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能幫助上市公司及時發現財務狀況中的異常情況,有利于上市公司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扭轉財務狀況惡化的勢頭。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財務預警系統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卻得不到廣泛應用。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 對我國證券市場及上市公司發展的回顧
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證券市場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始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上市公司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力軍,據有關方面統計,截至2002年10月底,境內上市公司有1215家,發行總股本5859億股,從境內外證券市場籌資達8538億元人民幣,市價總值42686億元(流通市值13895億元),上市公司市價總值占GDP的比重已近50%。
我國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在迅猛發展的同時,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一股獨大”現象盛行。上市公司控股大股東往往支配了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在日常經營中一手遮天。(2)內部人控股較為普遍。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比較普遍存在第一大股東控股、代表國有股或法人股的“關鍵人”控股、企業管理者控股的現象。(3)國有股與法人股不流通。中國股票市場的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國有股與法人股不流通。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不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供給,造成股價暴漲,即所謂的“流通股溢價”。再加上莊家造市、政策托市,導致股票二級市場股價虛高,泡沫現象較為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行。(4)關聯方交易嚴重。關聯企業與上市公司間的“人、財、物”關系密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5月,滬深兩市l15家已披露大股東或關聯方占用資金狀況的上市公司,其被占用資金高達426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被占用3.7億元。(5)盈余管理問題突出。“業績造假”成為一些公司上市的捷徑,配股成為上市公司融資渠道的最佳選擇,甚至虧損的上市公司也通過采取盈余管理辦法進行“圈錢”。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的股票市場處于或接近于弱型有效性,市場運行的規律被模糊化,加之市場培育初期的監管不力及制度不全更加扭曲了市場的正常運行,如券商違規炒作甚至與某些上市公司惡意串謀,聯手操縱會計利潤,從而導致二級市場股價大幅度波動,嚴重影響了證券市揚的有效運行。
二 國內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應用現狀
我國有關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的研究成果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農業、林業、工業、交通等不同領域。而作為微觀經濟預警系統,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的應用還遠遠不夠。
在國外財務預警研究和我國上市公司經濟預警系統研究、應用的影響和推動下,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不僅備受理論界許多研究人員的關注,而且得到了其他一些社會群體的認同。2002年4月19日,在由中國證券報社和亞商企業咨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證•亞商中國上市公司最具發展潛力50強”評選指標體系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建議,為了使評價指標體系更加合理,在原有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增加財務預警指標體系,以深度分析公開披露的財務信息,發現在一些重要財務指標上與行業均值嚴重偏離的公司,科學公正地評選出真正具有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這表明,他們認為財務預警指標與財務狀況密切相關,財務預警系統能有效判斷上市公司的潛在發展能力。
此外,不少學者有關建議上市公司運用財務預警系統建議的文章屢屢見于各類報刊,例如,陜西財經學院的楊宗昌、趙紅以藍田股份為例,運用國外財務預警模型對其進行財務預警分析。他們借助Z分數模型等比較有影響的財務預警模型,評價上市公司風險,判斷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潛在程度,強調財務預警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以提醒上市公司相關利益方注意,并建議上市公司主動運用財務預警模型進行財務風險的預測、分析和防范。
然而,由于財務預警系統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監管部門尚未就上市公司運用財務預警系統做出相應的規定,再加之我國上市公司本身的一些特有現象,使得上市公司缺乏運用財務預警系統進行財務風險預警的主動性。
三 我國上市公司預警模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如前所述,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能幫助上市公司及時發現財務狀況的惡化,有利于上市公司調整經營策略,扭轉財務狀況惡化的勢頭。然而,為什么財務預警系統在上市公司中得不到廣泛應用呢?作者認為,造成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在實踐中未得到廣泛應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會計信息失真影響財務預警系統的有效性
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模型的設計運用了大量的財務數據,真實及時的財務會計信息是建立有效可行的財務預警系統的基礎。隨著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委托代理關系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由于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引發了道德風險,上市公司管理層由此萌發了操縱會計信息,甚至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動機。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管理層在會計信息編報方面擁有過大的權力,而且現行的監督機制和獨立審計機制難以確保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當前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勢必影響財務預警系統的有效性,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有關利益各方運用財務預警系統的積極性。
(二)上市公司決策層缺乏主動運用財務預警系統的意識
現階段,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夠成熟、完善,上市公司行為也不夠規范。由于“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股”現象的普遍存在,上市公司有關決策層往往受到“第一大股東”、代表國有股或法人股的“關鍵人”的控制,甚至作為控制方,通過盈余管理手段“圈錢”,利用關聯方交易惡意造假,肆意侵吞上市公司利益,導致大量特權消費甚至腐敗現象。在上述不良但又比較普遍的行為當中,一般的投資者是利益受損方,而上市公司決策層是既得利益方。顯然,作為受益者,上市公司決策層缺乏主動運用財務預警系統的意識便屬正?,F象。
四 在應用財務預警模型時,還應充分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必須充分重視表外信息的披露。
現代財務報告的一個特點是,表外信息越來越多。對表外信息迅速增長這一現象,一般的解釋是:現代會計理論難以對新的經濟業務計量或解釋,從而難以將其納入財務報表體系內。衍生金融工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自身有創造表外業務的動機。企業表外業務創新的動機主要有二:一是粉飾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表外業務包括表外籌資和表外投資活動。企業不將這些業務納入財務報告,無疑會降低資產負債率,提高資產回報率及權益回報率。由于通過財務報告計算的一系列指標是外界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重要參數,企業客觀上存在美化這些指標,以改變報表使用者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評價的動機。二是突破債務協定的限制。企業和債權人訂立的長期債務協定,往往會對企業形成多方面的財務制約,比如,不得再擴大長期債務等。這些限定往往以一系列會計指標作為考核依據。企業經營上需要突破這些限制,客觀上會導致融資投資創新,達到既能保證會計指標符合要求,又能滿足企業經營需要的目的。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客觀上面對著更多的“觀眾”,其美化財務報表的動機將更加強烈。隨著我國加入WTO,資本的跨國界流動必然促使我國更多的上市公司像安然公司一樣逐步認識、操作各項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投機和風險規避活動。然而,必須意識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就象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因其而規避風險,也可能因其帶來的風險而導致企業破產。企業如若不進行恰當的風險披露,隱匿風險,那么最終將會重蹈安然公司的覆轍。表外業務的迅速增長給投資者帶來的是信息更加不透明,這必然使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那么他們將以“用腳投票”的方式退出資本市場,最終導致企業價值急劇下降。
(二)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而又不正常的現象,使得上市公司作為既得利益方,本身缺乏實施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作為上市公司監管機構的證監會,是否可以制定相關的制度對上市公司加以約束,以增強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風險預警的自覺性,這樣才能使投資者的正當利益得到合法保護。 (三)現階段,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夠成熟、完善,上市公司行為也不夠規范。
由于“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股”現象的普遍存在,上市公司有關決策層往往受到“第一大股東”、代表國有股或法人股的“關鍵人”的控制,甚至作為控制方,通過盈余管理手段“圈錢”,利用關聯方交易惡意造假,肆意侵吞上市公司利益,導致大量特權消費甚至腐敗現象。在上述不良但又比較普遍的行為當中,一般的投資者是利益受損方,而上市公司決策層是既得利益方。顯然,作為受益者,上市公司決策層缺乏主動運用財務預警系統的意識便屬正?,F象。因此,提高上市公司的風險意識,增強、培養和激發上市公司主動應用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能力和水平就成為今后財務預警系統研究和應用不斷發展的推動力。
(四)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引起預警的各種原因,詳細進行分析,抓住關鍵問題,對癥下藥。
由于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通過企業自身的調節措施達到化解財務危機的目的;另一方面,企業在化解現時存在的危機的同時,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和問題。因此,企業應全盤統籌考慮,分析多種不同措施可能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并進行比較,從中選取最經濟的可行方案。
作者:張慧君 文章來源:北京世紀壇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