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首先論證了中小企業加強股權融資的必要性,然后對探討了當前股權融資的兩種主要模式,即創業板市場和引進投資伙伴的操作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旨在促進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股權融資,實現企業發展中質的飛躍。在談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時,我們總是說它們得不到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其實以此來說明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不夠全面的,因為稍有財務知識的人都知道,企業的融資渠道不只有債權融資這一種,還有股權融資。
關鍵詞: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創業板;戰略投資者
一、引言
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率超過50%,提供了近70%的進出口貿易額,創造了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50%以上的國有企業下崗人員、70%以上新增就業人員、70%以上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小企業擁有66%的專利發明、74%的技術創新和82%的新產品開發。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襲來的時候,一些經濟學家提出救中小企業就是救中國經濟,救中國經濟首先就要救中小企業的觀點。中小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困難非常突出。首當其沖的就是融資難。中小企業由于存在著規模小、實力弱、效益不穩定、信譽度不高等不利因素,往往很難從銀行里獲得貸款。這使中小企業的發展始終面臨著資金瓶頸。尤其是在金融危機襲來的時候,這種融資難問題就變得更加突出。有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末,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比重僅為10%左右,中小企業發達的廣東有95%以上的中小企業缺乏資金。而即便是在2009年我國政府大力刺激經濟發展,信貸規模急劇膨脹。2009年上半年新增貸款達到7.36萬億元的情況下,占我國企業總量99%的中小企業依然受困于融資難題。2009年6月6日,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大型國際論壇上就曾經透露,2009年頭3個月,全國信貸規??偭吭黾恿?.8萬億,但其中中小企業貸款增加額度只占不到5%,中小企業仍然被大量信貸投放所冷落。
二、中小企業加強股權融資的必要性
?。ㄒ唬┲行∑髽I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融資應以股權融資為主
很多中小企業的商業模式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這些企業投資一旦成功,企業可以賺很多錢,但債權人只能得到固定回報;相反,它們投資失敗,損失可能就會轉嫁給債權人。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就決定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應該以股權融資為主而不是以債權融資為主。股權融資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內源融資,就是自己賺錢、滾雪球,中國的民營企業絕大多數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二是外源融資,即上市或者吸引別的投資者入股。
?。ǘ┊斍暗慕鹑隗w制也決定了中小企業必須開拓股權融資的渠道
在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特別是大中型商業銀行占據著主導地位,以銀行為媒介的間接融資是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出于貸款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慮,大中型商業銀行沒有也不可能對中小企業融資給予足夠重視,這是商業銀行作為贏利性企業的天性所決定的。所謂“嫌貧愛富”,這個詞對商業銀行來說,并不是貶義,而是它必須恪守的游戲規則。這里面真正出問題的不是商業銀行,根源在于我們的金融服務體系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主體架構仍然瞄準了大型企業,并非針對中小企業而設計。
?。ㄈ┘哟蠊蓹嗳谫Y可以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
眾所周知,眾多的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因是其公司治理落后,財務信息不透明,財務結構不合理等原因被商業銀行排除在優質客戶之外,難以受到商業銀行的青睞。中小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首要應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從這個意義上,企業選擇在創業板上市或者引進戰略投資者,都可以從根本上完善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企業擴大融資渠道提供了保障。
三、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模式選擇
?。ㄒ唬┏浞掷煤脛摌I板市場
自2009年3月31日凌晨起,中國證監會正式批準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并于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成為金融海嘯肆虐全球當中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其中,關注最多的是“辦法”中規定的“最近2年連續盈利,最近2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千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1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百萬元,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千萬元,最近2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最近一期末凈資產不少于2千萬元,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發行后股本總額不少于3千萬元”的準入門檻。從全國來看,達到這個入門標準的企業何止千萬家,只是苦于在主板上市的要求太高,使很多中小企業難以在主板上市。另外,有很多中小企業因為資金的問題,難以將企業快速做強做大,而手中有很多剩余資金的風險投資商和個人由于目前主板市場股市低迷,也不敢在主板市場大規模投入,只好讓閑置的資金放在銀行里躺著睡覺。因此,此時推出創業板市場,是中國在應對全球金融風暴過程中在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舉措,這個“辦法”出臺得正是時候。
對于創業板市場,我們還有兩點建議。第一,對中小企業的準入應該實現寬口徑,讓更多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能進入這一融資平臺。國家可以根據專家的報告指定產業發展方向,讓更多從事相關行業的中小企業能夠進入創業板,哪怕有些企業資信條件不太高,或者其資產是無形的,甚至它只有設計圖紙,也給它們進入融資平臺的機會。至于投資者愿不愿意將錢投給它們,那就由市場上的專業化投資團隊來做選擇了。第二,對創業板市場上的投資者要實行嚴口徑,要嚴格審查投資者的資質。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它們在創業板市場上大量培育專業化的投資團隊,如讓私募基金、慈善基金、風險投資家和企業家等加入到投資的團隊中,由他們去挑選優質的中小企業,把寶貴的資金投資到那些有技術含量但缺乏良好融資條件的中小企業身上。同時我們要借鑒日本創業板失敗的教訓,防止大量散戶沖進創業板過度炒作,最終讓新生的創業板走向歧途。創業板需要有慧眼來識金的投資團隊進來,要將大量追漲殺跌的散戶排除在外。
(二)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共贏
創業板的開設確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中小企業都可以進來融資。作為一個市場,創業板的容量是有限的,能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都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畢竟在創業板上市是有門檻設置限制的,實際上僅憑“企業最近一期末凈資產不少于2000萬元”這一條,就可以將目前中小企業中的絕大多數企業拒之于創業板的大門之外。也正是因為存在著諸多條件的限制,對照創業板上市標準,目前適合在創業板上市的中小企業約為3000家-5000家,而保守估計,我國的中小企業超過4000萬家,也就是說,能在創業板上市的中小企業真正是“萬里挑一”。可見,能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只是中小企業里的極少數,更多的公司還是被排斥在了創業板的大門之外。
即便是符合上市條件的3000家-5000家中小企業,也存在一個上市的時間安排問題。如A股主板市場開設了19年,但目前主板市場上的上市公司只有1600余家。中小板的新股發行是比較迅速的,但推出5年來也只是誕生了270余家上市公司。因此,就算創業板推出來了,要將當前符合上市條件的3000家-5000家中小企業安排上市,即便每年上市500家,也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安排完畢。而10年對于一家中小企業又是多么漫長,這其中又要發生多少變故?畢竟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壽命大多數也只有3年-5年的時間。所以,對于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創業板并不是它們的救命稻草。如果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創業板上,這肯定貽誤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的創業板市場只能解決小部分中小企業的股權融資問題,對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吸引戰略投資者入股是一條更為踏實和便捷的路。而引進戰略投資者首先就需要解決一個觀念問題,即我們發現很多民營企業一方面急需資金,另一方面卻不愿與別人分享信息,更不愿與別人分享權力,總想讓別人承擔出資風險,卻不愿與別人分享企業控制權。這一問題背后反映的就是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不健全,經營觀念落后。在這一點上,同為民營企業的蒙?;蛟S可以為眾多處于發展中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提供借鑒。蒙牛在發展初期大膽引進戰略投資者摩根、英聯和鼎輝3家國際機構,2002年和2003年,它們兩次向蒙牛注資,獲取蒙牛公司49%的股份。蒙牛后來發展的事實證明,摩根等私募投資者在投資蒙牛后,不僅為蒙牛帶來了資金,更重要的是,他們幫助蒙牛重組了企業法律結構與財務結構,使蒙牛在財務、管理、決策過程等方面實現規范化,并且在企業發展的初期,就幫助企業設計好了一個未來能被市場看好的、清晰的商業模式。另外,摩根等私募品牌入股蒙牛也幫助蒙牛提高了公司的信譽和市場影響力,并且在為蒙牛獲取政府的支持和其他資源方面也有比較明顯的幫助。牛根生的蒙牛能從小做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蒙牛在公司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其開闊的胸懷大膽引進戰略投資者,結成聯盟,實現共贏。這的確應該成為眾多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困境,實現企業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結束語
本文旨在闡述這樣的一個觀點:如果說中小企業貸款難是受制于金融體制的話,那么通過股權融資來擴充資金則更多地取決于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或觀念的轉變。創業板的推出為中小企業融資打開了一扇窗戶,而尋找戰略投資者,以更開闊的胸懷接納外來投資則為中小企業融資打開了整扇門。關于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專家、學者包括政府官員等,談得已經很多了,也提出了種種政策和建議,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過去到現在始終困擾著我們。
參考文獻:
1、張丹。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對策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9)。
2、馬永生,李巍。淺議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09(8)。
3、厲以寧。論民營經濟[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張治國。蒙牛內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