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話題,國家重視、企業重視、全社會重視,但由于職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無論是國家的職業教育正常定位還是雙師型的職業教育師資、還是職業教育的專門方法和專門教材,目前都十分缺乏。本文結合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精神以及作者多年的企業財會工作實踐,對高職院校財會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作些探討。
關健詞:工學結合;高職教育; 財會教學; 務實教學
工學結合是2006年教育部16號文件對高職教育教學評估提出的基本要求,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高職教學一定要和職業工作過程結合起來。對高職院校的財務會計專業學生來說,動手能力是他們與財經類本科學生競爭的主要優勢,也是他們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論教學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響著高職教育,這無論在教材選購、課程設置、教學課時安排、還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都表現的很明顯,致使目前的會計實踐教學存在較大的缺陷。
1當前高職院校會計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1.1缺乏適合會計職業教育需要的務實教材。
高等職業教育原本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類型,但外界甚至我們自己一些老師還是習慣把它定位為高等教育中的專科教育,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的老師為了職稱晉級,也為了充分利用校內的教材市場,大多進行教材編寫。當然其中不乏一些結合職業要求和教學經驗編的較好的教材,但由于校內市場壟斷行為,真正優秀的教材未必得到很好的推廣。譬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職業類教材就很好,但各地高職院校由于多種原因,卻并不積極使用,另外,有些省份的考證教材也編的很好,但都沒有在全日制課堂上使用,實在逼得沒辦法了,很多院校在專門培訓時再來一次重復購買,加重了學生的經濟負擔,有點資源浪費。
1.2特別缺乏適合會計職業教育需要的雙師型師資。
我國各地高職院校絕大多數都是由以前的中專學校升格而來,以前在中專學校教會計的老師也就是現在的職院專業帶頭人或骨干教師。這些老師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在企業從事過具體的會計工作,都是從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學校教書,而我們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又主要是去企業一線從事會計工作,不是將來教會計,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高職院校的學生從老師那里學到了會計的純理論知識,但學不到實踐工作經驗。
筆者本人曾多年在企業從事會計培訓,深刻感受到這種培訓師與學校的所謂講師或教授區別是很大的,所以我以前的集團公司每次培訓都不從學校請人講課,而是從企業內部挑業務骨干講授。高職院校學生是準企業員工,他們太需要既有工作實踐又有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會計老師了,但至少目前這種老師是非常缺少的,很多學校為了迎評報上去的材料也大多不真實。
1.3缺乏適合會計職業教育需要的實習場地。
這些年很多高職院校都建了手工模擬實習室,對推動會計職業教學發展幫助不小,但校外的現實實習基地建設還大多停留于形式。說實在的,筆者早年在地區國有中型企業工作時,因為是計劃經濟年代,畢業生是國家分配,所以初到單位時,一般都會安排一個人專門帶一段時間的,但現在是市場經濟,勞動力資源也已市場化,很多企業就不再愿意帶沒有工作經驗的新員工了,原因至少有這么三點:一是希望降低用人成本,現有現用;二是一些半老員工不愿帶新員工,擔心徒弟學成后搶師傅飯碗;三是企業覺得學生來實習不但沒起幫助作用,反而礙手礙腳,甚至還有泄露商業機密的風險。于是,高職與企業合作的現場會計實習基地建設一直難以實質性操作和發展。
2改進高職院校會計教學的基本思路
2.1根據財會工作的實際要求編寫、選購會計教材。
高職院校的教材編寫要注重實際,不要搞成完全的理論傳授和學術探討,好的教材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推廣力度,在優秀教材評比的同時也要出臺垃圾教材的評比,使抄寫教材者有畏懼心理,不敢肆意進行。另外組織教材編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用簡潔的工作語言講述,不要過于理論化。我們現在的教材很多語言老套乏味,編者你抄我、我抄你,天下一大抄,一看就知是為了占領本校用書市場,雖然比較謙虛的落了個“編者”的名,但為什么不用心去創新,然后大膽的落上“編著”的稱謂?
(2)內容結構上盡可能以實際工作需要編寫,當然這要求我們的考證部門出臺相應的考證大綱,協調改革,對一些老套啰嗦又沒有實際用途的內容不列入考試范疇。
(3)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處理。這種處理要結合兩個面對:面對考證和面對會計工作。即教學過程中要分析歷年的考證題型和命題規律,對學生進行全面和重點輔導:另外,要結合未來的會計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多講實際問題的處理和分析。譬如,突出對實際工作流程的講述,對工作中涉及到的會計違法問題的正面剖析等。 (4)盡量杜絕垃圾教材的返利推銷,并在相關教育媒體上對垃圾教材進行評比公布,如有違規使用,將和教育評估結合,使盲目編輯者不敢有恃無恐。
2.2根據財會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務實教學。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教學要求與本科生不一樣,但從很早的財會教材中,有些內容與實際工作相脫離,但大部分教材至今仍然照搬,教師照樣教授給學生。譬如:基礎會計課程的“會計基本等式”一節內容的“經濟業務發生引起會計要素變化的的九種情況”中“負債項目-增-減,增減金額相等”這個問題,由于實際工作中該經濟業務很少發生,比較難舉例說明,于是發現,在筆者所參閱的幾十本教材中,無一不用同一個脫離實際的例子,即“企業從銀行取得短期借款歸還前欠貨款(在此假設金額為50000元)”,同時在后面作這樣的會計分錄:
借:應付帳款50000
貸: 短期借款50000
2000年,筆者從企業調入職業院校后,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每次講授到這個知識的時候,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教材內容與實際工作相脫離的例子,不符合我們前面所強調會計核算要“真實性(或客觀性)”的原則。實際工作當中這個例子是兩筆經濟業務,而不是一筆經濟業務,也就是企業從銀行借到款項后,必須先存入企業的銀行帳戶中,然后才能從存款帳戶中將款項劃轉歸還給企業前欠貨款的單位。實際要做如下的帳務處理:
(1)從銀行取得短期借款時編制會計分錄為(說明的是另外兩種情況):
借:銀行存款50000
貸:短期借款50000
(資產與負債同時增加,增加金額相等)
(2)將資金轉付所以前欠貨款編時制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帳款50000
貸:銀行存款50000(資產與負債同時減少,減少金額相等)
其實,當前有些實際情況也符合上述情況,比如某信譽不好企業與債權單位協商將到期應付賬款改為應付票據(假設金額為50000元),則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付賬款 50000元
貸:應收票據5000元
2.3根據財會工作的實際需要進行教學內容調整。
實際工作中的財務會計核算本來就夠多了,因此日常工作程序或環節在不違反制度規定的前提下無疑是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的。
2.3.1基礎會計課程的“借貸記帳法的會計帳戶的試算平衡”一節內容,很多教材都介紹了兩到三種試算平衡的方法,很多地方考試以及老師講課還都將其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及考核,花費了學生不少學習精力。筆者根據現在財會具體工作的實際需要教學,告訴學生這個內容的知識是在實際工作中可用可不用或者根本就沒有使用,本人從事財會具體核算工作十多年以來,包括所接觸到其他財會人員,每個月都會涉及到帳戶結帳的借貸平衡問題,但從未進行過多余的增加工作量的試算平衡。財會人員本來月末結帳就已經非常忙碌,這時候的核算程序當然都是能減就減,都是直接從帳本上的每個帳戶余額合計來檢查本月的帳目是否已經借貸平衡了。因此我對這個知識只是作簡單的介紹,告訴學生如果是今后要為參加某種考試如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的時候,再認真詳細去學習。
2.3.2基礎會計課程的“會計帳戶按用途和結構分類”一節,有不少教材甚至作為近一章的內容來介紹,涉及內容既多又復雜且抽象,教師及學生的教學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筆者在教學工作中告訴學生這個內容在對實際財會具體核算和管理工作都沒有使用。只給學生簡單介紹或不給學生講授這個內容知識。
2.3.3基礎會計課程的“財務處理或會計核算程序”一章內容很多教材都介紹了3~6種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最常用有科目匯總表帳務處理程序、匯總記賬憑證帳務處理程序等。但現在有的教材又走另一個極端,即一種帳戶處理程序都不作介紹,這是一種不應該的忽略。筆者歷來都是只用兩節課的時間就概括地將這一章節的內容及相關的案例全都介紹給學生,其中一節課介紹內容知識,另一節進行案例分析。因為筆者總結出了其中的規律,各種帳務處理程序都有不少的共同點,也有其特點就是該帳務處理程序區別于其他帳務處理程序的不同點,重點在比較中講述其區別點,于是原本要花大量的教學時間就節省了下來,可作實訓操作使用。
2.4根據財會工作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引導。
根據財會工作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同時也是根據財會工作中的實際案例組織學習討論,引導學生分析,盡量做到先讓學生知道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習過程結束,問題也就解決了。現在本人除了在校全日制上課,也在東莞成人學校兼職上課,感覺到那些成人學校的學生雖然學歷不高,但都是在崗人員,有實踐經驗,帶著問題來學習,我們的教學常常以討論為主,而且也不按部就班,經常一天就上三、四章,結果效果反而很好,為什么?這就是結合實際案例在教學、在分析、在運用。 2007年7月,筆者在東莞三甲電子廠帶學生勤工儉學,閑暇時間就常和該廠領導及財會人員交流。該廠在東莞東坑一條投資1200萬元的微型馬達生產線,自投產3年來一直虧損,分廠及總公司領導心急如焚,在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的同時,急需了解這條生產線的產品究竟每年要達到多少產量才能不虧損以及盈利。相關的財會資料如下:管理人員工資等19.85萬元/年,保險費18.6萬元/年,原料單耗18.96元/m2,電耗1.91元/m2,煤耗8.61/m2,其他各種直接耗費10.16/m2;產品平均銷售價格69元/m2。設該產品產銷平衡,生產線可使用8年,無殘值。假設你當時就是這個廠的財會人員,請你計算出該產品的盈虧平衡點數據提供廠領導作決策。
這是本人在講授管理會計課程時,首先給學生出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習。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用到我們現在準備學習的管理會計課程的前幾章內容的很多知識,比如成本分類及性態分析的固定成本、變動成本、混合成本、邊際貢獻以及本量利分析方法等等。當學生學完本量利分析方法后,都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通過如下計算分析解決了這個實際問題。
2.5根據財會教學的實際需要改進用人機制。
打開現在全國本科院校的網頁,人才引進無一不是要求年輕化,基本上都是需要30歲以下的碩士和35歲以下的博士,于是一些公立高職院校也群起效仿。誠然,年輕化是師資結構優化的重要方面,但也要考慮打破年齡界限,打破資歷界限,積極引進雙師型教師,這就需要從現有企業中高薪引進,否則,即便引進也留不住,還是沒有落到實處。這方面,民辦院校比公辦院校做得要好,公辦院校必須從人事政策源頭上抓起,另外,學校現有的年輕教師也可以采取送出去到企業實際鍛煉,再返校教書,靈活制定政策,否則,再好的教改方案也是一句空話,無人落實。
參考文獻:
[1]朱芝洲.財務會計專業教學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1).
[2]池淑琴.論財務會計實踐教學[J].經濟師,2007,(4).
[3]陳旭東,林浩,向寧.財務會計情景教學研究[J].會計之友,2007,(1).
[4]趙海鷹.關于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教育導刊,2006,(2).
[5]馬占成.關于中專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研究[J].會計之友,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