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鄭彩鳳 趙福山]
政府會計是對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的總稱。我國政府會計自1997年推行以來,雖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但是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會計仍然不能完全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的要求,無法滿足現階段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因此,進一步改進政府會計核算是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我國政府會計核算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會計核算的確認基礎不適應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國政府會計對預算收支基本上采取收付實現制,其優點是會計核算過程比較簡單,易于理解。但從總體上看,它對有些業務的會計處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第一,在采購材料物資過程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情況,未能區別對待。有的材料物資已到,但發票賬單未到;有的發票賬單已到,但材料物資未到;有的可能采取一次性付款方式;有的可能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對此類不同情況,依照收付實現制核算,行政單位只能在實際收到撥款單據時,按撥款金額確認和計量購入的材料物資,如果采購過程跨年度,財務就不能反映該項經濟業務的全貌,財政總預算會計也只能在實際撥款時按撥款金額確認和計量財政支出;如果在年末,采購已基本完成,款項仍未付清,則會在年末形成財政資金結余,這樣處理顯然不能真實反映預算執行情況。
第二,我國近幾年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了大量的國債,也從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借入了相當數量的外債,這些負債均為政府的現時債務,應當在政府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現行政府會計不能提供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實行收付實現制,財政支出只反映當期的實際還本付息數,而未能估算未來的付出,不能計提利息支出,政府負債只反映當期的本金數,沒有反映由本期負擔、以后年度償付的利息數。
第三,在我國部分地區,地方政府存在欠發工資的現象。由于收付實現制對各項債務不作賬務處理,所以這些應付未付的工資也沒有在政府會計報表中反映。
2.會計核算的內容無法反映公共財政管理的全貌。從時間上看,我國政府會計以年度預算為基礎計量、記錄和反映當年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及結果,財務報告的編制,僅僅局限于當年的財務情況,公眾無法從財務報告中了解政府整體的財務狀況。從空間上看,隨著國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獲得了一定的財政自主權,財力迅速增長。而脫離地方政府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單純地考核地方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并不能完全反映地方財政管理工作的好壞。從會計報表體系上看,我國政府會計信息缺乏完整性和透明度。雖然我國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中均規定了相應的一套會計報表,但各套報表自成體系,缺乏相關性。
3.會計核算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后,政府的財政資金流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預算單位用于發工資、購建固定資產、購買材料及服務的財政資金,不再由財政或通過主管部門撥入用款單位,而是由財政部門通過國庫或采購專戶按規定程序直接撥入職工工資賬戶,或直接撥付給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供應商。行政單位收到的財政資金不再表現為貨幣資金,而是一方面表現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支出的增加或非貨幣性資產的增加。此外,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建立了養老、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相應的社會保障基金,這些基金由政府管理和運作,承擔相應的受托責任,會計核算未能跟上新形勢。
二、改進我國政府會計核算的幾條思路
1.引入權責發生制,改進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確認基礎的重要特征是對資源存量如實反映,是使用者評價政府財政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必要手段。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務時才予以確認,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務后,就應該將相應的義務全額確認為當期費用,并將其作為債務列入資產負債表,這樣,政府的會計報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同樣,權責發生制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所有的經濟資源,這樣就會使政府更加注意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更好地認識未來的債務,更有效地進行規劃,重新安排預算。
2.加強政府財務審計鑒證,提高政府財務報告的可信度。以往我國的政府財務報告不需經過審計就可以向社會公眾和使用者公布。隨著改革的深入,對政府受托的經濟責任進行審計是完全必要的。通過對政府財務報告的審計鑒證,有利于提高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監督政府官員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門高效、廉潔地開展工作,保證政府履行受托責任,并通過提高政績來取得社會公眾、立法機構的信任。
3.完善政府會計信息體系,增加政府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政府會計要想真正發揮其監督作用,財務報告除了提供給政府有關部門外,還應該提供給與政府服務和政府收入息息相關的廣大社會公眾。除了提供預算執行情況的信息外,還應當著重提供以下幾個反映政府受托責任方面的信息:①有關制定預算情況的信息。②國有資產管理及保值增值情況的財務信息。③政府采購基金使用情況的財務信息。④受托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的財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