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很多專家學者從實踐教學體系上,對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討。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與實踐經驗,根據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來探討如何提高其教學質量,從根本上讓學生來懂這門課。
一、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
1. 教學目標不明確
過去,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主要定位于注重培養學生對會計軟件的操作能力,相應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介紹某一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從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看,這一教學目標導致學生3方面的能力不足:一是缺乏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維護能力;二是對運行會計軟件所出現的問題解決能力不足;三是對其他會計軟件的適應能力較差。
2. 教材不規范
有的學校使用《會計信息系統》(付得一主編),主要內容有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理論,重點介紹了會計信息系統中最主要最基礎的總賬、報表子系統的基本功能和會計軟件的主要模塊,內容比較全面。
有的學校使用《會計電算化》(勵景源主編),主要介紹會計信息系統開發的一般原理及各子系統的(開發)設計與分析,偏重于系統開發。
有的學校使用《會計電算化實用教程》(莊明來主編),主要內容是會計軟件的分析與設計,總賬系統、報表子系統及購銷存幾個主要模塊的基礎理論與實際操作,偏重于主要模塊的操作。
有的學校用自編的教材,主要只涉及總賬和報表子系統的具體操作。
3. 教學內容差參不齊
教學目標不明確,而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服從于教學目標,加之所使用的教材不同,因此教師無法掌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更談不上教學質量。
4. 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比例不合理
由于所選用的教材不同,教學計劃中的理論課與上機實驗課時分配比例就不同。有的偏重分析與設計等理論性的內容,理論課時的比重就偏多。而有的學校只要求學生掌握一種會計軟件的主要模塊操作,實驗課時的比例就偏大一些。
5. 實驗資料單一
大多數學校的會計電算化實驗,都是使用教材中自帶的資料,只有總賬系統和報表子系統。資料中的行業種類單一,啟用日期單一,少數教材中的數據前后不一致或不完整。總之,缺乏比較系統、完整的實驗資料。
6. 實驗質量不高
一方面,學生機械地照著步驟操作,沒有掌握該課程體系和內容,在此環境下,學生根本不能體會會計的各個崗位的職能要點,不能體會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不愿對會計憑證、賬簿中相關信息進行查詢。另一方面,學生在上機實驗時,對系統數據的安全性不夠重視,往往會因為賬套丟失或誤刪,造成重復操作已經熟練的內容,對不熟悉的業務接觸甚少,無法理解數據之間的聯系,不能從深度和廣度上展開,從而影響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提高會計電算化教學質量的舉措
1. 明確教學目標
要結合高職特點,確定具體目標。對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會計電算化理論及會計軟件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識,培養以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操作能力為主導和基礎,以系統管理能力、日常維護能力、業務流程重組能力為拓展,以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為核心的會計電算化綜合應用能力。
2. 充分認識會計電算化教學在整個會計課教學中的地位
眾所周知,開設會計電算化是在學生已經學習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會計類相關課之后的應用專業課。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一般是: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從這一體系可看出:各課程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先導性和拓展性。
首先,會計電算化課程是對先導課程的檢驗。多數會計老師在教學中,能夠把握每一門課的特點,正確處理每一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基礎會計,重點是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和知識點,而不是具體經濟業務處理。如果將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一句帶過,或在實訓環節跳過,這些基礎性的會計知識沒有掌握好,將直接影響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學習。如,對收、付、轉等憑證類別的應用沒掌握好,就無法針對具體經濟業務確定應用哪一類的憑證。
其次,是會計電算化課自身規范化的要求和相關專業課的完善和拓展。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含義理解不夠,則對財務分工就無從下手,在實驗中,一個操作員會不自覺地去做憑證、審核、記賬等很多工作。這些不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說明學生對會計課中的基本知識還掌握不夠全面或不牢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是完全能夠明確或補充這些知識和技能的。
3. 選擇優質教材
教材是實施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教育部[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對該課程來說,精選教材更為重要。首先,從體系上,不能與計算機技術、專業會計等相關課程之間內容重復交叉;其次,要與使用的軟件配套,還要有前瞻性、指導性和參考性。總之,教材要突出課程性質: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便于學生從源頭上理解課程,使他們在學習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增加案例和實務模擬內容的比重,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讓教材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讓學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識。教師要深入企業實際,進行學科調研,可以將收集到的資料編寫成案例,進行案例教學;或者以一個企業的電算化業務為實例,編寫系統的實驗教材。
4. 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方法
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訓課的比例,加強教師的歸納和總結。目前,無論是哪一類學校、什么專業,都在強調實踐或實訓課的重要性,一味地增加實踐(實訓)方式或課時。這當然是對過去純填鴨式教學的一種補充或完善,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有很多操作知識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在會計電算化的實驗中,會計賬簿中的數據是通過憑證中的數據傳遞的,若賬簿中的數據有誤,大多是輸入憑證有誤,賬務數據處理的特點是數出一源。不能因為是自動記賬,就忽視對賬簿的查詢,更不能忽視憑證審核。對此內容,教師不能只講憑證審核方法,而要深入講解憑證審核的目的、范圍、內容,達到對審核功能的全面理解。再如,對會計報表的編制,主要采用軟件中自帶的模板,教師對學生一般要求直接用模板編制報表,學生感到又快又方便。其實,多數直接采用模板沒有修改報表公式的,報表數據都會有錯誤。需要對模板中的公式進行深入理解,重新確定,才能保證報表編制正確。將會計電算化課程當作純操作性的課程是不夠全面的。
會計電算化具有顯著的系統性、完整性特點,只知道怎樣操作,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重新進行認識,就達不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效果。為此,要提高該課的教學質量,理論與實踐二者不可偏廢,從理論出發,到實踐操作,經老師總結、歸納、評析,上升到理論高度,再到操作應用。使理論與實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使得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不僅對一個問題會解決、對一種軟件會應用,而且能觸類旁通,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5. 完善實驗內容,提高實驗質量
要保證實驗資料與學生所學的軟件相配套,不出現理論與實驗兩張皮現象;要保證實驗資料中的數據正確、完整;要依據會計專業特色、知識體系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大實驗,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啟用日期、不同模塊的經濟業務進行模擬,增加實驗資料的多樣性,豐富實驗內容,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訓練,畢業后能適應各行業、各層次的工作需要。 6. 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借助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形式。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為使抽象問題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接受課程內容,應有效地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及時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教師機上進行演示、講解,學生在學生機上觀看,分別找出各自理解和操作中的錯誤。使學生更快地悟出道理,增強接受能力。
根據我校的經驗,該課采用集中式的模塊教學,效果也是很顯著的。就是安排某一個教學班在機房(或稱實訓室)集中一段時間上這一門課,可以使理論與實踐交叉進行;同時,又可在做好單項實驗的基礎上,立即進行系統的綜合實驗,內容充實而緊湊。學生和老師精力都比較投入,這樣即使課時稍緊一點,也沒多大關系,重要的是學生感覺會計流程的每一環節銜接很好,有結果、有成績,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總之,提高會計電算化的教學質量,對培養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用和創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會計理論、稅收政策等不斷推陳出新,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探索和完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Z].2006.
[2] 李娟.高職院校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整體設計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