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適應新經濟形勢對人才的需要,急需培養一批具有“財務e化管理”能力的人才。本文為培養具有“財務e化管理”能力的人才而開設體驗式教學課程——“財務e化管理”作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 財務e化管理;網絡財務;作業成本;資源計劃系統;價值鏈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金融改革、稅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財務管理變革與企業戰略管理更具有理論一致性和實踐一致性,代表了企業管理與財務管理發展的新趨勢。新會計準則對我國企業財務與會計產生巨大影響和財務與會計之間直接互動,必將使得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也隨著新準則而發生變化。例如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企業需要重新審視預算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和激勵性,需要更加關注對資產質量、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現金流和成本的管理,建立新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使企業由關注利潤表轉變為更加關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還有企業將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這兩大現代財務管理的基礎理念引入到財務報表分析中去。傳統的以財務業績評價為主導的企業業績評價方法,存在著與企業戰略脫節、過程和結果分離、只注重短期業績而并不注重反映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等嚴重弊端。這些弊端與企業價值最大化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的戰略目標產生了沖突。
如何才能培養出具有“財務e化管理”能力的財務管理人才,通過廣泛地調查,走訪了許多單位,筆者認識到應該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的財務管理解決方案進行教學,因為它們中有一些是全球化、全面集成的完整財務解決方案,既適用于外部會計管理的需要,又適用于內部會計管理的需要。它們基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其開放、靈活的特性可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簡化業務流程并提高效率。對投資者、經理層、執行人員和企業員工而言,這些財務管理解決方案的價值在于透過整個價值鏈為各方提供了所需的及時、準確的信息。所以,財務部門不再局限于單純收集數字,而是提供一致的原則和分析結果,并對信息的準確性把關,包括對容易被忽視的財務含義和復雜新型業務(包括衍生金融業務)所暴露的風險進行評估。
在和用人單位的溝通中發現,能夠勝任此類工作的財務管理人才有良好的就業前景。我們應盡力培養具有“財務e化管理”能力的財務管理人才,積極與相關軟件公司、企業集團、金融機構共建開放實驗室,讓高年級的同學進入環境,以適應新經濟形勢對人才的需要。
二、開設網絡財務軟件課程
目前,跨國公司、國有企業集團、外商投資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逐步認識到對財務系統整合的重要性,財務系統的整合可以使公司的財務流程更加符合標準的會計流程,財務信息更加透明,增強了公司的管控能力。由于資金信息透明,總部可以把下面閑置資金統一匯總,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這些公司使用SAP、ORACLE、用友等財務軟件系統,利用內部專線統一在網上做賬,財務數據實時監管,總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分、子公司的具體財務狀況,掌握遠程庫存、銷售點經營等業務情況。通過網絡對下屬分支機構實行財務資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記賬、登賬、報表生成和匯總;能夠靈活集中地調配集團內的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企業的競爭力。通過統一的財務系統,比原來提供的財務信息更加豐富,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對市場、客戶、銷售和成本等內容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分析。同時將財務系統和業務系統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數據可以互導,通過財務數據能夠很好的反映業務情況,有利于分析業務,促進業務的發展。
讓學生接觸以企業財務與業務應用為主線的網絡財務軟件——總賬系統、應收應付系統、工資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系統、銷售管理系統、成本管理系統、存貨管理系統、存貨核算系統等等。
例如成本管理系統是圍繞標準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消耗定額、費用分配系數等)而設計的,是將成本的計劃、核算以及分析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成本差異分析、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等幾個主要部分。讓學生利用網絡財務軟件對標準成本流和差異流進行分析,深刻理解標準成本核算不受價格波動影響的優點,在系統中對各種差異按比例自動分攤后,可以方便得到實際成本,并在會計期末可以對標準成本進行自動批量重估處理,即可以定期變更標準成本,從而可以得到更新后的標準成本。在成本控制分析方面,既可以分析部門費用計劃和實際發生之間的差異,也可對標準成本的各種構成項目分別進行計劃和實際的差異對比分析,為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據。
又如作業成本管理系統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按同質分類準確地計入作業成本池,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特定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并進行管理的方法。讓學生利用網絡財務軟件的集成性將作業成本法融入系統與企業現有的成本核算體系相銜接,而成本動因數據可以自動從系統的銷售、采購、庫存、生產等模塊中取得,并理解作業成本法的使用與企業的競爭環境、成本結構、產品的多樣性和現行會計核算體系等因素有關。通過對傳統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在不影響實際成本流的情況下,選擇某幾條關鍵流程實施平行作業成本法的數據和傳統成本法的數據,來測試本企業實施作業成本法的效益和可行性。
三、開設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課程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是一種可以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甚至跨公司整合實時信息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一個強大的ERP系統能夠使財務的管理控制真正和企業各項業務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規劃、預算、控制、分析和責任考評涉及到企業各個職能部門和責任中心,為企業的經營提供強有力的決策支持。
在“財務e化管理”課程中,除了安排財務會計(FI)、成本控制(CO)、作業成本會計、利潤中心會計等內容,還可以安排以下戰略財務管理相關內容:
一是業務計劃與模擬(BPS),又稱全面預算管理。業務計劃與模擬按照功能分成五大模塊:計劃結構模型的建立、計劃功能、計劃接口、計劃應用模板和計劃流程協調。供企業建立多層面集成戰略及運營計劃,用于創建動態和線性業務模型;設計模擬不同的各種環境,從而考慮各種環境下的業務風險。執行業務計劃中的資源配置任務,可以制定跨部門的企業計劃并進行滾動預算,設置關鍵績效指標(KPI)進行業務監控。
二是基于價值的業務合并(BCS)。支持基于價值的會計核算和財務合并。用于完成基于價值的自動調整過賬;自動分配與分攤(如向下屬單位分配資產或分攤成本);進行貨幣換算;部門之間數據抵銷;按照內部規定來進行投資合并或按照國際通用會計準則(IAS)或中國會計準則(CN GAAP)進行合并。
三是企業績效監控功能。支持企業定義、分析、直觀解讀企業的關鍵績效指標。這種創新的績效監控直觀技術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這可以將績效管理及有關交流擴展到整個組織,包括合作的業務伙伴。同時,也可以創建自己的績效評估模型,如價值動因樹(Value Driver Tree)、平衡記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和管理駕駛艙。
四是自動和半自動的業務信息采集。可以通過內部和外部渠道,收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業務信息。對于集團公司來說,數據是戰略管理的基礎,而大集團內部的信息系統環境往往復雜多樣,例如有些企業已經實施了ERP系統,但部分還在使用舊系統;有些企業要與專業應用系統對接。所以有必要建立業務信息倉庫(BW),并能夠把這些信息提供給各種戰略管理工具。