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財務管理作為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高校建設的長遠發展。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校財務資金來源也由過去國家統一撥付向多種渠道籌措的方式轉變,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也發生著變化。文章主要分析了當前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其深層次的原因,最后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旨在對實踐工作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校財務管理;問題;原因分析;對策建議
一、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財務管理工作也突顯了自身的復雜性。當前,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對這些題進行剖析和探討對于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教育改革后,政府相關管理權力也不斷下放,高校依照法規進行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也比較以前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然而,與此同時,在許多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審計體系不夠完善
高校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往往會更多地注重高校的外部發展而弱化了內部財務控制的職能。有許多高校的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財務審計部門的職能不明確,審計、紀檢、監察等各種監督交叉混同的情況時有發生。而且,高校的內部財務監督工作也缺乏必要的橫向溝通,難以形成監督合力。許多高校的審計人員大部分是財務自己的工作人員,沒有專門的審計專業的人員,也常常會由于學校部分領導思想的左右而無法獨立開展,使得原有的審計監督制度流于形式,致使高校公款私存、挪用的現象屢有發生。
(二)缺乏科學的財務分析,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高校院校也加快了融入社會經濟的進程,各種經濟活動日益廣泛。而廣泛的經濟活動也增大了高校財務管理風險系數,于是財務分析與決策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雖然許多高校在財務會計制度方面對核算口徑進行了統一化分析,也建立了財務分析的指標體系,但是在建立的指標集中并沒有包括事業發展速度、外界經濟整體環境的因素、社會經濟效果等動態方面的內容,致使建立的財務分析指標科學性不高。
(三)財務管理體制有待改進
目前普通高校在財務管理體制上都在不同程度存在統一領導模式與財權分級模式的矛盾。統一領導模式要求高校的財務管理權要統一于領導,實行集中管理;財權分級模式要求財務管理的權利下放,實行分級管理。然而,不論哪種財務管理體制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財務統一領導主要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財務權利的高度統一極容易導致小集體利益的產生,不利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領導的權力過于集中,領導者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會基于自身主觀意愿而非民主式的討論,致使決策缺乏科學性。而高校財權分級管理的模式是指在實行校長負責制的前提下,在校長與中層干部之間實行分塊管理。這種財務管理運作制度強調了財權的運用,但卻并沒有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經濟負責制,或者是在實踐中建立了分級責任制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兩張皮現象,這樣會導致高校經濟活動的混亂,不利于高校財務工作的健康運行。
(四)高校資金籌措渠道較少,財務管理風險意識有待加強,
由于大多數高校在教育成本分擔方面并沒有建立有效的機制,學校在大規模擴建或增加教育投入的時候會出現經費緊張的局面,學校常處于超負荷的財務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高校艱難地通過各種渠道籌措相關建設資金,而大多高校選擇利用銀行貸款的方式來獲取資金支持。然而,一些高校對銀行貸款的風險意識薄弱,責任意識不強,使得學校經濟的承受能力遠遠低于貸款的規模,學校的財務狀況在一段時期內嚴重惡化。一些學校由于教學資金缺乏也導致了收費混亂現象的發生,使得這些高校教育出現產業化的特征,這些都為高校的長遠發展的帶來隱憂。
(五)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目前,盡管我國高校的財務管理基本使用了會計電算化的方式,但是距離建設具備較高水平的高校財務信息化管理平臺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財務管理信息化平臺具有自身的整合性、即時性、監督性等特點,對整合高校的財務信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當前高校的財務管理狀況仍難以達到這種要求。
三、相關原因分析
(一)財務管理受計傳統模式影響較重,決策不夠客觀
由于特殊歷史的原因,現行高校教育體制以及運行模式受國家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較深。盡管30年以來,我國對高校財務會計核算體系進行了多次有意義的改革,但高校的財務管理體系仍然沒有徹底擺脫原來的模式框架。高校的財務管理不能僅僅偏重于物質資源以及資金資源的核算,也要注重對投入資源成本的核算和動態效果的評估。在對資金的決策規劃上,部門主觀性的成分較重,缺乏相關決策的可行性分析,而決策的失誤會導致資金使用的極大浪費。
(二)財務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影響高校財務管理水平
高校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是許多高校客觀存在的問題,一些高校只重視辦學規模的擴大而忽視了會計人員在思想上、業務上的提高,定期的會計人員培訓也只是注重形式,沒有真正達到提高會計人員專業素質的目的。如果高校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操守水平不高,那么財務人員在實際的財務管理工作中往往會以領導的意志為標準,不能堅持原則,嚴重影響財務工作的客觀公正,這也給財務監督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甚至會為私利而犯法,給國家和學校的財產造成很大的損失。
(三)財務管理渠道不順暢
有一些高校財務管理部門中崗位設置以及人員配置并不合理,使得財務工作過于交叉,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職責沒有明確,財務中的事前工作審核、事中工作復核以及事后監督并真正得到落實,財務的主體管理部門很難對各基層財務單位的的經濟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和領導。
四、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分析的問題,本文對如何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完善審計制度,加強內部監督
高校要建立嚴格并且獨立的的審計制度,明確審計人員的職能與責任,加強財務監督信息的溝通。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內部監督,加強內部監督的合力,杜絕高校公款私存挪用現象的發生。
(二)構建科學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
具體來說,高校財務評價指標可以概括為:對學校事業資金的評價,對整體財務水平的評價,對資源利用效益的評價,對預算編制以及預算執行的評價。
(三)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分權模式
高校的財務管理可以采取統一領導與財權分級相結合的模式,采用這種管理模式要很好的把握二者之間的平衡,財務管理者既要注重履行財務審批的權利,又要履行落實收入和承擔支出效果的義務,從而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和綜合水平。
(四)拓展資金籌措渠道,提高風險管理意識
高校在資金籌措方面可以借鑒一些世界知名院校的做法,通過社會募捐的方式建立學校的發展基金,以此來解決經費緊張的局面。同時,高校可以整合自己的優勢,充分利用空余資源,如一些科研設備租賃給企業研發使用,合作開展科研項目等,并建立相應的收費政策,使之合法化。此外,對于現有資金的利用方面,相關負責人員要提高風險意識,對學校建設項目要進行詳細的事前風險評估和預測,防止學校資產的流失。
(五)加快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
加快財務信息化建設、構建財務信息資源整合平臺是今后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它對于提高財務管理效率,促進學校經濟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可以在財務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以及披露等環節采用智能化模塊軟件加以處理,通過這種信息軟件的在線分析,可以對相關風險和績效進行評估與預測,大大提高了學校經濟決策的科學性。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平臺建設,也可以打破傳統體制中信息交流溝通的障礙,使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取得跨越式的發展。
五、結束語
盡管在高校財務管理改革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障礙,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問題并改善財務管理中的不足,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積極地探索和創新,便能夠取得財務管理工作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曉榮.高校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J].財會月刊,2008(30).
2、徐宏峰,姚奇仁.高校經濟效益審計指標體系探析[J].審計理論與實踐,2008(7).
3、田園.高校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相關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08(7).
4、崔艷萍.高校財務狀況總體失衡風險與防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3).
(作者單位:石家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