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新舊《企業所得稅法》存在較大差異,迫切需要企業研究制訂適合自身實際的工作措施,依法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本文在對新舊企業所得稅法主要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電網企業的經營特點,重點分析了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實施對電網企業的影響,并提出了電網企業充分運用新稅法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新企業所得稅法; 電網企業; 影響
2007年12月6日國務院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將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很多原則性規定進行了細化,增強了新稅法的可操作性。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在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征稅對象、稅率、稅前扣除、稅收優惠及稅收征管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企業財務人員需要準確把握和領會新稅法的主要精神。
一、納稅人的變化對電網公司的影響
舊稅法規定,內資企業以獨立經濟核算的單位為納稅人。獨立經濟核算是指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在銀行開設結算賬戶;獨立建立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表和獨立核算盈虧等條件。但由于缺少有限責任或自負盈虧的實質性條款,背離了法人作為基本納稅人的原則。
新稅法規定,在我國境內設立的不具備法人資格營業機構的居民企業,應當匯總納稅。
新企業所得稅法以法人組織為納稅人,改變了以往內資企業所得稅以獨立核算的三個條件來判定納稅人標準的做法。按此標準,企業設有多個不具有法人資格營業機構的,實行由法人匯總納稅。因此新稅法政策的調整對電網企業的影響,一是為稅收管理提供了便利,電網企業作為特大型企業,分支機構眾多,機構遍布不同省、市,在執行舊稅法下,電網企業要實行企業匯總納稅,需要由總公司到主管稅務機關審批后,才能實施;執行新稅法后,電網企業就可直接對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分支機構,統一匯總計算所得稅。二是執行新稅法分支機構可以互相彌補虧損,從而減輕整個企業年度稅收負擔。
二、稅率變化對電網企業的影響
舊稅法規定,內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另加3%的地方所得稅稅率。同時,對在某些特定區域設立或從事特定行業的外資企業適用24%、15%的稅率,對內資微利企業實行27%、18%的兩檔照顧稅率。由于內外資企業稅率存在差異,另外內外資企業減免優惠和稅前列支標準不同,造成內外資企業稅負差距較大。
新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率統一為25%,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適用20%的優惠稅率,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15%的優惠稅率。
新稅法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稅負,促進了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對于電網企業,新稅法降低了企業所得稅負,有利于電網企業資金積累和發展,但是依照財政部對中央企業自2008年起執行的國有企業資本預算制度,電力企業每年需按照凈利潤上繳10%(稅前8%)的投資收益,從公司現金流量角度看,上繳投資收益比例正好抵銷了稅負降低比例。因此,電網企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行業,要積極爭取按照國有企業資本預算制度上繳投資收益后實行的專項投資補貼,加強電網建設。
三、納稅收入變化對電網企業的影響
舊稅法規定需納稅收入的項目為:生產、經營收入;財產轉讓收入;利息收入;租賃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股息收入;其他收入。
新稅法規定,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轉讓財產收入;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接受捐贈收入;其他收入。
相對于舊稅法,新稅法和新企業會計準則保持一致,確定的收入來源和范圍更加明確具體,不僅明確規定以非貨幣形式的實物形態的收入作為收入總額的來源,而且還增加了“提供勞務收入”、“接收捐贈收入”、“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等收入項目。對電網企業影響較大的項目,主要是將“接收捐贈收入”由原來計入資本公積,改為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目前電網公司接受用戶、政府移交資產較多,而這些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捐贈,接受移交資產沒有帶來受益權的轉移,相反增加了電網企業安全責任和維護成本,政策調整后用戶移交資產視同捐贈將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形成公司利潤,則需按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因此電網企業應與財政部、國稅總局積極協調,爭取出臺用戶移交資產有關政策。
四、稅前扣除成本項目變化對電網企業的影響
(一)工資薪金支出稅前扣除
舊稅法對內資企業的工資薪金支出扣除實行計稅工資制度,規定具體的稅前列支標準,超過部分需納稅調整;對外資企業實行據實扣除制。 新稅法統一了企業工資薪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規定對企業實際發生的合理的職工工資薪金,準予在稅前扣除。對于合理的判斷,主要從雇員實際提供的服務與報酬總額在數量上是否配比合理進行。凡是企業符合生產經營活動常規而合理發生的工資薪金支出,準予稅前據實扣除。
新稅法擴大了內資企業工資全額稅前扣除的范圍,取消了對內資企業按計稅工資進行稅前扣除的限制性規定。電網公司原來執行的是工效掛鉤政策,當年提取且當年實際發放部分予以稅前扣除,因此這一政策調整對電網企業從稅負角度講沒有直接影響,但是該政策變化對實行計稅工資制的電網多經企業屬于重大利好,大大降低了多經企業稅負。
(二)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
舊稅法規定,企業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支出分別按照計稅工資總額的14%、2%、1.5%計算扣除。
新稅法繼續維持了職工福利費和工會經費的扣除標準。為鼓勵企業加強職工教育投入,新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上述“三費”的稅前扣除方法實際上已經由計算扣除的理念改為按實際發生的支出在規定的比例內據實扣除。
由于原來職工教育經費規定的扣除比例較低,而電網企業培訓任務較大,造成許多電網企業教育經費不足。新稅法提高了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扣除比例,特別是對職工教育經費超過比例部分,還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減輕了企業稅負。另外對電網多經企業來說,由于計稅工資已經放開,扣除基準由“計稅工資總額”調整為“工資薪金總額”,相應提高了扣除額。
(三)業務招待費稅前扣除
舊稅法對內外資企業業務招待費支出實行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限額扣除。
新企業所得稅法考慮到商業招待和個人消費之間難以區分,為加強管理,同時借鑒國際經驗,規定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新稅法從原來比例限額內據實扣除,改為相對比例扣除,直接增加了企業稅負,但是有利于引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減少不合理開支,降低消費性支出,符合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倡議。
(四)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稅前扣除
舊稅法對內資企業發生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的稅前扣除,實行的是根據不同行業采用不同的比例限制扣除的政策,對外資企業則沒有限制。比如規定內資企業糧食類白酒廣告費不得稅前扣除,制藥、家電、通信類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扣除比例為銷售收入的8%,超過比例部分結轉以后年度扣除。另外業務宣傳費的扣除比例為銷售收入的5‰,超過部分不允許扣除,也不能結轉以后年度扣除。
新稅法統一了企業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稅前扣除政策,提高了稅前扣除比例,按照不超過當年銷售收入15%的部分,準予扣除,并且規定超過部分,還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由于電網企業銷售收入較高,而廣告宣傳費用支出較低,因此該政策調整對電網企業沒有太大影響。
(五)公益性捐贈支出稅前扣除
舊稅法對內資企業的公益性捐贈支出采取在比例內扣除的辦法(應納稅所得額的3%以內),對外資企業沒有比例限制。
新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取消了內外資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差異,統一將企業公益性捐贈支出稅前扣除比例確定為年度利潤總額的12%。同時明確了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新稅法提高了公益性捐贈支出的扣除比例,增強了可操作性。新條例對公益性捐贈作了界定:公益性捐贈是指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的公益事業捐贈,同時明確規定了公益性社會團體的范圍和條件。
由于新稅法改變了原來只有用于指定公益性社會團體的捐贈支出才能扣除的方式,因此擴大了企業捐贈對象范圍,提高了可操作性。
(六)固定資產大修理費稅前扣除
舊稅法規定,符合下列條件的修理費支出需資本化,按照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超過固定資產原值20%的修理費支出;修理后的固定資產用于新的或不同用途;修理后的固定資產經濟適用壽命延長2年以上。
新稅法取消了第2條,將第1條占固定資產原值比例提高到了50%。
此變化有利于電網企業進一步加強大修費用的規范化管理。多年來,電網企業由于資產特性,大修費用超標準列支現象較多,一直是公司在各種檢查中存在較大風險的問題,這次政策調整使電網企業在大修費用的安排和使用上有了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 五、稅收優惠政策變化對電網企業的影響
(一)立法權限變化
新稅法規定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突發事件等原因對企業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務院可以制定企業所得稅專項優惠政策,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新稅法增加了企業所得稅專項優惠政策審批權限,電網企業作為承擔較多社會責任的企業,對抗冰搶險救災等突發事件應積極爭取專項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稅負。
(二)設備抵免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變化
舊稅法規定企業投資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從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設備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
新稅法對設備抵免所得稅的范圍和抵免比例作了調整,規定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節能節水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該專用設備的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
新稅法一是調整了抵免的范圍,由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國產設備調整為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節能節水專用設備;二是降低了抵免比例,由40%降低到10%。對于電網企業而言,涉及的專用設備主要是安全生產專用設備,如高空作業車、安全工器具智能檢測系統、防墜落裝置等。因此,電網企業應充分利用該優惠政策,降低所得稅支出。
(三)促進科技進步稅收優惠的變化
舊稅法規定,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采取年數總和法、余額遞減法等加速折舊的方法。
新稅法規定,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經稅務機關審批,可以縮短折舊年限實行加速折舊。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方法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稅法規定折舊年限的60%。
新稅法比舊稅法優惠力度更大,可以采用直接縮短折舊年限的方式,因此電網企業應充分運用優惠政策,利用電網企業設備技術進步較快的原因,與主管稅務機關加強溝通,征得同意后縮短折舊年限。
(四)新增了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所得優惠政策
新稅法規定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是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電力、水利等項目。
目前,電網企業如何利用該優惠政策,在實際操作上尚存在技術難題。主要是由于電網企業經營特性,電網企業從事鼓勵項目投資,如變電站建設、電網改造等項目投資的經營收入不易單獨計算,因此也就無法確定應納稅所得。另外,在對新稅法一些條款的理解上尚存在爭議,如新稅法規定內部自建自用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電力、水利等項目,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另外新稅法還強調企業同時從事適用不同企業所得稅待遇的項目的,其優惠項目應當單獨計算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因此,非新成立電網企業是否適用該優惠政策、如何操作,需由國家稅務總局進一步明確。
總之,新稅法的實施,必將對電網企業稅收管理產生重要影響,電網企業應深入研究政策變化,合理、合法、合規降低稅負,促進電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瑞標,繆慧頻,劉麗堅.《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操作指南.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