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經濟、農業和養蜂業
最早正式提出“低碳經濟”一詞的是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意為依靠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實質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
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相互聯系與相互影響,農業是溫室氣體的第二大重要來源,排放量介于電熱生產和尾氣之間。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一個重要的溫室氣體來源。同時又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可以說,“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一個重要領域是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效益的領域。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由高碳向低碳的轉變。養蜂業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養蜂業在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顯重要,必須避免走入高碳發展的歧途,而要躋身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設施農業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措施之列。
蜂業經濟及其現狀蜂業經濟,是養蜂業中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總稱,養蜂業經濟活動的最基本的規律是養蜂業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從微觀角度上看,蜂業經濟是由養蜂獲得的蜂產品產值、蜂產品經營貿易、加工增值和蜜蜂授粉經濟組成的。
我國是世界養蜂大國,從業人員約30萬,養蜂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首位。養蜂業的穩定發展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維護生態平衡作出了突出貢獻。2009年全國蜂群數量達到820萬群,蜂蜜產量上升到40萬噸,蜂產品總產值達40多億元。可以說,蜂產品產值、蜂產品經營貿易、加工增值成為了我國現階段蜂業經濟的主體,然而蜜蜂授粉農作物增產帶給人們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
中國養蜂業重產品,輕授粉在中國,絕大部分蜂場以收獲蜂產品為主要經濟收入,為農作物授粉的專業蜂場極少。隨著“養蜂業是有競爭力的創匯農業”這一理念的形成與普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養蜂主要目的是獲取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等產品,而且蜂產品出13:量達到生產量的50%以上,均居世界首位,而且可以說國內還沒有哪一種大宗農產品有這樣高的出口比例;而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非常關注和重視由于蜜蜂授粉而帶來的豐厚產值。澳大利亞蜂產品產值450萬澳元。蜜蜂授粉作物的產值是2億澳元(1982),兩者比為1:45;美國農業部門統計蜂產品產值是14億美元,而蜜蜂授粉作物產值達200億美元,兩者比為1:143(1981);加拿大兩者比例為1:200。我國蜜蜂授粉農作物增產帶給人們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
中國養蜂業重原料和半成品生產,輕二次開發
蜂產品是蜜蜂活動的產物,包括蜂蜜、花粉、蜂王漿、蜂膠、蜂蠟、蜂毒和蜜蜂幼蟲等。目前我國市場上蜂產品主要以蜂蜜、花粉、蜂王漿、蜂膠四類為主打產品,大多以保健品的面目出現在市場上,產品種類和價格都大同小異,但產品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為主,包裝粗糙,科技附加值低。即使進行二次開發,也主要集中在對傳統蜂產品的升級換代上。
中國養蜂業重轉地飼養,輕定地飼養蜜蜂能在短時間內采進大量的飼料,人們正是利用蜜蜂的這種習性,轉地放蜂、追花奪蜜,以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我國目前養蜂主要有2種形式:即定地養蜂和轉地養蜂。“勤搖蜜、多取蜜”是我國養蜂界的傳統思想,而養蜂者的主要收入也均來自于蜂產品的銷售,轉地養蜂作為一種流動飼養蜂群的方式,能克服當地蜜源資源的不足,充分利用外地蜜源條件,發揮蜂群生產潛力,提高產品的產量。在中國,轉地飼養始于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盛行于全國。轉運蜂群的路程近則幾十公里,遠則干公里上;由于養蜂對蜜源條件的需求以及養蜂經濟效益的需要,所以全國只有極少數飼養西方蜜蜂的蜂場采取定地飼養。
中國養蜂業重單一飼養,輕立體種養我國養蜂業的發展模式及發展定位仍是停留在傳統生產方式和經濟模式,這種傳統經濟模式只追求蜂產品的高產穩產,只有資本和勞動的循環,而養蜂者的主要收入也均來自于蜂產品的銷售,這種傳統經營模式長久以來就貫穿于我國蜂業的發展。也正是基于養蜂者的經濟收入的單一性,導致了蜂業發展呈單向線性開放式的前進,即“養蜂一一產品”的單一飼養模式。而中國養蜂業邁入生態良性循環,建立養蜂業的立體種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新模式,仍停留在書面1-
中國養蜂業的低碳發展之路鑒于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向低碳經濟轉型正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確保能源安全、提升本國在新一輪國際經濟競爭中地位的重要手段。發展低碳農業經濟是調整農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的緊迫任務,因此探索我國養蜂業需及早規劃低碳發展之路。將“昆蟲授粉”
作為一項產業蜜蜂授粉
能使農作物、果樹、牧草以及其他植物增產,提高種子或果實質量,產生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農業生產的目標是作物的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化肥和農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柱,曾經為解決人類糧食問題作出貢獻。但是,化肥和農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經被認識,它不僅影響土壤的有機構成、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其生產過程,本身就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采用蜜蜂授粉將會大大改善這一局面:節約能源、不污染環境、節省勞動力。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通過蜜蜂授粉,可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使農作物的產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據美國農業部調查,1998年美國近400萬群蜜蜂中,用于授粉的蜂群達250萬群,常年用于授粉的蜂群達100多萬群,授粉使農作物增產價值為146億美元,美國和加拿大直接或間接依賴蜜蜂授粉的農作物和牧草的價值分別是蜜蜂產品本身價值的140多倍和200多倍:澳大利亞利用蜜蜂為農作物授粉
每年可增加產值1~2億澳元。所以說,通過昆蟲授粉為作物增產而取得經濟效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多年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對利用蜜蜂為作物授粉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在授粉蜂種選擇、授粉蜂群組織、蜜蜂授粉機理及增產機理的研究等方面成效顯著。因此將‘昆蟲授粉”作為一項產業,使之規模化、產業化已成為當前養蜂界的當務之急
建立“以蜂養蜂”的蜂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即:提高單位天然資源所能生產出來的產品量(或產值或服務量)。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環境效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循環經濟和低炭經濟的根本宗旨一致,發展循環經濟是引導低碳經濟發展現實而又可行的選擇,兩者都是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建立以蜂為媒介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新模式。就是利用不同生產部門中不同物種和不同生產過程而建立起來的植物——動物共生系統(見下圖)。
①蜂與農作物之間,蜂食用花粉同時為農作物授粉;
②農作物與禽、畜之間,禽、畜的糞便可以為農作物施肥;
⑧蜂與禽、畜之間,蜂尸是禽畜的優質飼料。
蜂、農作物和禽、畜之間共存互利,而無論是蜂、果蔬,還是禽、畜,本身均可以產生效益。以蜂為媒介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新模式,在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在質上為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組成的有機體,各系統內分別有產品產出,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互相銜接,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閉合生態產業網絡,其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將農業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軌道,為實現農業的低碳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確立定地為主小轉地為輔的養蜂方式養蜂業的低碳發展,應該建立節約型和效益型的蜂業,即盡可能節約各種資源的消耗,盡可能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以最少的物質投人,獲取全社會最大的產出收益。蜂群轉地飼養追花奪蜜,一直被養蜂業視為增加蜂產品產量,提高養蜂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轉地養蜂不僅存在人力、物力上的高消耗,蜂群及蜂數不能鞏固、病害嚴重、容易蔓延且蜂產品質量不高等飼養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要想“就養強群,收成熟蜜”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轉地養蜂方式,實施定地飼養輔以小轉地養蜂方式。這不僅可以使蜂群繁殖快、能夠養成強群,多分蜂、少得傳染病,而且投工少、開支小、產量穩定,同時輔以短距離轉地采蜜保證蜜源,蜂產品的經濟效益亦得到保證。低碳農業經濟提倡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崇尚自然的飼養,以“定地輔以小轉地飼養”為蜂業基礎,不僅能夠促進和改善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恢復當地生態系統,而且能夠高質量生產蜂產品,按照能量流、物質流原理整頓蜂產品市場,在建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的基礎上,獲取多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加大研究力度,進行二次開發目前我國蜂產品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為主,包裝粗糙,科技附加值低。因此,加快新產品研制和加大對蜂產品開發的科技投入,努力開發具有特色、高技術含量的特種蜂產品,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對蜂蜜、蜂王漿等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就必須加大對蜜蜂及蜂產品的研究力度,注重產學研結合利用醫藥制劑及生物工程的研究優勢,了解蜂產品的成分、保健及醫用作用,不斷開發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特別是蜂產品的藥用功能,蜂產品是特殊的活性蛋白類物質,對人體具有抗炎、抗疲勞、抗輻射、抗腫瘤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和組織再生,促進新陳代謝等諸多效應,故被譽為‘新的長壽因子”。如蜂膠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萜烯類等諸多活性物質,能抑制和殺滅許多細菌、真菌和病毒,被視為“天然廣譜抗生素”。蜂毒是一種具有高度藥理作用和生理活性的天然毒素,它由多肽、酶類和生物胺等物質組成,可治療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神經痛等疾病。將蜂產品用于醫療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同時,被稱為“三品”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因其品質好、無農藥殘留或微農藥殘留,深受消費者歡迎。所以建立蜂產品的“三品”模式,提高蜂產品的安全性能,也將成為蜂產品研發的重要方面。
低碳意味著環保,意味著節能減排,意味著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發展低碳蜂業經濟是養蜂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它意味著思想理念的革命、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科研技術的更新,是中國蜂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其來之也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