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國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企業產權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小對稱。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兩者在經濟上的聯系表硯為一種契約關系。由于兩者間的利益不一致,從而形成了信息小對稱問題,從事經濟活動的一方為最大限度的增加自身的利益,會做出小利于另一方的行動;更可能會利用另一方信息的缺乏,而使對方不利,從而使市場交易過程偏離信息缺乏方的愿望。而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是投入資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總希望從企業獲得真實的會計信息,并據此客觀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正確估計其財務狀況,以利于未來投資決策;另外,還希望能夠控制會計政策向維護所有者方面傾斜。會計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經營者的經營業績,而經營者的努力程度很難預測,這就使經營者有可能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左右會計信息的生成,他們更看重的是短期經濟效益給自己帶來的利益,而不會關心企業長遠發展,采取與所有者期望相反的會計政策,使會計信息失真。
2.會計準則、制度和會計政策有可選擇性。
由于各企業具體情況不一,準則只能對企業的工作提出具體原則和規范,不可能盡善盡美,這樣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就會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如企業對存貨采用不同的計價方,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有不同的影響,究竟何種方法才算“如實反映”?此外會計準則的制定頒布常落后于會計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當新情況、新領域、主行業出現時,很難找到長期行效的會計準則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使會計處理“無法可依”。
3.民營企業主在觀念上有偏差。
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非民營企業,企業家是個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同樣,民營企業主也是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因素。現實中民營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關鍵是民營企業主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觀念上的偏差所造成的:一是他們將企業法人資產視為個人資產。二是他們將會計作為機器設備一樣的工具對待。產生這兩種觀念偏差的根本原因是民營企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二合為一且高度集中,尤其是在一些小民營企業中,投資者就是經營者,權力高度集中,又沒有監督,就必然導致濫用,導致民營企業主產生錯誤觀念,認為企業資產是企業管理層甚至是所有者的,企業資產可以任意處置,算賬是企業主的事,會計應按自己的需要記賬,會計工作可以隨意支配,與機器設備沒有大的區別。受此影響,會計信息失真也就不足為奇了。
4.內部管理制度缺失。
要保證民營企業會計信息質量,需要依靠建立健全與民營企業經營特點、管理要求相適應內部管理制度。它包括內部牽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額管理制度、計量驗收制度、財務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等,而實際情況是約有30%的民營企業缺乏完整、科學、合理的內部管理制度,70%的民營企業雖有內部管理制度,但其中能認真有效執行的也只有32%。由于民營企業缺乏完整、科學、合理的內部管理制度,或雖有內部管理制度,但從未認真執行過,出現資產體外循環,會計事項不按會計準則和制度處理,造成企業賬面虛虧實盈或虛盈實虧;向不同的政府部門(財政、稅務、工商等)提供不同的財務報表;隱瞞重大會計事項和會計信息等現象。
5.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
會計人員是會計活動的主體,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與計景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對客觀經濟活動的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進行估計、判斷與推理,不同素質的會計人員進們的估計、判斷與推出往往導致不同的結果,一些素質較差的會計人員即使遵循了會計準則,但由于其認識水平的局限習慣內,不可避免地使計量出的會計數據脫離實際情況,使會計信息失真。近年來有會計信息失真的披露越來越多,己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一方面是人們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關注程度提高;另一方面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財政部對83.9萬個單位進行會計信息檢查,竟發現16.3%的單位不同程度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會計信息的真實與有效在宏觀調控、微觀管理及促進經濟發展等方由都發揮著巨人作用,直接關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和國家的宏觀決策是否合理有效。會計信息失真使管理層不能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確的產業政策和作出合理的經濟布局;對企事業單位而言,經營失敗和財務困境則可能是會計信息失真的直接后果;對于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則可能因為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然而,復雜的經濟環境與社會性因素的影響,使經濟信息數據失真成為一種歷史性與國際性硯象。
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1.破壞投資環境、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投資主體也遠漸趨向多元化,市場活動的主體——企業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越來越依靠從投資市場籌集來的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在投資市場上投資者是根據其出資的安全性、流動性與獲利性等因素來決定其投資的。而他們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就是企業所提供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績效的會計資料。因此,會計資料的真實與否就關系到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也就關系到能否實現利用市場來完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問題。
2.導致稅收和其他國有資產流失。
企業歪曲會計信息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總體來說無非是為個人或單位謀取利益。其結果是將原本應歸屬國家或集體的資產竊為小集體或個人所有。承包者往往采取各種手段虛報浮夸會計報表上的營業數額和利潤以獲得承包資金;有的單位則隱瞞利潤以逃避國家稅收。還有,在企業轉換機制中,一些企業通過估價壓低國有資產的價值,從而改變了國有資產的真實比例和數額,等于變相地將國有資產的一部分劃為個人所有。此外,國家在有關法規中規定了各種支出的標準比例,確定了對經營成果的分配順序和比例,會計資料成為監督國家財政政策和法規執行情況的基本工具。然而,許多企業卻通過做假賬,將一些不合規定的支出合法化。
3.影響了正常的機會經濟秩序。
會計信息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由于會計信息失真,使得反映出的會計數據發生了扭曲,掩蓋了矛盾,使國家宏觀失去了可靠的基礎。會計信息失真也威脅到了企業間正常、有序的良性競爭,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用的有效發揮,使“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調控能力變的不可捉摸。
實際上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最大受害者正是企業本身。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一方面它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以在市場中定位,制定經濟戰略,獲得和開拓經濟空間;另一方面他需要通過真實的會計信息了解自我,實施有效的管理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風險。失真的會計信息極易使企業對自身的判斷出現錯誤,并由此造成企業決策的失誤,同時也使企業的形象嚴重受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失去大量的客戶和市場,最終一敗涂地。產無以為繼,最終只有破產倒閉。會計信息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而且關系到社會資源的配置,損害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公平和效率,動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這是最為可怕的。
三、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政策建議與措施
1.優化會計外境,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揮會計監督作用,確保會計工作為經濟發展服務。國家應健全有關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法規,為加強會計信息質量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先迸管理手段,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加強網絡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以及在網絡和計算機這種新環境下的會計系統設計,也會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
2.加強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
內部控制體系是指各級管理部門有內部產生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進行規范化、標準化,而形成的控制體系。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不僅僅是單位內部的管理工作,也體現出社會要求,因此,對于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會計控制和保證單位履行國家法規政策職責的控制等規范性的控制標準,應視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強制執行。總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于:從宏觀方面講,要真正建立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監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力度,使企業、單位在法制的軌道上正常運營;從微觀角度看,應加強單位內部制度的建設,強化內部監督。加強會計人員的管理和繼續教育。
3.進一步完善會計監督約束機制,強化執法力度。
建立以強化內部管理為中心的會計管理體系。加強內部控制、制定財務監察及內部稽核制度。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嚴恪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種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審批制度,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一個良好的會計基礎;財政、稅收、審計、人民銀行、證券監管等政府職能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維護國家財經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職能作用,健全社會監督體系,人力發展注冊會計師審計事業,全由推行企業財務會計報表審計鑒證制度,凡未經審計鑒證的報表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時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監督,促使注冊會計師努力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明確注冊會計師對會計信息審查鑒證的法律責任,對不負責或違反職業道德的注冊會計師要制定具體的處罰措施。
4.加強會計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強化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會計人員應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無論遇到何種情況,不喪失原則,不圖謀私利。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術業務素質。要抓好在職人員的后續教育,尤其近幾年會計制度中增加新的內容較多,如無形資產、增值稅的核算等給會計核算增加了一定難度。提高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的從業素質是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景的一個重要條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不僅是國家宏觀管理需要,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企業要想闖出自己的路子,就必須注重會計信息質量,想方設法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認真了解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認清楚它的危害性,將對策時刻運用于會計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將會計信息正確運用于企業的決策過程,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激流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