣風險是抽樣技術所固有的,它是因測試的樣本量不足整個總體而引起的。非抽樣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因采用不恰當的審計程序或方法,或因誤解審計證據等未能發現樣本中實際存在的誤差的可能性。非抽樣風險與審計人員采用的抽樣方法無關。控制抽樣風險有兩個途徑:一是調整樣本量,增加樣本量可以降低抽樣風險;二是采用恰當的抽樣方法,合理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非抽樣風險無法量化,但是可以通過對審計人員有效的訓練,對審計程序的精心設計,對審計工作的適當計劃、指導、監督和復核等,將其控制在較低的水平。應大力提倡應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審計抽樣,這樣不但可以節約時間,并能減少審計人員選取隨機數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記錄。同時,不斷學習和積累審計抽樣經驗,力求合理確定抽樣參數和樣本量,將內控評審風險降到最低。
3.4 計算機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新的內控評審風險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信息系統在企業中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在計算機環境下,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是否健全、合理并得到切實執行將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及其他經營信息的真實、完整和可靠性。由于計算機數據處理與手工處理有許多不同,從而產生了與傳統手工處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內部控制模式。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內控評審,主要風險表現在:審計經驗不足;計算機審計人員缺乏;企業的各種應用軟件審計人員不會使用或不熟悉;由于缺乏原始記錄,對被審單位提供的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難以確認;在計算機環境下,內部控制轉變為對人和機器兩方面的控制,而且多數情況下是以對機器的控制為主;同時,計算機又容易受到電腦“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侵襲,電子化信息數據易于被濫用、篡改和丟失,且不留任何蛛絲馬跡等等。
當前,企業內審人員進行內控評審還存在諸多難點和問題,如審計人員經驗不足,生產經營知識欠缺,被審計單位對內控評審不理解、不支持等。我們不要被這些困難嚇倒,一定要堅定信念,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內控評審在企業內部審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斷加強內控理論研討,注重內控經驗總結交流,創新內控審計技術手段,使內部控制評審在企業內部審計中的應用上升到一個新水平!
參考文獻:
[1]董大勝.審計技術方[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