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職業背景的巨大變化,要求突現出會計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本文試圖以會計職業為背景,對如何進行會計創新性教育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對改進中國會計教育現狀發揮“添磚加瓦”的作用。
一、會計職業的發展及與會計教育的關系
(一)會計職業的發展
1.與企業管理經營崗位相融合。在企業信息化的條件下,會計反映職能會大大減少,與此相適應的會計人員如何有效參與企業決策,在諸如產品設計、項目投資、成本控制、績效評估和薪酬設計等等方面發揮作用。為企業的經營決策和管理服務。由此而對會計人員職能的要求將更加靈活和多樣。
2.參與企業的價值管理。會計人員應主動參與企業的價值管理。企業價值體現在扣除必要的資本投入以后所創造的剩余。企業價值管理就是通過公司戰略、分析技術、業績評價、激勵、風險控制等一系列方式和方法的建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3.會計職業協調能力不斷增強。會計職業因其處理大量的利益相關問題,不可避免要權衡與協調不同相關人的利益。在協調過程中,會計人員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都需要得到體現和發揮。
(二)會計職業和會計教育的關系
會計職業以其較高的實踐性和理論性,決定了會計職業和會計教育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會計實踐性決定了會計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書本教條的講解和學習,必然也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國外,會計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向會計職業界輸送合格的會計人才。其次,會計職業也向會計教育提供必要的實習機會。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實習對于會計專業學生就猶如醫學院的臨床實習,在課堂上教師僅僅講解的是會計和財務領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面對經營模式千變萬化的企業,學生如何將所學的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實習可以有效的縮短二者的差距。
會計教育可以從獲得會計職業界必要的經濟支援,在課題研究方面會計職業界可以充分利用會計教育人力資源,解決現實問題。在國外,一些大的會計事務向會計教育提供相關研究的資助,大大豐富了會計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視野,同時也減少了在會計研究中供應和需求之間的矛盾。
隨著會計職業背景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會計事務所需要知識更廣泛的專業人才,他們招募職員也不再局限于會計學院這樣的專業院校,而是轉向了商學院。這無疑是對會計教育的一個重大挑戰。這就要求會計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會計領域本身,而是應有更廣大的視野,并與相關課程有效結合在一起。
二、適應會計職業發展的會計教育創新模式
創新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的表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也是人類適應環境而作出的能動性行為方式。會計教育創新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會計教育向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觀念轉變
長期以來會計教育圍繞著“概念+原理+練習+考試”的模式進行。這一模式固然有其優點。表現為邏輯性強,概念層次清楚,對于初次學習會計基礎課程的學生來說,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之間聯系清晰,便于學生通過練習,掌握相關知識點。然而,如果所有會計課程都“復制”這一模式,其整體會計教育效果大大折扣。體現在以“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在大學學習變為以應付各種考試,而完全忘記了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目標。因而,會計教育觀念亟待轉變,表現為:
1.學習能力培養。學習能力體現在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學習主動性是指通過自我設計學習方案,通過自學掌握相關內容;學習探索性體現在已知學習領域之外,掌握相關知識內容。對于教師來說,以學習能力培養為目標,在教學課程設計上就會有很大不同,原來局限于書本面面俱到式的教育就不再適用。激發學生主動性,教師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導,升華和擴展。引導體現在對整個學習進程的貫通,“打通難點關卡”;升華體現在現有知識點基礎上理論的提高;擴展體現對課本以外未知領域的學習和掌握。 2.財經語言表達、寫作和溝通能力的培養。會計作為一門商業“語言”,體現以專業詞匯對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闡述;以財經語言進行交流、溝通是職業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因而,在會計和財經課程中安排論文寫作,課堂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3.信息技術能力培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企業經營模式和信息結構發生了本質變化。傳統獨立的手工會計系統早已為整合的信息系統所替代。為此,傳統會計角色也發生本質變化。因而,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是會計教育的重要一環。
4.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職業勝任能力體現在以一定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對所分配工作完成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主要關注人的精神、品質和態度。這一培養應融會于整個教學模式中,在平時教學中,要求學生以客觀、獨立的精神進行思考,養成正直、誠信的職業態度,關注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
(二)會計課程體系的整合
現有的會計課程體系基本是改革開放初期對西方會計課程體系的引進和借鑒,形成了主干課程模快:如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審計學等等。現實經濟環境的日新月異,原有各自為政的教學模塊很難促使學生適應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筆者認為,會計課程體系應滿足“專業性、層次性和模塊化”的要求。
1.專業性:在以往的教學安排中,將會計學和財務專業置于管理學的子科目下進行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沒有將管理課程和會計學課程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兩張皮”的特點,會計專業學生缺乏從管理角度來認識會計問題,管理專業學生又缺乏會計視野和深度。為避免“兩層皮”的問題,就應針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強調專業性,將管理和信息技術的課程有機整合在整個會計專業學習中。現實環境的發展,使會計人員早已不能局限進行記賬和算賬這樣的傳統工作,未來的會計人員可能是企業的信息執行員,預算控制員、資金調度員或成本管理員。
2.層次性。對會計專業的要求,體現了從會計角度對會計課程的安排。同時注意不同層次學生對會計要求的深度和廣度不同。因而,可以將會計課程體系設計成若干層次。第一層——基礎層次:強調會計的基本功能、會計的基本循環及會計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層次——專業層次:強調會計處理的基本技能,及相關會計的專業知識;第三層次——應用層次:以基本技能為背景,進行實際的案例分析、操作技巧等方面的訓練;第四層次——研究層次:以基本理論為基礎,對相關財經問題展開自身研究。
3.模塊化。模塊化是將大量不同方向課程按照結構層次設計成為不同模式塊,同一層次課程有一定相關度,并且課程難易程度相似,知識面涉及較寬。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對不同模塊進行自由組合,模塊設計過程中即要注意知識的遞進層次,又將各個部分有機聯系,相互滲透。
(三)會計教學、考評和實踐環節的整合
會計教學和實踐是實現會計目標的兩個重要環節。明確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課程體系以后,與之相適應的是教學模式的調整。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應該得到鼓勵和采納。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案例剖析、實習鍛煉等等成為多樣教學模式的重要形式。如何將會計實踐模式整合進行會計正常的教學環節,是需要亟待解決問題。會計教學實踐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學校和用人單位可以簽訂長期的實習合作協議,或有必要時學校自身建立實習基地,隨時滿足學生實習需要;其次,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活動,也可作為實習重要一環節。
采取多樣的會計教學模式同時要改變教學考評手段,現有教學模式固化,繁重而大量的課堂講授幾乎占去了會計教學大部分時間,學生疲于應付各種課程的講授和考核,實踐環節浮于表面,學生在自我學習、分析現實財經問題茫然無措,各種所學知識難以貫通。會計教學和實踐環節的脫離,和會計教學考評有著一定關系。考評往往重視形式,忽略問題的實質。考評只注重卷面成績而忽略實際能力,只重視期末成績而不重視平時成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依賴于考試成績,忽視對能力培養的考評。這也同時導引了教師的教學傾向和模式。因而對于課外現實問題要么興趣索然,要么缺乏思考主動性;對教師安排的課堂討論、案例剖析等教學環節表現出興趣不大的特點,這無疑挫傷了教師進行新的教學模式探索的積極性,也無形促成了原有教學模式的僵化。
研究結論
會計教學模式的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觀念、目標、手段和考評等方方面面進行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是教學真正的目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會計教學應在課程體系建設、教學環節多樣化和考評等環節加以改革。高等學校對于奠定學生未來良好職業基礎的場所,有著更大責任和使命來實現其真正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志軍,等.中國會計教育中的知識及技能要素的發展[J].會計研究,2004,(9).
[2]邁克爾·戴爾蒙德.新形勢下的會計教育,研究和實務[J].會計研究,2005,(12).
[3]袁廣達.加入WTO后中國高等會計教育的改革[J].會計研究,2003,(3).
[4]劉永澤,孫光國.中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