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種處理方法考慮了“制造費用”賬戶的借方余額是本月未完工產品應承擔的部分,是在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所以應將該賬戶的余額計入“存貨”項目,體現了制造費用的生產性。第二種處理方法將其余額直接計人“其他流動資產”項目,操作起來較方便,但其他流動資產是指除貨幣資金、短期投資等流動資產以外的其他流動資產,如待處理財產損溢、未決訴訟等,而制造費用主要核算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將此賬戶余額計人“其他流動資產”不盡合理,不符合成本分配中“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并且還會造成企業資產的虛增或虛減,使管理者不能真正了解企業資金狀況,從而導致決策失誤。第三種處理方法將余額直接計入“管理費用”,作為一項期間費用,這在實際操作中也較簡便,并且還可以據此對生產管理部門進行內部考核。但該方法將造成利用制造費用與期間費用人為調節成本和利潤,如為了隱瞞盈利,少分利潤或完成成本計劃,企業可將制造費用余額計入期間費用,從而降低產品成本和資金積壓,減少本期利潤,導致成本和利潤的錯誤計算。
上述三種處理方法中。筆者認為將“制造費用”余額計入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項目更為合理,這樣做不僅符合成本分配的“誰受益誰承擔”原則,而且也符合相關性原則,真正體現了制造費用的生產性。
【例】四方機械廠甲車間2006年制造費用計劃為60000元,各種產品的計劃產量如下:A產品4000件,B產品2000件;單件產品的工時定額如下:A產品4小時,B產品2小時。甲車間3月份的實際產量如下:A產品200件,B產品100件。本月實際制造費用為3200元。假定本企業以定額工時為分配標準。
(1)計算制造費用年度計劃分配率:
A產品的年計劃產量定額工時=4000×4=16000(小時)
B產品的年計劃產量定額工時=2000×2=4000(小時)
制造費用年度計劃分配率=60000/(16000+4000)=3
(2)3月份A、B產品負擔的制造費用:
A產品本月實際產量的定額工時=200×4=800(小時)
B產品本月實際產量的定額工時=100×2=200(小時)
本月A產品負擔的制造費用=800×3=2400(元)
本月B產品負擔的制造費用=200×3=600(元)
本月甲車間計劃分配轉出額=2400+600=3000(元)
此時,計劃分配轉出額3000元小于實際發生額3200元,所以產生“制造費用”借方余額200元。
會計分錄如下:
發生制造費用時
借:制造費用 3200
貸:相關科目 3200
按計劃分配時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A產品) 2400
(B產品) 600
貸:制造費用 3000
因而月末“制造費用”賬戶將產生200元(3200-3000)的借方余額,此時不需編制會計分錄,只是將200元余額計人中期財務報表的“存貨”項目進行反映,到年末再一次進行調整。其中:
某產品應負擔的差額=該產品全年按計劃分配率分配的制造費用×差額分配率
承上例,假設2006年末四方機械廠甲車間實際發生的制造費用為56000元,全年按計劃分配率分配的制造費用總額為55500元。其中,A產品計劃分配總額為32400元,B產品計劃分配總額為23100元。要求進行年末調整。
A產品應負擔的差額=32400×0.009=291.6(元)
B產品應負擔的差額=500-291.6=208.4(元)
年末調整會計分錄如下: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A產品)291.6
(B產品) 208.4
貸:制造費用 500
經過調整后,“制造費用”賬戶結平,不再有余額。
參考文獻:
[1]E.B.Deakin,M.W.Maher著,孫慶元譯:《現代成本會計》,立信出版社1992年版。
[2]耿慧敏、張紅:《我國制造費用分配改革的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