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鑒于當前就業形勢之嚴峻,筆者特針對山西省會計人才需求狀況做了調查研究,希望了解當今信息化時代對會計人員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從而找到獨立學院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做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以更好地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 會計人才需求;調查分析;會計教育
一、會計人才需求調查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各類人才的供求矛盾日漸突顯。主要表現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企事業單位的發展和轉型,同時也使得社會對各類人才的要求也普遍提高,會計人才也不例外。而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遠不及社會的發展迅速。本課題的研究旨在通過對會計人才需求狀況的調查,發現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高會計教育的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合格的會計人才。
二、調查結果分析
本課題組主要針對山西省大、中、小型企業的財務人員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113份,其中有效問卷105份。
(一)調查對象
在被調查企業中,制造業占16.83%,建筑、運輸和倉儲業占11.88%,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17.82%,批發零售業占19.80%,金融業占4.95%,其它行業占28.72%。
國有企業占40.43%,私營企業占57.45%,外商投資企業占2.12%。
國有獨資企業占14.14%,有限責任公司占58.59%,股份公司占20.2%,合伙企業占7.07%。
特大型企業占3.77%,大型企業占16.04%,中型企業占40.57%,小型企業占39.62%。
其中,有64.21%的企業使用會計電算化軟件,12.63%的企業使用其他系統軟件,23.16%的企業沒有使用任何軟件。
(二)對各崗位財務人員的要求
在本次調查中,對被調查單位各崗位財務人員的要求做了調查,包括財務總監、財務主管、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等崗位,各崗位又分別針對其學歷、學位、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等五個方面做了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 67.14%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高級會計職稱和企業管理專業知識;32.86%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會計學或財務管理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且大多數企業均將學歷、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排在靠前的位置。
2. 83.33%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和會計學專業知識,且認為這幾項都很重要;100%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一定的工作經歷。
3. 71.43%的企業認為,主管會計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會計師職稱;85.71%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且在五項中工作經歷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4. 83.33%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66.67%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助理會計師職稱,16.6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師職稱;89.36%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5. 71.42%的企業認為出納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助理會計師職稱;86.1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73.58%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得出,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畢業生應首先定位于出納和會計人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可以晉升為主管。
(三)對各崗位財務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
針對上述定位,主要對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人員的綜合素質做了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在調查表中,共設置了19項素質要求,根據打分情況,做了如下排序:
1. 主管會計:排在素質要求前三位的分別是:第一位,職業道德水平;第二位,業務能力、領導能力和獲取新知識能力;第三位,敬業精神、專業知識水平、團隊精神、心理素質和社會責任。
2. 會計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競爭能力、社會責任、專業知識水平和溝通協調能力。
3. 出納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
所有素質要求排名后三位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外語水平,這也代表了我省經濟的現狀:開放程度較低,大型、特大型企業相對較少、對財務人員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外資企業較少,內資企業的對外業務較少,對財務人員的外語水平要求較低。
(四)對各崗位人員知識范圍的要求
調查表中設置的知識種類共十種,被調查單位認為各崗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前三位的排序如下:
1. 主管會計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戰略管理知識和統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審計學知識、經濟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公司治理知識。
2. 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經濟法知識和審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統計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戰略管理知識。
3. 出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第三位的是,統計學和審計學知識。
三、會計人才供求矛盾
(一)會計人才需求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持證會計人員已達到1 300多萬,其中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41.25%,具備初級會計職稱的占38.22%,具備中級會計職稱的占 10.67%,具備高級會計職稱的占0.49%。從總體素質上看,會計從業人員數量多、整體素質偏低,尤其是高級會計人員較為缺乏。具體現狀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招聘單位的增加主要在私營企業。根據全國2007年第四季度部分人才市場供求狀況,招聘單位中44.2%為私營企業,16.2%為國有企業,15.1%為外商投資企業,12.4%為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招聘和求職者的專業方向統計,財會專業均排在第六位,對財會專業畢業生學歷要求在大專及以下的占50%,本科的占42%,研究生的占8%。綜上可見,本科層次的畢業生應主要考慮私營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而大多數畢業生將自身定位在了國有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這就必然形成了一對矛盾。
2. 第三產業需求旺盛。相對而言,招聘職位的增加主要在第三產業,尤其是近幾年,第一、二產業人員需求下降,而第三產業需求量逐步增加,如餐飲、住宿、運輸、居民服務等行業。
3. 電算化人才需求加大。電腦技術的普及使得絕大多數企業開始使用電算化系統。在本次調查中,有76.84%的企業使用了電算化系統或其他系統。而低層次會計人員的知識更新速度較慢,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因此,企業需要補充能熟練使用軟件的高素質財務人員。
4. 工作經歷日趨重要。“會計人員越老越吃香”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使得幾乎所有企業在招聘時要求應聘者具有工作經驗,一般普通財務崗位要求工作1~2年,中、高級崗位要求工作3~5年。這一現狀將應屆畢業生拒之門外,從而導致了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惡性循環。
(二)會計人才供求矛盾
通過對社會需求的調查發現,現在會計人才的供求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高校畢業生實踐能力較弱。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企業對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印象中,“理論知識較扎實、全面,而實踐能力較弱”是一個普遍現象。這說明高校會計教育,尤其是本科院校重理論、輕能力的現象并無太大改觀,會計專業畢業生只是掌握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沒有實際工作能力,上崗后適應工作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因此,很多單位不愿意接收缺乏實踐能力的應屆畢業生。
2. 工作經歷的問題暫時無法解決。在被調查的單位中,凡是招聘普通會計和出納人員的,幾乎都要求具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招聘會計主管或更高層次人員的,都要求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還有的甚至要求五年以上大中型企業管理工作經驗。這些要求對于用人單位而言也許并不過分,但卻在無形中將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拒之門外。應屆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需要進行崗前培訓才能上崗工作,而用人單位需要的是能夠馬上投入工作,創造價值的員工,并不是一張白紙的大學生。社會不能為應屆畢業的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又要求應聘者具備工作經驗,這就必然形成了一對暫時無法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不僅僅體現在會計這一行業,而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3. 對會計畢業生的定位不能對接。由于會計職業的特點決定了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員必須掌握較為熟練的工作技能,包括會計人員的做賬技能、電算化操作技能、珠算技能以及與銀行、稅務等部門溝通協調的技能等等。而這些技能恰恰是應屆畢業的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弱勢,加之社會對會計人員“越老越吃香”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用人單位看來,應屆畢業的會計專業學生并不能符合他們的用人要求。而作為大學生而言,同樣受到“天之驕子”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始終把自我定位于“高級人才”的層次。大多數的學生愿意從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或大中型企業的工作,而對于人員需求量較大的私營企業卻往往看不上眼。這就造成了“單位用不到人、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
四、對獨立學院會計教育的啟示
從上述調查分析可以看出,獨立學院要想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必須針對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從學校的角度解決會計人才中的供求矛盾,進而解決這些矛盾,具體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明確辦學定位
獨立學院定位在本科教育層次,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初入職場應定位在會計或出納人員,其發展前途為財務主管和注冊會計師。
(二)完善課程體系
幾乎所有高校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都是一致的,而獨立學院的發展應更注重自身的特色,如在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調查中,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排在第一位,這就要求學院增加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課程設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職業道德的培養貫穿始終。
(三)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沒有工作經歷是應屆畢業生的致命弱點,而現階段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定崗實習也因專業的特殊性而普遍遭到拒絕,現有的實訓基地基本上是形同虛設。因此,會計教育應更加注重校內模擬實訓的實踐教學,通過盡可能仿真的模擬實訓來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以縮短學生上崗工作的時間,從而實現學校與社會的零距離對接。
(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課堂教學之外,會計教育還應通過第二課堂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最終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需求。
總之,獨立學院的會計教育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準確定位、把握特色、科學管理、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己任,努力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韓君.會計專業人才需求情況調查報告[EB]. http://www.ssdzy.com/pages/kjyd/1.
[2] 李小健.基于大眾化教育的會計人才需求與高等教育研究分析[J].財會通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