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學習華爾街一些價值投資理念,發現他們對兩個指標非常倚重:一是現金流,二是股利,不管是林奇或是西格爾,都是強調這兩個指標的重要性。現金為王,這是對過去科技股泡沫的矯正,可是現金流真得那么重要嗎?有一次上課,一位研究員就提出這個問題,他發現,中國的房地產及金融企業不斷融資,這樣的企業有投資價值嗎?只見往里“輸血”,不見其“放血”,不斷地融資,但就是不分配股利,監管層為了遏制這一圈錢作法,硬性規定再融資必須發放現金股利,可是發放現金股利之后又直接進行融資,這又何必泥?
現金流指的是什么?自由現金流抑或經營性現金流,前者要在后者基礎上扣除凈資本投資流出,包括營運資本及長期資產投資,我們一般強調的現金流是經營性現金流,但投資專家強調的現金流可能是自由現金流,亦即扣除資本支出的凈現金流,也就在于現金凈流量扣除融資凈流入后的現金流,如果這個指標不好,則對企業投資價值有直接的負面影響。最近孫兄轉載了一篇文章,好象是談蘇寧的現金流問題,不知道他這個現金流指的是自由現金流還是經營性現金流,兩個概念差別很大,成長期企業自由現金流可以是負的,但經營性現金流與行業周期好象沒有直接的影響,而是與其收益及經營標桿有直接影響,經營標桿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即使是成長性企業,其經營性現金流也是好的,當然蘇寧這種企業經營標桿不高,因為固定資產投資很少,但如果在高速增長同時,存貨、預付賬款迅速上增,這也不是件好事,高成長要伴隨著高收益、高現金流(經營性),當然象他這種固定資產投資不大的企業,即使在成長期,自由現金流也應該是比較理想的。
正因為投資專家和分析師非常關注現金流,所以很多公司就在這個科目上作文章,科龍虛構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幾十億元,原因很簡單,它將票據貼現的現金視同為經營性現金流入,而規則要求作為融資性現金流入。這是一種基本手法,將融資性現金流入粉飾為經營性現金流入,不是說,象蘇寧、國美之類企業有“類”金融特點,即空手套白狼,無本經營,這種企業的現金流特性與一般企業是否有不同,它的經營現金流入是否是“類”融資性現金流入,這個問題也許值得探討。這不是蘇寧特有問題,營運資金也存在融資問題,到底融資與經營的界限到哪里,恐怕誰也說不清。安然是因為信用危機導致破產的,當時2000年報已顯示其經營性現金流不太好,但這個公司是家能源金融公司,它的融資與經營也很難分得清,一些著名投行后被指控配合安然操縱現金流,可見現金流問題很深很深,如果單純根據現金流作出判斷,那是非常片面的。
再看股利,高分配歷來有爭議,尤其是中國這種股市,用友當時高分配引起很大爭議,認為是在掠奪中小股東財富,更有甚者,利用高分配來掩飾財富造假,如錦州港,每年虛構巨額利潤,然后利用高分配方式將其虛構資產“分”掉,所以筆者對IPO公司高分配行為是非常警惕的。當然,高分配實際上與現金流是一體的,現金流好了,現金股利自然有保障了。但是現在的公司,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就象高息攬儲,還有那些高利貸,不得給你很高的利息,可是最后連“本”你可能都收不回來。高息分配玩的就是拆東墻被西墻游戲,今年發放股利1個億,明天融資10個億,這是高分配嗎?
讀華爾街投資專家的書,個人覺得基本理念要學習,但細節方面一定有批判性接受,這些投資專家靠一些獨門暗器獲取了勝利,可是一旦公開,這些暗器就不“靈”了,尤其是時過境遷,在熊市時和牛市時選股思路有明顯差異。更要指出的是,西藥有毒,華爾街的暗器在中國很可能水土不服,因為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公司冶理、財務特征與美國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選股的不同思路。
如果大家都選擇相同的理念進行選股,那就沒有優勢可言了,即使找到優勢公司,也沒投資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