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我國,各種類型的事業單位幾乎提供了從教育到科學、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環保及農業等方面的服務。事業單位運行的目的通常不是為了賺取利潤,而是為了滿足社會及其成員的需要。文章主要探討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目標。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會計信息
事業單位屬于非營利組織的范圍,我國目前非營利組織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根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一、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報告研究
目前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一般采用財務報表另加報表附注的模式編制和報送。這里,財務報表通常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基本報表,財務報表附注則是對財務報表項目進行補充和解釋說明。這些基本財務報表和財務報表附注基本上全面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當局的經營業績和資源受托責任。
應該說,這一模式對于事業單位也是適用的。從實踐來看,無論是我國的事業單位財務報告,還是美國的非營利組織財務報告也都是這種報表加附注的模式。雖然模式一致,但相對企業財務報告來說,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報告還是有它的特殊性。首先,由于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對它的業績評價就不能以經濟效益為標志,而應以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綜合效益為標志。這樣就不能像企業那樣,通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就能大致反映出其經營業績,而要實現反映受托責任的財務管理目標,就應加大報告中非量化信息的比重。其次,由前面關于會計要素的論述可知,事業單位不存在所有者權益和凈利潤,因此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與負債之差只能用凈資產或基金余額表示;同時,也就不存在利潤表,只能用收入支出表或業務活動情況表來反映收入支出變化情況。再次,由于基金會計主體的存在,使得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報告主體變得比較復雜,產生了會計記賬主體和報告主體的分離。這樣,事業單位既可以以基金為主體編制財務報告,也可以以整個組織為主體對外提供財務報告。
二、事業單位會計信息使用者
概括地說,事業單位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資源提供者,包括出資或捐資的政府部門、單位或個人。他們雖不求回報,但都關心財務資源使用的效果、效益,根據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判斷其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委托。
第二,立法及監督機構。立法機關如我國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代表(國外為議會及議員);監督機構如各級審計機關、國有資產管理、稅務等部門,事業單位的董事會及其他監督機構等為了監督評價單位經管資財的履行情況,維護財經紀律,也需要利用會計信息。
第三,事業單位的服務對象。事業單位服務的對象相對比較固定,如各類學校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受教育者,醫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病人。事業單位則是一個中介,是政府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中介,是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向社會中的另一部分人轉移財富的中介,這種服務或者是無償的,或者只是以成本甚至低于成本的代價來提供。接受服務的一方有權利知道事業單位是否按照委托者的意愿來提供服務,有權知道組織的財務方面的信息。
第四,組織內部管理決策和控制部門。組織的領導人及各級管理人員,為了履行經管資財的責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工作,需要利用會計信息。
第五,其他使用者,如社會公眾、經濟和財務分析師、媒體、工會組織、職工(本單位職工等也需要利用會計信息,以了解和監督單位的有關情況)等。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例如,資財提供者更為關心事業單位的持續運作能力,同時也關注所投款項是否按指定用途使用;立法和監督機構關心事業單位的運作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其需求各異,直接決定著財務管理目標的走向。
三、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
事業單位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它們提供服務是服從于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與事業單位的目標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相適應,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可以描述為:獲取并有效使用資金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
(一)目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兩種觀點
目前國內外對于會計目標的研究和闡述主要集中于企業。關于企業會計目標主要有兩種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
受托責任觀的含義大致包括兩方面:一是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資源,受托方承擔有效地管理與應用受托資源的責任;二是資源的受托方承擔如實地向資源的委托方報告受托責任履行過程與結果的義務。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種觀點強調的是企業管理當局作為一個受托者應當向為它提供資源的委托者反應其經管責任或受托責任,財務報告的目標就是要反映這種經管責任或者受托責任。
決策有用觀認為,財務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進行決策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關于企業現金流量的信息和關于經營業績及資源變動的信息。
會計目標上的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的區別在于:一是決策有用觀重視的是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把會計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相反,受托責任觀重視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的關系,委托者有了解情況的權利,受托者也有保守隱私的權利。二是決策有用觀強調財務報告信息的決策相關性,認為只要提供的信息符合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則,并對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就應該披露,在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特征上,特別是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中,更為強調相關性;而受托責任觀必須考慮向受托者提供或者不提供有關信息可能會對委托者以及受托者帶來的影響,因此更強調信息的可靠性。三是根據決策有用觀,會計的首要目標是提供對使用者決策有用的信息;根據受托責任觀,會計的首要目標是計量受托的業績。
目前來看,以西方國家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為代表的大多數國家所遵循的都是“決策有用觀”。
(二)事業單位會計的首要目標
事業單位作為受托者,與諸如政府、社會民眾等作為委托者之間的關系清楚而且直接。對于事業單位而言,最重要的是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其對所接受資財的受托責任的履行,因此它應當直接向為其提供資源,并對其進行監督的政府、立法機關或社會公眾提供有關的信息,供其評價事業單位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同時,事業單位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知道的是事業單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他們需要事業單位信息的首要目的是直接評價其受托責任,而不是做出是否要停止提供資財或取消事業單位的決策。因此,在事業單位特性與事業單位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雙重作用下,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們評價受托責任的信息應當是事業單位會計的首要目標。
(三)我國事業單位會計的具體目標
這一目標對我國尤其適用。我國的事業單位資財來源主要是由政府提供。而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的國家,政府是代表國家和人民來管理國有資產,因此,使用國有資產的事業單位有責任有義務向國家和人民提供有關受托責任完成情況的報告。
從我國現有制度看,《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第11條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適應預算管理和有關方面了解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及收支情況的需要,并有利于事業單位加強內部經營管理。”可以看出,我國現有的制度沒有很明確地指出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目標。以受托責任觀為基礎,結合我國實情,我國事業單位會計的具體目標應當包括:財務報告應向使用者提供事業單位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及其變動情況的信息;財務報告應向使用者提供事業單位收入、支出以及結余等反映業績的信息;財務報告應向使用者提供事業單位現金流入、流出及其增減變動凈額方面的信息;財務報告應列示有助于使用者理解財務信息的說明和解釋。
四、結束語
總之,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應該在真實反映單位財務狀況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各方需求者的要求,并盡量使信息使用者更容易理解,以提高事業單位的效率,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永利.非營利組織會計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5.
2、董延春.高校后勤財務管理問題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06.
3、王璨.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研究[D].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