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榮華]
近年來,我國重要的會計法律法規都提到了會計資料、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問題。如2000年7月1日施行的《會計法》多處提及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并明確單位負責人需要對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2001年1月1日施行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也明確提出要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完整。2001年1月1日施行的《企業會計制度》第一章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這其實是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原則,它的含義之一是真實性,指會計資料應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一、會計真實性備受青睞的原因
真實是和虛假相對應的,正因為虛假會計信息四處泛濫,才使人們愈發產生對真實會計信息的強烈呼喚。對于部分企業來說,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來騙取貸款、偷逃稅款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會計誠信受到嚴峻挑戰,需要國家通過必要的制度來約束會計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秩序。為此,社會各界紛紛提出要通過各項法律法規來遏制會計造假行為。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及《企業會計制度》相繼提出會計真實性,強調會計核算要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根據真實的交易、事項來編制。這里的會計真實性,其實是合法性、合規性。也就是說,只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所有的會計資料來源于真實的經濟交易和事項,則企業就不存在主觀上的過錯,會計信息就是真實的。
二、對會計真實性的探討
1.會計無法做到真實反映,因為其本身存在著局限性。
首先,會計所反映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在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中,人力資源和自創商譽就被忽略了。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已成為企業保持強大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企業保持長遠發展力所不可缺少的智力支持。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自創商譽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不揭示和反映人力資源和自創商譽,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內容就是不全面的,其有用性也大打折扣。此外,現行財務會計報告沒有披露諸如CEO健康狀況等方面的非財務信息,而有時這些非財務信息直接影響到投資者能否進行正確的決策。
其次,會計所反映的是歷史信息,無法預測未來和充分揭示風險。眾所周知,決策者的行為是著眼于企業未來的,歷史信息盡管和未來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未來。近年來,要求會計提供前瞻性信息的呼聲不斷加強。但是,由于不確定性的影響和人們的認識受到各種限制,會計很難滿足這一要求。
最后,若干會計原則影響著會計真實性。如:權責發生制原則和配比原則人為地將收入和費用按照似乎合理的方法在不同會計期間進行確認;歷史成本原則在物價變動環境下顯得“蒼白無力”;重要性原則賦予會計人員更多的盈余管理空間;謹慎性原則充分鼓勵少計資產、收益而多計負債、費用。《企業會計制度》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這預示著我國將逐步和國際接軌,采用基本原則作為會計準則的基礎。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會計處理將更加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職業判斷水準將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
2.其他渠道的信息向會計真實性提出挑戰。研究表明,在財務會計報告公布之前,投資者已事先從其他的信息渠道“預測”到了即將公布的會計收益數,并作出了相應的買入、賣出或繼續持有的決策。列弗所做的實證研究表明,僅有2% ~ 5%的非正常回報是由公布的會計收益數所引起。因此,真實的會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只起到“驗證”投資者從其他渠道獲取的信息的作用。會計信息的作用呈減弱的趨勢。
3.由于制度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在現階段,真實的會計信息可能并不需要。劉峰通過對紅光實業的案例分析發現,在紅光實業包裝上市的過程中,無論是企業管理當局、控股股東,還是政府管理機構及中介機構,并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這說明,因為市場不獎勵甚至懲罰提供真實會計信息的主體,而虛假會計信息的提供主體又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造成虛假會計信息驅逐真實會計信息的現象,會計則成了造假工具。
三、以“優質”替代“真實性”
以上分析表明,即使不斷修訂會計準則和完善會計技術,也只能是向著真實靠近,無法做到完全真實。另外,會計要做到真實反映,也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原則。筆者認為,無需提真實性,只要能夠保證會計信息對決策者有用,且會計人員主觀上沒有造假的意圖,那么會計信息就是符合規范的。
《會計法》及《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等提出的會計符合真實性的要求,實際上是指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規性。然而,合法、合規的會計信息不一定就是好的會計信息,會計規范本身的缺陷性也會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低下,因此,“優質會計信息”在提法上比“真實會計信息”要好得多,建議以“優質會計信息”替代“真實會計信息”。“優質會計信息”是對會計工作提出的一個目標和方向,能夠更好地指導會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